创新集群跨系统信息服务整合需求与提升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求与推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集群论文,需求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国家建设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了适应多元化竞争需要,以产、学、研跨系统协同创新为目标,由区域内多元创新主体所形成的行业创新集群已成为集聚协同创新能力、产生规模创新效益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创新集群发展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着集群创新需求的多元化演进;而大数据环境下,对信息与服务资源的筛选、加工与融合处理则是进一步提升创新效率的手段。因此,本文立足于创新集群发展下的信息服务需求结构,论述跨系统协同创新导向下的信息服务融合需求,并探索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模式,以期推动适应于大数据环境下创新集群信息服务需求变革与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开展。

      1 创新集群发展下的信息服务需求结构

      创新集群具有区域性相关联创新主体的集聚特征,为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和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但为了合理调配分布式创新资源、发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需要依据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分工,探究其在集群创新活动中的多元信息服务需求,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提供保障。

      1.1 创新集群的发展演变

      集聚思想最早隐含于Smith(1776)所提出的劳动分工论,其认为劳动分工依赖于由交通所支撑的市场,而劳动分工将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决定经济水平,即交通这一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Marshall(1890)则率先关注到了产业集聚经济现象,其指出产业组织间集聚所产生的产业氛围,促进了技术知识在产业组织间的传播,进而加速了技术外溢,即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在产业氛围的描述中,研究的焦点由单纯的位置集聚发展为企业间有明显相互关联的集群,并提出了研究集群的基本前提为规模效应递增,尽管规模经济与垄断弊病之间存在矛盾,即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但其对集群思想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贡献[2]。此后,Weber(1929)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从由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共同决定的工业区位角度研究聚集经济现象,认为高收益和低成本是企业聚集的成因;Vernon(1966)则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出发间接解释了企业聚集的形成;Krugman(1991)进一步将企业聚集现象解释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的结果[3]。而产业集群被正式用以描述某种产业状态则是源于Porter(1998),他将其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4]。以此为基础,在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等非主流理论的相互作用下,使得产业集群理论边界不断延伸。而随着协同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思想的提出,产业集群在创新发展中其成员构成已不是单纯的由企业所组成,而是包含有参与创新活动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中介及创新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多元创新主体。它们以相同或相关联的创新目标为驱动力,通过一定机制实现相互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创新能力与优势的互补,突出创新合作的同时,实现了产业集群朝创新集群的发展转变[5]。

      在实践中,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过程,面向创新集群的信息服务平台正逐步成为支撑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门户保障。例如,浙江省为了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先后建立了54个区域、行业创新平台以及124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机构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与科技企业的交互,提供包括科技文献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6]。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设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光谷金融港,为集群内开展以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为目标,以金融手段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7]。而在佛山市“两化融合”的推进中,通过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以企业信息化的运行平台为主体、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整合[8]。然而,纵观当前面向创新集群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方面,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省市级管理部门及信息服务机构均建立各自的服务平台,导致各级平台数量众多,在功能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的同时,也缺乏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平台具有业务的专指性,对多元创新资源和服务的深层次组织与开发能力不足;此外,在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中产业特色亦不够鲜明,缺乏针对创新集群的产业特色所提供的创新服务支撑。

      1.2 集群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需求结构

      由于创新集群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创新任务各异[9],其所拥有的创新优势资源与服务能力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协同创新的趋势下,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来自组织内部的创新服务支持,还需要与其他创新主体乃至创新集群外部组织进行交互,这就导致了创新集群各创新主体信息服务需求的差异。我们在对湖北地区的创新主体信息服务需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10],结合相关文献资源的综合分析,对各创新主体信息服务需求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1)企业信息服务需求

      作为创新集群的核心主体,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承担着创新生产、实践与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其不仅需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以明确创新战略方向;还需通过技术实践、资源共享、知识管理以及成果转化来保障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在集群协同创新实践中,集群内其他企业可给予协同创新技术以市场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可从理论创新角度辅助企业探索创新方向和开展创新实践;中介服务机构可支撑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应用;政府部门则主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并协调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企业间的利益,其中企业最为关注的是产业政策法规信息[10]。除此以外,企业还可利用产业集群外部的网络服务资源,实现协同创新过程中资源云存储、社会化传播以及便捷的沟通与交互。

