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前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前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前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芦沟桥论文,帝国主义论文,日本论文,事变论文,而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在事变的前前后后,侵略者搞了一系列阴谋活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事端。其中有些事件,至今还鲜为人知。值此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为了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若干具体史实,特撰此文。

(一)“丰台失马事件”是芦沟桥事变的前奏

远在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发动了新的进攻以后,就嗾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为了适应日寇所谓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指派宋哲元等人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把冀察两省置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成为变相的“满州国”。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进一步地从事占领整个华北、灭亡全中国的准备工作。

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中国的计划,首先是围绕着北平西南丰台这一战略据点开始的。丰台位于京汉、京包、京山铁路的联结点。控制丰台,可使具有战略意义的芦沟桥和拥有机车修理厂的长辛店无险可守,而北平则失去了其西南屏障。

1936年6月26日,中国29军38师冯治安的一支部队由张垣调往丰台途中有军马五匹被火车鸣笛惊散跑至日军营内。中国士兵前往日军营内索取马匹,被日军无理殴打。并说中国士兵进入日军营房是“侮辱日本国家”。经多次交涉,“冀察政务委员会”向日寇屈服,将原驻丰台的中国29军37师109旅217团第3营部队调走,以同师220旅第2营调入。29军军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宋哲元并对220旅第2营予以“训话”,警告该营士兵避免与日军发生“争端”。①

“丰台失马事件”助长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中国驻军调走后,日军则在丰台一带积极建筑兵营与炮垒。

(二)“丰台冲突”是日军发动芦沟桥战争的重要步骤

“六·二六”、“丰台失马”事件②是日寇谋取占领丰台的一次尝试,而“丰台冲突”则是日军占领丰台、发动芦沟桥事变的决定性步骤。

1936年9月18日下午六时半,中国驻守丰台的第29军27师220旅2营5连的士兵,行军在丰台镇正阳街与一队日军相遇。由于双方士兵都不肯让路,日军骑马军官三人策动坐骑冲向第5连,当即踏伤中国士兵三人,并掠走第5连长孙香亭。之后,日军拉开队伍将第5连士兵包围并企图缴械。第5连士兵不肯屈服,攀登屋顶、寻找隐蔽物准备还击。

在丰台镇外,中日双方援军在丰台西北大井村相遇。日军开枪射击,中国军队也开枪还击,冲突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军已占据了丰台镇内的重要街道,并强占了宛平县驻丰台之公安局。这时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出面,指派37师副师长许长林与日军联队长牟口进行了屈辱性的谈判。谈判达成的协议是:日军释放孙香亭连长;中国驻军全部撤出丰台镇。之后,中日两军列队相互交换队礼,互表“歉意”,外加以“团结”、“亲善”的讲话。

“丰台冲突”的解决,使得中国29军第五连士兵“挥泪离营”,撤至丰台以南之赵家村。丰台周围五华里以内不再有中国驻军。日本侵略军则以一木清友大队约七百人进驻。正是这个一木清友大队,不久后发动了芦沟桥战争。

(三)日本侵略者发动芦沟桥事变前夕的若干准备

日军控制丰台以后,频繁地在丰台周围举行军事演习,并伴之以侦察地形,修筑军事设施。1936年10月间,日军以北宁路(京山路)铁路局长的名义,将丰台至芦沟桥间之六千华亩土地予以测量,并提出购买土地预算及修建兵营、飞机场方案上报在天津的日本侵略军军部。与此同时,占领丰台之日军还向中国的地主们进行宣传,表示愿以优惠价格购买这些土地。经日寇的天津驻屯军司令部、日本在北平的特务机关与宛平县政府交涉二十余次,日军购买土地的阴谋终未得逞。史称“十月圈地事件”③。

“十月圈地事件”尽管部分地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扩张计划,但并未能制止日军在华北其他地区修筑军事设施的行动。与此同时,日军还在政治上强化其伪组织,编训“保安队”。在高唱“中日经济合作”的口号下,把大批日本商品通过走私途径运入中国境内。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出版机关,把大量的吞并华北、扩大侵略战争的出版物运到中国出售。不仅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灭亡中国,还制造舆论,为其占领中国寻找理论根据,并在日本人民中间煽动民族侵略主义。

1937年6月24日,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大使的川越茂,在东京发表了离日谈话。他说:“中国应认清日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满洲国’的生存和华北之间的必然联系。华北是为适应‘满洲国’的生存和发展之必然的命运而存在”④。

