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强[1]2013年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实现联盟式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我国技术创新经历了建国之初以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大院大所为主体、改革开放初期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及现在的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演变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的目标不尽一致,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实现产业升级,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理上看,它是以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通过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开发(或引进、吸收消化)、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作为新形势下我国科研、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既充分整合了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能力、环境、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企业资本优化利用的趋势,它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果与市场结合,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必要手段,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也可以视作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溢出效应的过程。因此,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知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交叉互补、协同发展的契合点。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分析、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概念的分析,指出两者之间的结合,既是其概念的边界,也是概念延伸和交汇的表现,两种概念重合的结果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的出现;第二、按照参与合作的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同时对我国企业、不同学研机构和政府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分别指出其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叁、构建了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及模式构建;第四、指出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评价的原则与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企业、学研机构、政府在内的叁区评价体系,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效果进行了理论评价;第五、通过对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采用罗氏等级评分法与问卷调研等方式对评价体系运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和模式,并构建了针对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的评价体系,论文最后以河南天冠集团和南阳师范学院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进一步发展了产业技术创新理论,为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并为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的产业创新活动提供了决策参考。
吴宛蒙[2]2012年在《中美日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章节内容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历史发展、合作模式以及特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日中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历史、现状以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发现我国在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本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本土化发展策略。与美国、日本高校相比,我国在产学研合作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表现在政府宏观管理仍不到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以及科研人员观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导致高校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根据这些不足,并且借鉴美日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建立优惠政策以及法律保障,以此提高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效率;第二,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为高校以及企业搭建各类平台,使二者沟通更加顺畅。
谢静[3]2003年在《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拉近了科技与经济的距离,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最直接验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为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展的科技合作对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大学来说,应该采取怎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才能发挥大学对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对西北工业大学来说,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建立一个适用于西工大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模式同样也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具先进性和代表性的高校产学研结合案例的分析后,对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区域局限、政府导向、模式类型等等。此外,本文还就各国高校的合作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对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实际中的一些要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目前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西工大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对策。
李根珍[4]2006年在《中国与韩国产学研结合机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初,世界各国均将产学研结合研究与实践作为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来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异常迅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日益缩短,“速度”已成为了重要的竞争要素。因此,人们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将是一种符合现代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不仅促使产学研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也促使各方面共同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及培育人才的地方,而且也逐渐成为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近几十年来,政府参与企业或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国际性发展趋势。 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企业是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的主体。以市场为纽带,政府使大学和企业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首先从界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概念着手,阐述了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及其效果。其次,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韩国与中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特点等。最后,在借鉴韩国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基础上,为中国树立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提出了几点建议。
邵鹏[5]2013年在《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逐渐由传统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知识资源和科学技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怎样有效地促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加快技术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政府有限度的作用下,通力合作,经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因此,构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校立场,首先廓清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概念,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一种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分别对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与模式进行追究和探寻,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异同点:在差异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演变历程与运行机制存在不同之处;在共同点方面,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类型上趋同,组织架构上相似,并具有中介服务的桥梁作用。最后,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之上,思考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异同的原因,并由此得出中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异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深刻认识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推进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和建议。通过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特征的比较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对于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活动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娜[6]2014年在《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步伐的快速前进,各所高校的发展已经由以理论为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实务发展,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高校中存在的人才优势、创新研究的潜力,纷纷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迈上了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整合高校、企业的各种资源,并且会使产学研各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各取所需、实现共赢。过去的产学研合作都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其运作程序、合作目标以及合作方式都有了相对规范的体系,但是高校在管理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以产学研在管理学领域的合作为中心进行研讨。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为:1.探讨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2.分析目前产学研结合道路中出现的问题3.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产学研合作道路改进建议,以供教育行政机关、学术界和业界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实务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为叁大模块,包括进行研究的背景、意义,另外还包含本文的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对产学研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本章主要总结对于产学研进行国内外研究的各种文献的综述,从中找到国内外研究的共同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之后的对比研究提供借鉴。第叁部分是产学研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模式。首先描述了产学研的概念,而后对产学研的发展史进行简要说明,最后具体分析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目前所采用的产学研发展的模式。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两起产学研合作案例,首先先对A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对B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为A案例与B案例交叉的跨个案对比分析研究。第五部分是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之前的文献研究,针对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叁方,提出具体的使得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六部分是全文总结与展望。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性回顾,同时分析了全文的创新点以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访谈研究、对比分析的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的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国内外对产学研进行研究的现状,总结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道路,进而将研究聚焦到我国产学研在管理学领域的合作,通过案例访谈研究、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了解目前产学研合作道路中值得借鉴的方式以及出现的问题。综合文献研究、案例访谈研究、对比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能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建议。