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德育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基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德育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党的德育新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提升,对党的德育理论进行了新的概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本文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研究。

一、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和目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他们还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恩格斯对道德的产生、发展规律与阶级本质,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做出了科学阐述,“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③,这指明了道德产生的根源;“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④这指明了道德的阶级性;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道德“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⑤,这说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把它付诸俄国革命的实践,并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灌输”理论。他成功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设的成就。这就历史地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奠基者,又是毛泽东德育思想的贡献者。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与思想方法;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德育内容;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等,既是党的先进德育理论宝库,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最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映在德育新实践中,就是既要学习国外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经验与先进德育经验,又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实践的需要。这一新实践也必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挑战。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科技、管理的同时,各种腐朽文化与生活方式也会乘隙而入,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与新挑战,邓小平一直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⑥江泽民也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⑦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与全民族素质提高,更为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正是在创造性探索和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党的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而得以创新发展的;正是科学回答改革开放实践中德育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得以奠基与丰实的。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新实践、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呈现的新特点,必然使得作为上层建筑的党的德育思想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征。

(一)“大德育思想”的特征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阐述党的德育思想时,立足当代中国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特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来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发展与实践方向。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⑧随后他一直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⑨江泽民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明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⑩围绕着“最大的政治”,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大视野,他们提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构想,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胡锦涛基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再次阐述了党的德育工作事关人才强国战略,事关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是确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实现的大事。他深刻指出,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11)。在德育实践上,认为党的德育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各级党委和企业、农村、学校、社会等基层党组织要做,各级行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有责任做。胡锦涛在强调全员育人的同时,更为注重全过程育人。他站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正是从这种“大德育思想”的大视野阐述新时期党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

(二)主动适应性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是建立在主动适应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变革基础之上的,是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改革条件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总结德育新经验而丰富和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德育工作转移到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特别强调党的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说:“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12)“各级党委,首先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13)江泽民坚持党的德育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求德育工作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提出并科学回答了“四个如何认识”党的德育工作的新问题。他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思想工作要做细做实做活做深”。(14)他还说:“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15)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全党的德育工作主动适应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的需求。他认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他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德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彰显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主动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特征。

(三)开放性特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领导者们,其德育思想也必然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当代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6)这就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而又开放的理论体系。

在党的德育指导思想上,从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再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了党的德育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培育“四有”新人,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到坚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体现了党的德育战略目标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从“三尊重”的原则和思想方法,到“三贴近”,再到坚持“相适应、相协调、相承接”,再现了党的德育原则与思想方法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正是在正确把握新时期党的德育新情况,科学解决德育新问题、新矛盾的实践中,具有了科学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赋予了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战略核心与战略方针

(一)战略核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阐述党的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战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党的德育经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特征与国际竞争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提出“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多次强调和告诫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一定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教育我们的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我们的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是教育好青少年,教育好后代”。为此,邓小平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7),说明培育“四有”新人是党的德育核心目标,这就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90年代初,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8)。胡锦涛创造性地实践培育“四有”新人的核心战略,提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科学回答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人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战略方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一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德育工作方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随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邓小平反复强调:“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21)他告诫全党同志,两个文明都必须抓,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他深刻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22)这是邓小平从长远指导意义对党的德育方针作出的深刻阐述。江泽民坚持这一德育战略方针,他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既推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23)胡锦涛坚持这一方针,并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事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既要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抓人的全面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上述的阐述充分印证了新时期党的德育战略方针的科学性与指导性。

四、育人的主要原则

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特别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4);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25)。这就要求党的德育工作尊重和理解教育对象的差异,关心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这是邓小平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他还说:“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26),必须运用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的方式。这进一步说明党的德育工作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注重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德育工作更加要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江泽民指出:“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采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27)这就从尊重理解人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导思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胡锦涛也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8)可见,尊重、理解、关心人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一以贯之的育人原则。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德育工作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原则和思想方法。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德育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29)江泽民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30)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刻反映了新时期党的德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思想,也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标准。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推进党的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三贴近”原则。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1)。要“总结新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32)。胡锦涛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现,是对党的德育工作本质的反映。这就要求党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最大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实际,紧紧依靠实践主体,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注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和民生实际困难,使党的德育在“三贴近”实践中取得育人的切实效果。

坚持“相适应、相协调、相承接”。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党的德育工作外部规律客观反映,也是党的育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就是要求党的德育工作不断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客体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使党的育人工作与之相适应。邓小平说:“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33)党的德育工作主动相适应,也必然要求与现代文明进步相协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体现。这就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同时也必然要求党的德育工作与之相协调。胡锦涛在阐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4)这说明党的德育发展应该主动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代文化建设相协调。江泽民说:“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5)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进步相协调,体现了育人的时代性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体现了育人的历史承传性要求。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36)这一原则深刻揭示了党的德育工作应该在适应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和超越。

五、育人的根本任务与主线

(一)育人的根本任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党的德育工作所提出的长远战略任务。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当代中国德育的全部实践,并凸显了抓好党的先进性理论和共同理想教育。邓小平说:“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37)“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38)江泽民也指出:“中央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是一项根本任务,是一件大事。”(39)理论武装、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0)

(二)育人的主线

为贯彻党的德育方针,在抓好育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抓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人的工作。他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41)这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育人主线的时代性要求。

国民教育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精神文明建设是育人的主导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育人主线,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质所决定的,是国民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现实需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所决定的,是党的德育实践本质性要求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德育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核心内容高度统一。要抓好育人主线工作,就必然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内在规律,创新其育人的机制与载体,拓展其育人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新思路。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42),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育人主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厚。要全面、准确、完整把握其思想体系,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一项长期艰苦的研究任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3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39页。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页。

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25页。

(13)同上书,第172页。

(14)同上书,第27页。

(15)同上书,第26页。

(1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

(18)《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59页。

(1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4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

(2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26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6页。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5页。

(2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64页。

(28)《胡锦涛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3年12月8日。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30)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64页。

(31)《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大事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32)转引自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载《求是》2003年第10期。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9页。

(3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3页。

(35)《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3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28页。

(3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第91页。

(38)同上书,第95页。

(39)同上书,第99页。

(4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2页。

(4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4页。

(4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标签:;  ;  ;  ;  ;  ;  ;  ;  ;  ;  ;  ;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