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重难点及对施工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论文_赵凯超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基坑降水是确保基坑安全,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将基坑内水位控制在坑底以下1.0米以上,降低坑内土体含水量,方便挖掘机和工人在坑内施工作业,也有助于坑内土体的边坡稳定,防止坑内土体滑坡,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承压水水头满足基坑抗突涌稳定性要求。本文以天津地铁10号线L站为例,浅析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及措施。

关键词:基坑降水;施工;环境影响

一、工程基本情况

1.施工概况

L站是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的中间站,位于规划主干道路交口,整体呈南北走向,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207.850m,站台中心处顶板覆土约3.12m,标准段底板埋深约18.19m,盾构井底板埋深约19.89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墙厚0.8m,地墙标准幅宽度为6m,局部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地下连续墙接头处采用凹凸锁口管接头。基坑开挖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线路平面为直线,纵向坡度沿线路方向由小里程端向大里程端为2‰的升坡。

2.地质情况

该站位于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地势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为2.6~3.4m。该段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新近沉积层、第Ⅰ陆相层、第Ⅰ海相层、第Ⅱ陆相层、第Ⅲ陆相层、第Ⅱ海相层、第Ⅳ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三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cal)、第Ⅲ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二组浅海~滨海相沉积Q3bm),第V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一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a3al)。

3.特殊土质

该段地表大部分布有素填土和杂填土。素填土以黏性土为主,杂填土以砖块、灰渣及碎石为主,充填黏性土,土质不均,软硬不均,结构松散,工程性质差,层厚1.0~5.0m,填筑时间一般小于10年。此外,该段新近沉积层分布有淤泥质土主要岩性为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粉土,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粉土。软土具高含水量,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强度和触变性及欠固结等特点,极易发生蠕动和扰动,工程性质差。

4.水文特征

本场地表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于Ⅱ陆相层及以下的粉土、砂层的地下水具承压性,为微承压水。地下水的温度,埋深在5m范围内随气温变化,5m以下随深度略有递增,一般为14~16℃。上部潜水,地下水埋藏较浅,勘测期间地下水埋深0.8~2.25m(高程0.67~2.17m),主要赋存于新近沉积层、第Ⅰ海相层的粉土、粉砂、黏性土与淤泥质土互层的地层中。下部微承压水以第Ⅰ海相层和第Ⅰ陆相层的黏性土为相对隔水顶板,主要赋存于下部地层的粉土、砂类土中。

5.地面道路、交通、管线、临近建筑物状况

车站位于现状L路东侧,L路为双向2车道道路,车流量较小。车站主体沿L路整体呈南北走向,车站采用一期围挡方式,临时占用L路道路,在围挡东西两侧修建临时路,确保施工期间柳林路道路正常通行。周边管线13条,其中基坑东侧切改6条,分别为污水、燃气、输水、电力、通讯;基坑西侧切改7条,分别为热力、污水、输水、电力。车站西侧建筑有:五户未拆迁平房;车站东侧有Y高等专科学校宿舍及教学楼、W大院1户未拆迁户、L清真寺。

二、基坑降水重难点

1.潜水含水层粉土厚度较大,局部厚度达10m,由于粉土孔隙大、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好,大部分属于液化土层,钻机在钻进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塌孔,且分布较厚杂填土,内含砖块、砖渣、碎石等,给降水井的施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保证成井施工以及成井质量是本工程的重点。

2.基坑底板部分进入到第一承压水层,围护结构隔断了第一承压水含水层以及第二承压含水层的上部地层,未隔断第二承压含水层的下部地层,对于第二承压水的合理有效控制是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3.本工程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基坑开挖施工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长时间进行降水施工,如何有效地控制长时间的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本工程的重点。

4.如何有效地发现并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对应承压含水层位置的渗漏,是本工程降水控制的重点。

三、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1.渗流数值模型建立

根据已有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文地质条件、钻孔资料,模拟区平面范围按下述原则确定:以基坑为中心,边界布置在降水井影响半径以外。

1.1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根据基坑的几何形状、区域地层结构条件,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等信息,将模型剖分为162行、350列,5层。如下图所示。

1.2模型参数特征

根据本工程的勘察资料、抽水试验资料及相关工程资料,对模型进行赋值。

1.3本次降水三维渗流模型建立假设条件:

潜水初始水头埋深-1m;第二承压含水层的初始水头埋深-2.76m。

2.模型的计算

基坑开挖降水运行时间暂定180天,基坑内疏干降水井降水运行180天后,降水井降水初期出数量较大,后期出水量减小,且后期关闭三分之一数量的降水井,维持坑内水位在基坑面以下的情况,降水运行180天后,坑外第二承压含水层水位最大降深0.6m左右;坑外第二承压含水层上部地层水位降深为0.5m左右;坑外浅层含水层水位降深0.1m左右。

3.周边环境沉降预测

根据如前所建立的符合群井抽水试验规律的三维渗流模型,结合水位降深资料,对后期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预测。

由于基坑内长时间降水,对坑外土体压缩产生了一定影响,降水运行180天后,坑外接近基坑的位置土体压缩量达4mm。

四、相关措施

结合地质条件以及基坑围护结构形式综合考虑,本工程降水采用坑内疏干降水方案,坑外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井,及时掌握坑内外水位变化情况。应对以上重难点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降水措施:

1.针对粉土及杂填土地层成孔困难,可以通过埋设护筒、调节泥浆比重等方法来保护孔壁,防止塌孔。

2.考虑坑内降水井保护的困难,坑内降水井设置适当增加一定的备用井。

3.对基底进行抗突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设置减压井或减压备用井,减压井或备用井的设置位置应与抗突涌验算结果相对应。

4.降水井施工结束后,应进行降水试验,通过降水试验,制定合理的后期降水运行方案。

5.降水运行过程中,密切关注坑内降水井运行状况。对坑内外各井内水位、出水量进行观测,若发现降水井出水量及水位异常,及时进行分析。

6.基坑降水运行,应结合基坑开挖分区严格执行分区降水、分层降水,按需降水。

降水过程中加强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基坑降水运行情况。特别是建构筑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坑外观测井在建筑物密集区进行加密布置。

7.为了配合降水运行,本基坑采用集水箱集水,集水箱自带三级沉淀,经沉淀后降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沿基坑周边共设置3个集水箱,集水箱容积15m3。排水箱所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8.及时掌握天气预报的气象趋势及动态,定期提供旬、月气象预报,以此安排月度施工计划;并注意临近3天天气预报,以此安排日施工计划,并同时做好预防的准备工作。

9.基坑开挖适逢雨季,基坑排水系统在确保日常降水要求外应有加强措施,满足雨季施工最大排水量要求。基坑外侧应设置截排水系统,确保地表水不流入坑内,影响降水效果。

论文作者:赵凯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基坑降水重难点及对施工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论文_赵凯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