建议如下:1.对于高校方面(1)观念更新,重视产学研合作(2)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体制(3)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企业业务接轨(4)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对于高校教授的信任感(5)合作进行教材的开发(6)改革现有教学模式2.对于企业方面(1)制定严谨的产学研合作政策(2)增强与高校的交流联系(3)构建长期合作的平台(4)通过产学研合作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5)加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3.对于政府方面(1)明确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2)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3)进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改革,推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以及通过研究所提出的建议,为国内产学研合作道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蓉[7]2007年在《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中央要求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农业高等学校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面对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探索农业高校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模式,发挥高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是摆在我国农业高校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目前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实际中的一些要点和难点以及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的原则,对今后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对策。本论文分以下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二章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产学研的产生、特征以及产学研发展的叁个历程,在此基础上论证我国农业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第叁章国外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本章在叙述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叁类模式,在比较、分析其特点后总结出对我国农业高校的启示。第四章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构建本章论述了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概况、产生和特征;以河北农大的“太行山模式”为案例,对比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八种模式优点、缺点,论述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选择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新模式。第五章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案例分析本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结合为案例,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特点;目前正在运行的四类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点、缺点及其运行机制。总结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及发展趋势——以地区农业示范基地为发展平台,以农业高校科技资源为依托,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农民需要为出发点,寻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性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赵倩, 刘方路[8]2015年在《浅谈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效果和发展趋势,认为其发展趋势是合作观念更全局化,合作内容更广泛化,合作行为更规范化。
杨胜良[9]201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竞争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实现高校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国家科技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遵循经济、科技、教育内在规律,我国对产学研结合也是非常重视,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逐步发展,进而扩大,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此过程中,农林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其实更为深刻、也更为重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这方面的典范,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破解“叁农”瓶颈,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转化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更值得研究、解剖。因此,系统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效,对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林院校产学研结合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叁螺旋理论、国家创新理论、系统论与协同论、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发展出发,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从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产学研结合成效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叁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论文总体研究方案设计、基础理论梳理和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梳理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设计确定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从理论角度界定了产学研、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成效等概念,梳理了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理论,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叁、四、五、六章)为基础分析和实证分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运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进行全面总结。最后,分别运用DID(倍差法)和DEA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从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叁部分(包括第七章)为政策建议、结论与研究展望部分。首先,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提升产学研结合成效路径和政策建议。其次,对论文进行全面总结,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针对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主要结论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叁个阶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新路。该校产学研结合构成了“以农立校,育人为本,叁元结合”的基本内涵,形成了“叁个主体,叁个循环,叁个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理念、制度、平台、服务、管理等创新,进一步突显出该校以“试验示范站”和“农业专家大院”为主导的结合模式。(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效果主要为叁个方面:一是推动学校发展,实现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多层面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显着提升;二是引导产业发展,显着改善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快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加速凝聚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一县一业”格局;叁是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发展。DID(倍差法)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产学研结合对农民发展呈正显着影响。以陕西省周至县和眉县猕猴桃产业为例,产学研结合实施后,2006-2010年使眉县农户猕猴桃亩产值比周至县农户猕猴桃亩产值增加762.16元。(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效率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效率水平保持增长趋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TFP)从2006-2007年的0.87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304,年均增长9.9%,且效率水平的增长完全源自技术进步。同时,2006-2010年,其产学研结合效率的边际增长率呈倒“U”型,由2007-2008年间的14.38%增加到2008-2009年间的21.06%,到2009-2010年间下降到7.5%,产学研结合效率水平呈现放缓趋势。
翟美荣[10]2013年在《科技生产关系与产学研合作本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主体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谋求共同发展为目标,发挥各自特有的优势,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创新共同体的活动。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新的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当前经济运行的重大障碍是解决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问题,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生产力转化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动力与源泉,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地位也更为突出。本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背景的基础上,对科技生产力的二重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科技生产力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即科技生产力的叁要素,包括科技劳动者、科技劳动工具和科技劳动对象;同时科技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即科学技术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的急剧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科技生产关系也具有二重性。科技生产关系同样具有一般生产关系的共性,表现为科技生产关系的内容构成即包括科技劳动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者之间的活动形式和科技劳动成果的分配形式;同时科技生产关系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即科技生产关系促进科技生产力转化的功能构成,这种功能构成的发挥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成果高效、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试探提出当前产学研合作的实质就是与当代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形式,因为它具备科技生产关系的内容构成和功能构成的特点。产学研合作能够体现科技生产关系的内容构成:即产学研合作体现了科技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活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同时产学研合作能够体现科技生产关系的功能构成:即产学研合作加快科学创新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工程创新过程、产业创新过程,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产”、“学”、“研”各方从独立自主创新发展到产学研叁方联合创新,从而取得1+1+1>3的协同效应。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论文以沈阳市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建构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和沈阳市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主导产业丰厚度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合作功能的发挥能够加快沈阳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合作成为与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实质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 张文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 中美日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比较研究[D]. 吴宛蒙. 吉林大学. 2012
[3].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D]. 谢静.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4]. 中国与韩国产学研结合机制比较研究[D]. 李根珍.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 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 邵鹏. 东北大学. 2013
[6]. 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与研究[D]. 张娜. 浙江财经大学. 2014
[7].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D]. 张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浅谈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J]. 赵倩, 刘方路. 新西部(理论版). 2015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研究[D]. 杨胜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 科技生产关系与产学研合作本质探究[D]. 翟美荣. 东北大学. 2013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产学研论文; 西北农大论文; 科技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大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