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由定义新探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自由定义新探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的自由定义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定义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一句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112页。)后人往往把它解释为恩格斯关于自由的定义,并且在哲学教科书中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定义沿用至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第一,这句话是恩格斯转述黑格尔对自由的看法,并非他本人的观点。黑格尔在继承斯宾诺莎自由观的基础上,力图使自由和必然统一起来,反对把二者分割开来的作法。他认为,自由和必然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未有经过理解的必然性是盲目的,脱离了必然的自由是抽象的,其概念是空洞的,自由是包括必然的自由,只有理解了的必然才是真正的自由。例如,一个有德行的人,自己意识到他的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和应尽的义务性,由于这样,他不但不感到他的自由受到了妨害,甚至可以说,正由于有了这种必然性与义务性的意识,他才达到真正的内容充实的自由。总括上面的意思,黑格尔说:“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2页。)。 也就是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所以恩格斯评述道:“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112页。)

第二,这句话作为自由的定义未有揭示其本质属性。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自由的一个表现。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才可能进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但认识事物不是人的目的。获得了必然性的认识,还不能说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例如,我们要想获得改革的成功,获得改革的自由,就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用对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改革,否则在改革实践中就要碰壁,就要走弯路。但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还不等于取得了改革的成功,还不能说获得了改革的自由。也就是说,对必然性的认识并非自由的本质属性,它只是实现自由的逻辑起点。那么,能否说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自由的本质属性呢?也不确切。因为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也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有建设性的积极的活动,也有破坏性的消极的活动。如毁坏森林、环境污染就属于破坏性的活动。这类活动就不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如果象现行哲学教科书那样把自由定义为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是不确切的。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界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注:恩格斯:《反杜林论》, 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112页。)认识自然界的目的是使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目的比手段要重要得多。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自由定义不在于说明人们获得自由的条件和手段,而主要在于揭示人使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的根本特征,揭示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第三,这句话作为自由的定义其外延太狭窄。它只指出了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只说明了人认识对象的自由。而自由是一个外延较大的范畴。就它的一般存在形态而言,有认识自由、活动自由、实存自由。就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有政治自由、贸易自由、雇工自由、婚姻自由、言论自由等等。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定义,就没有把认识自由以外的其它自由形式包括进去。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应该是最高层次的,就是说它能够涵盖各种形式的自由。

以上三个理由说明,传统观点对恩格斯自由定义的理解是偏狭的。

那么,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恩格斯的自由定义呢?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转述了黑格尔关于自由的基本看法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112页。)。在这里,恩格斯既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自由和必然相统一的合理思想,又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论,对自由范畴作了合理的界定。简言之,自由是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主体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的支配。联系恩格斯的上下文思想,其自由定义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不仅要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要了解支配人本身肉体存在的规律。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主观任意不是自由。它看起来好象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随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因为任意是以无知为基础的。但意志自由还是不自由的本质内容。

第二,自由是自主的,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活动。就是说,自由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迫不得已。马克思在谈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时说,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因而是在支配人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证明自己是自由存在物。而动物则不然,动物受本能所支配,因而是不自由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人想快速前进,可乘火车、飞机,而马虽比人跑得快,但马的速度是有极限的。商品交换领域之所以被马克思称为“自由的真正乐园”,因为商品交易只取决于商品交换者自己的自由意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之所以是自由的工人,因为他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自主地进行支配。

第三,自由的主要标志是对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的支配。自由的形式虽然很多,但不管哪种形式的自由,最终目的是获得对自身和外部自然界的支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列宁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受环境的支配,只能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的实物,而人能够改变现存事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客观世界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获得比自然界提供的更多更好的东西。同时,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主体自身,改造了社会。因此,人类不但能够支配自然界,而且能够支配社会,支配人类自身。恩格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谈得上人的真正的自由。(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112页。)因为到了那时,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的支配力将大大提高,第一次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自觉的真正主人,完全能够自由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第四,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个历史范畴,只有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自由,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抽象自由。自由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不自由到相对自由的过程。人最初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发现摩擦生火,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这是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次巨大飞跃。蒸器机的发现,把热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标志着人类迈向自由的新的一大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自由空间将愈来愈广阔。

标签:;  ;  

恩格斯自由定义新探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