      (2)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信息服务需求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作为理论创新基地和应用创新源头,不断探索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知识,信息服务需求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在创新过程中,注重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学术科研价值以及教育培训能力,承担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11]。对集群内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而言,创新研究方向会各有侧重,因而除基本的学术科研服务和知识管理服务之外,还需要进一步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对企业而言,其可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理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场景;对中介服务机构而言,主要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中介服务;对政府部门而言,同样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而从创新集群外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需要社会化网络与可视化技术等服务的支持。

      (3)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服务需求

      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科技中介与创新服务机构,其作用在于连接创新集群内创新主体,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其通过产业分析和市场调研等服务对为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与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组织,开展成果转化服务和创新应用服务等以实现集群创新成果的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12]。对于创新集群内的不同中介服务机构而言,需要充分共享市场调研分析资源,以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对企业而言,可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创新技术支持和知识创新内容的交互;对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而言,则突出学术科研服务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对政府部门而言,其服务优势依旧在于创新政策扶持、发展规划指导等方面。同样,中介服务机构为实现创新活动中介职能也需要创新集群外部的社会化交互服务提供支撑。

      (4)政府部门信息服务需求

      政府部门作为集群创新活动的协调者和管理者,其不仅为创新集群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同时也为协调协同创新各方利益以及为集群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监督和保障。为了基于信息服务实现立法、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13],考虑到创新集群的区域产业特征,应首先立足于多层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规划、资源与利益等的协调保障;对企业而言,除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的支持外,还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市场反馈;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则通过完成政府部门的相关科研立项,提供科技查新服务、战略规划服务等支撑;中介服务机构则在产业发展分析和市场统计分析等服务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建设分析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优化提供线索。而创新集群外部的多元网络服务亦是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2 跨系统协同创新导向下的信息服务融合组织需求

      集群创新是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信息需求的差异产生了对跨系统信息资源的协同开发与利用的需求。以此为驱动,创新集群协同创新实质是集群成员组织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跨系统整合的创新交互。协同创新能充分调动各类成员组织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实施深度创新合作,在一定服务标准框架下支持系统互操作,不仅能够整合互补性资源,促进资源的无障碍流动,实现创新知识增值,也能加快技术应用与产业化速度[14-15]。

      综合创新集群各组织成员在创新发展中对信息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当前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的信息服务组织形态,可见在协同创新的导向下,创新集群必须克服条块分割的服务障碍和服务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提升集群内部的协调程度和交互能力。信息服务融合技术实现了将多源信息和服务功能组合而创建具有新功能的应用,其具有轻量级、灵活性与综合性等特点[16]。信息服务融合能够适应协同创新过程对集群创新资源与服务深层整合利用的需要。同时集群创新主体也表现出信息服务融合需求的递进结构,如图1所示。

      (1)服务集成化。信息服务融合需求的根本在于创新资源与服务功能的集成化组织与利用。服务集成化一方面体现在服务功能的一站式组织,以避免用户分别从各创新主体或多访问平台来满足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服务内容的全面性,既注重正式创新文献资源,也重视分布于各创新主体的非正式资源,并通过知识的转化、转移得以分享利用。

      (2)服务知识化。协同创新导向的服务融合旨在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因而服务的知识化是所需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这就要求信息服务融合在融合对象的选择上着重于整合产业知识领域核心文献资源和专利技术;同时,强调融合功能的知识管理与挖掘能力,即能通过融合信息服务对完整的知识创新环节提供数据挖掘、知识地图等功能支持。

      (3)服务主题化根据创新集群的行业特征,信息服务融合应具有主题特征,尤其是在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创新资源在不同产业也有其特性,围绕产业特性对资源和服务的合理组织、加工能够使融合信息服务更有针对性,进而为集群的创新发展方向提供具有指导价值的市场调研分析、产业发展分析和创新发展规划等服务。

      (4)服务个性化。由于信息服务融合可以对不同开放式API应用进行整合发布,因而集群创新发展中,除了可以整合各协同创新主体的服务应用开放接口之外,还可以整合集群外部广泛分布于互联网上的服务产品,并由用户进行个性化选择装配,实现个性化创新资源的定制与推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融合信息服务的效用。

