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论文_董涛

浅谈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论文_董涛

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西长分公司 710086

摘要:道路桥梁施工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建筑工程项目首先建立项目的管理目标,技术控制目标是其中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道路桥梁施工的技术控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桥梁施工 技术控制

1.工程简介:

本段高架桥采用跨度3×25m,梁高1.6m,梁宽9.9m。桥梁横截面均采用单箱单室截面,顶板厚0.25m,顶板加腋尺寸为0.6×0.2m;底板厚0.22m,底板加腋尺寸为0.2×0.2m。采用了36+60+36m三跨连续变高度钢—混凝土结合梁方案,边支座处梁高2m,中支座处梁高3.8m,中跨跨中梁高2.0m,本梁处在线路缓和曲线、圆曲线位置,桥面板宽9.9m,悬臂长2.15m。

2.工程地质

场地地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表一般分布有腐殖土和人工堆积杂填土层、第四系冲积粘土和冲洪积砂土、下伏白垩系泥岩组成。主要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人工堆积填土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白垩纪泥岩。

2.1水文地质

本区间所处地貌单元为一级阶地,新生代以来沉积形成的第四系沉积物,含水层主要以砂土为主,蕴藏着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粘性土和砂土层中,含水层的厚度在3.0~7.0m。其中粉质粘土②1层、粉质粘土②2层、淤泥②31层透水性中等,粗砂②3层透水性良好。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由于含水岩组透水性及富水性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砂土层中的孔隙水可表现出一定的微承压性。

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腐蚀性。

2.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拟建线路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类别为Ⅱ类。

3. 施工技术控制管理措施

3.1施工测量保证措施

(1)工程现场控制桩,由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门负责接桩、使用、保管,交接桩双方要逐一现场查看、点交桩橛,双方应在交接记录上详细注明控制桩的当前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并进行签认。交接桩后,由项目总工师组织技术力量对桩位进行复测,复测精度须符合有关规定,如误差超过允许值范围,及时与业主联系落实。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负责施工放样、定位、控制桩点护桩测量、工序间检查复核测量。工程竣工后,按设计图纸进行中线、高程贯通测量及结构尺寸的测量,确保中线、标高和结构尺寸达到设计要求。

(3)测量原始的记录、资料、计算、图表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涂改,并妥善保管。测量仪器按计量部门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认真贯彻执行测量的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相互校对,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

3.2技术交底制度

(1)施工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使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能掌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要求、施工工程内容、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程序、质量的标准、工期的要求、安全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施工有理有据。

(2)在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门根据设计文件、图纸编制“施工手册”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工程内容交底,“施工手册”的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的名称、工程的数量、施工的范围、技术的标准、工期要求等内容。施工阶段由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向作业层技术人员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进行工程结构施工工艺标准、技术交底,现场技术交底由作业面技术人员向领工员、工长进行。

(3)施工技术交底,以书面的交底为主,包括施工结构图、表和文字说明。交底资料必须详细、直观、符合施工的规范和施工工艺细则要求,并经第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交付使用,交底资料应妥善保存备查。

3.3施工计量管理措施

(1)各单位设专职(或兼职)计量员负责本单位的计量工作。

(2)负责建立本单位的计量器具台帐及器具标识。

(3)负责本单位计量器具的送检,绘制本单位的工艺计量流程图。

(4)不合格设备(器具)的处理:

1)凡出现下列特征的设备为不合格:已经损坏;过载或误操作;显示不正常;国内出现可疑;超过了规定的检定周期。

2)不合格设备由计量员负责送修,经检定合格后可投入使用,不合格的实施报废。不合格设备应集中管理,由使用单位计量员贴上禁用标识。

3.4工程试验保证措施

试验管理包括产品复试和工程试验。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试验室和试验人员进行材料、工程试验。

(1)工程试验

对已完成的部位或分项工程随工程进度及时进行试验和检测并进行记录,达不到要求及时整改,避免后期带来的重大返工和损失。

(2)产品复试

为了保证用于工程都是合格产品,除厂商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有关试验报告以外,为避免假冒伪劣,根据规定对有关材料按比例对进场的材料、设备、半成品进行各项物理化学性能试验,达到设计和产品规范的要求。

对某些现场无法进行试验的材料、设备,委托法定检测部门进行抽检。

制定材料进场检验制度,确定复试手段和复试标准。

(3)混凝土试验

1)建立现场标准的混凝土养护室。

2)建立f7早期强度检测制度。以往规定现场标养试块做f28、f60两种强度检测,f60实际上是一种备用做法。也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办法。如果混凝土强度真有问题,一般通过f7标养就完全可判断,这样可以减少经济损失,不致于形成工程的后患。建立现场混凝土浇灌台账,按期检查f7试验及强度情况,凡强度波动范围超出标准的由技术主管迅速作出决策,以不留后患为原则。

3)由厂家负责向使用区段的施工单位提供配比及水泥、砂石、外加剂材质证明,由质量安全部提前向厂家索取,并报监理审查。

4)现场试块制作组数。为适应工程监理需要,每一浇灌段需增加一组f28标养试件(在监理旁站下完成并作出专门标志,并由监理指定单位试验)。

5)进场混凝土必须随车提供混凝土出厂记录,防止混凝上强度等级在搅拌厂出错。混凝土进场卸车前进行坍落度检测,以检验运输过程中坍落度损失值以确定是否符合泵送要求。对不满足泵送要求的混凝土按预先确定的技术措施在现场实行二次添加减水剂,并在该混凝土出厂记录上作出记载。同时由试验员列出该浇灌段出厂记录台账,以备一旦混凝土质量有问题,可作为分析的依据。

6)混凝土搅拌厂家按期提供28天标养强度报告,并归档保存。

3.5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

若投标人中标,我们将进行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本工程计算机数据系统,将施工计划进度网络、资源管理、工况变化、设计变更、施工监测等全部进入计算机系统,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对施工全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实现“一次调整,全盘优化”的目标。

4结论

通过对上述分析可知,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主要为测量措施、技术交底措施、计量措施、试验保证措施。所以必须要提高这几个方面的施工控制措施,并对施工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才会提高施工技术实际效果,最终能全面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以及安全。

参考文献

[1]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混凝土结构(上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叶列平. 《混凝土结构(上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董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9

标签:;  ;  ;  ;  ;  ;  ;  ;  

浅谈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论文_董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