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颖 方晟岚 绳勇
(江苏省常德师范学院 213200)
【摘要】通过对以“三气同步”的整体观、“三道”为养的健康观、“两路”畅通的形神观、“防毒补虚”的预防观和“节欲葆精”的房事观为主要内容的壮医养生思想进行探究,使人们对壮医养生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丰富传统医学养生理论和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生观念,自然,正气
1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三气同步是指“天地人”三气协调平稳运行,是人体最佳生命状态的保证。天,指天气;地,指地气,二者合称天地自然之气。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导致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必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自然之气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1].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指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是天地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才能生生不息。
壮医认为,人在养生中只有主动地效法和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广西壮族地区众多的“长寿之乡”山青水秀,森林茂盛,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四季如春,这也是人们保护自然得到的馈赠。二要顺应自然,效法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对人体的阴阳、三道和两路等都产生影响,人只有遵循四时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人体自身才能保持三气同步的健康常度。
三要顺地而养,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长期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一定影响。针对壮族地区炎热多雨,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多地少森林茂盛的地理气候特点,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起居习惯。在饮食上,喜食来自自然界的野菜、野果、野生动物等,其中不少食材具有清热除湿的保健功效,如夏季常用作凉茶的薏米,作为蔬菜的苋菜等。
在居处上,壮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建筑,房子一般依山而建,通风采光好,为了避免湿热气候对人体的伤害和防止禽兽的侵扰,人在二楼居住,家畜则养在一楼。
2 “三道”为养的健康观
壮医认为,三道,即谷道、气道、水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言之,“谷道”是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之通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贮藏之处所;“水道”则是人体水液的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2].三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滋养全身,从而实现了“天地人三气同步”,保证了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故生理上互相配合,密切联系;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壮族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天然的绿色食品,对“谷道”、“气道”和“水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体维持健康的常度。
3 “两路”畅通的形神观
两路,指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龙路,是体内运行血液的场所,也是约束血液运行的通道。龙路的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官窍输送营养物质,其以大小网络的形式遍布全身,内入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其中枢在咪心头(心脏)。火路是体内传感各种信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调节体内生理平衡的通路,其中枢在“巧坞”(壮语对颅内容物的称谓)[3].壮医十分重视“两路”的通畅,通过劳动、体育锻炼、怡养性情等保持“两路”通畅,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4 “防毒补虚”的预防观
壮族地区气温偏高同时雨量充沛,这种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容易滋生各种毒物,如有形之毒:蛇毒、虫毒、草毒、树毒等;无形之毒,如热毒、火毒、风毒、湿毒等;还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4-5].虚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疾病耗损引起人体正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毒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壮医认为人体感毒后是否发病,受毒力的大小与正气的强弱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壮医逐步形成了“防毒补虚”的预防观,以保持三道两路的畅通,天地人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 “节欲葆精”的房事观
壮医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而成人体生殖机能,故人类能与天地保持“三气同步”.男子“咪麻”(即睾丸)产生阳精,女子“花肠”产生阴精。人体发育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精”而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男女阴阳之精相搏而产生生命。壮族很早就认识到房事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种族繁衍的基础。适度和谐则身心健康,纵欲则过耗男女阴阳之精,就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天地人三气不同步,从而出现精血亏损、身体虚弱、过早衰老或夭亡之象。同样,长期禁欲也会引起疾病。房事贵在和谐适度,节欲惜精则可防身体亏虚,有利于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庆莲。壮医基础理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9.
[2]唐振宇。巴马长寿现象与壮医养生保健[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86.
[3]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43.
[4]蓝毓营。 壮医毒虚致病学说初探[J].中 华 中 医 药 杂 志 ,2010,25(12):2147.
论文作者:韩颖, 方晟岚, 绳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5年10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人体论文; 壮族论文; 自然论文; 阴阳论文; 两路论文; 目的论文; 天地论文; 《健康前沿》2015年10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