      (5)服务社区化。为了使集群各创新主体用户之间能够实现便捷的知识交互和业务协同,融合信息服务的实现还可依托于社会化网络,即利用知识社区融合社会化沟通工具、知识可视化展示工具等,创造用户协同知识创新的渠道,为广泛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学术交互、技术研发工作中的知识转移、创新产品的社会化应用等提供环境。

      3 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推进

      为了适应创新集群创新发展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需要,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服务融合在实施与推进中应创造一个更为轻量级的融合环境。在服务器端构建基于管道的服务融合架构,通过定义数据处理过程,以数据的管道流动形态为基础,集成异构资源,是构建具有流程逻辑性服务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

      基于管道的服务融合是对多元服务功能的有序整合,而其又以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为基础。管道架构模式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部件组成,每个部件执行诸如访问数据源、过滤数据、合并数据源等特定的操作,而管道架构中部件之间的连接则说明部件的输出即为另一部件的输入,以形成依次连接的数据处理链[17]。管道架构通常包含了对数据进行提取、过滤和加工的功能部件,以为服务融合提供输入数据,在获取了所有输入数据之后服务融合管道架构中的其他功能性部件便开始执行自己特有的处理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加工处理过程是顺着管道数据流动方向依次进行的,且其融合过程都由数据流所驱动[18]。数据资源可以被过滤、处理和整合来创建新的融合信息和服务。此外,其管道架构模式使得服务融合十分利于维护,可根据客观需要对任意过程进行更新或替换。

      在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服务融合推进中,基于管道的服务融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源的获取问题。对于创新集群的用户而言,其融合资源从类型上看,主要包括了结构化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Web资源;从融合资源的来源上看,则按创新主体的创新分工和创新资源优势,选取来源于集群企业的市场分析、专利技术、用户反馈等资源,来源于集群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科技文献数据库、成果库等资源,来源于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动态、技术趋势、市场供需等资源,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法规、激励制度等资源,以及来源于第三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地图、社交应用等资源,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对这些分布式资源的松耦合操作,资源由基于代表性状态传输(REST)协议的开放式APIs获取,其具有Web Service架构风格,为所有资源都赋予唯一的资源标识URI,显示使用HTTP方法,并通过通用的连接器接口对资源进行无状态的操作,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获取[19-20]。

      

      其次,为了实现对APIs提取的资源的融合与可视化展示,根据服务融合目标的分解,服务融合架构可划分为若干数据处理链,以实现服务功能的再组织。每条数据处理链形成独立的管道,且均包含多元功能的适配器,以对数据资源进行诸如内容聚合、数据格式转换、资源过滤、资源排序等加工处理,并整合第三方用户交互模块与图形界面最终封装形成诸如科技查新、产业竞争情报、产业知识管理等功能独立的微件(Widget)[21]。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同微件的管道中,通过关联数据的传递,结合不同视图模式的定义,可以实现多元微件的组合装配,以满足更为复杂的信息服务需求。经过融合处理的数据与服务将最终以可筛选与定制的微件的形式,通过浏览器展现给创新用户。创新用户可以根据协同创新目标与需求,定制融合创新资源与服务,以充分调用创新集群的共享资源与创新服务能力。

      4 结语

      创新集群是多元创新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和创新活动中的协同的组织形式,集群创新主体创新分工不同,各具创新资源优势,也由此形成了差异化的信息服务需求。集群丰富的创新资源体现出分布式特征,在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中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源共享利用需求,但创新资源仍缺乏合理的配置、融合组织加工与利用。在创新主体日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求驱动下,集群创新信息服务的开展必须利用服务融合的形式,按服务集成化、服务知识化、服务主题化、服务个性化和服务社区化分层次组织信息服务融合。在信息服务融合的实施与推进中,以管道融合框架为基础,对多元异构信息与服务资源进行集成、加工、处理,实现面向创新集群用户的动态、可筛选的综合服务,提升创新资源的组织与利用效率。

标签:;  ;  ;  ;  ;  

创新集群跨系统信息服务整合需求与提升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