7月1日,日本《外交时报》在题为《近卫内阁与对华外交》一文中说:“……日本自然不免随时对中国有所要求,这当然是由日本的产业情态、金融资本情态、支配国民的思想以及其他种种成份综合起来所冒出的欲求……。为国家的伸张发展起见,这种欲望无论如何总得发挥,所以对华外交不能不顺着这种实际的必要而进行……”,而“实际之必要,便应视为国家的生存权而加以推进”⑤。

1937年6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黑龙江上的堪察资小岛附近击沉苏联炮舰一艘;7月7日,又以一队日伪军侵入苏联境内。其目的是转移国际视线,施放烟幕,为发动芦沟桥战争、大肆侵略中国做准备。

(四)芦沟桥事变爆发前日寇在华北的兵力部署

芦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拥有兵力一万人左右,战车64辆,飞机18架。其兵力分散布署在华北下列各地:

北平:1200人;天津:3200人;丰台:700人;通州:1200人;唐山:600人;榆关:400人;秦皇岛:500人;南大寺:600人;塘沽:600人;昌黎:200人;滦州:300人;留守营:200人;迁安:100人;玉田:100人。⑥

从上述兵力部署可以看出,其军队主要分布在冀东沿海与交通线上。其目的是在扩大侵略战争后,便于从海上以及中国的东北和朝鲜补充兵力。

(五)芦沟桥事变的爆发

芦沟桥位于北京西南约18华里,因其跨在芦河(永定河的别名)之上,故叫芦沟桥。芦沟桥是北宁(京山)、平绥(京包)、平汉(京汉)铁路之连接点,并有两条公路通向易县与房山县。宛平县城位于芦沟桥之东侧,其东为丰台,西南为长辛店。芦沟桥既是北平的咽喉,又是晋、察、冀的屏障。控制了芦沟桥,等于打开了通往北平的西南门户。

在日本侵略军控制丰台以后,经常在芦沟桥畔进行军事演习。那时是一个月、半个月演习一次。截至“七·七”事变前夕,则是三日、五日一次;最初是虚弹演习,后来是实弹射击;原来是昼间演习,后来是昼夜兼施;原来是演习之后回到营地,后来是演习结束宿营芦沟桥畔。不仅如此,到“七·七”前夕,日军演习的部队居然多次要求穿过宛平县城,但总是遭到拒绝。种种迹象,预示着战争将要发生。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驻丰台一木清友大队700人,“照例”在芦沟桥畔进行军事演习。晚八时,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挂电话给“冀察政务委员会”,诡称在芦沟桥附近演习之日军部队忽闻枪声,收队点验,失掉一名士兵;并说放枪者已进入宛平县城内,要求入城搜索……。冀察当局感到事态严重,遂予以拒绝。晚十一时,松井又以电话通知,如不允许日军进城搜索,将以武力解决……。此时,演习之日军部队已完成了对芦沟桥及宛平县城的包围。冀察当局主动提出和日军举行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北平外交委员会主席魏宗翰、委员孙润宇和林耕宇、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冀省第四区行政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为代表;日军方面以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顾问樱井为代表,双方约定于八日晨二时会合前往“失一名士兵”地点进行调查并进行谈判。

8日凌晨3时20分左右,当双方代表正在宛平县城进行谈判时,城外演习之日军已向芦沟桥发起进攻。守卫芦沟桥之中国守军一个排(32人)全部壮烈牺牲。之后,日军以芦沟桥为桥头堡,从东西两面夹击宛平县城。驻守宛平县之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何基沣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士兵当即奋起抵抗,芦沟桥事变爆发。

驻长辛店吉星文团另一部士兵,看见自己的兄弟部队在芦沟桥阵亡、宛平县城遭到围攻,莫不义愤填膺,纷纷请战。8日晚间,吉星文团长率领士兵在暮色掩护下隐蔽前进,并在芦沟桥畔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歼灭日军一百余人,芦沟桥头再度换上中国的哨兵。守桥士兵提出了“愿与芦沟桥共存亡”的口号。

随着日军向宛平县的进攻,双方在县城内的第一次谈判即告中止,日军谈判代表离席出城。

(六)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部署。第二次谈判

按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意图,是想用“九·一八”和“丰台冲突”的办法——施以军事压力,然后“和平”占领——来取得芦沟桥(含宛平县城)。但事与愿违。全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与29军官兵的英勇反击,打破了侵略者轻易占领芦沟桥的美梦。在兵力不足(日军在华北有一万人,中国在华北驻军有十万人)欲取不得的情况下,乃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侈谈“和平”与“局部解决”;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7月8日,日本外交部发表声明说:“观察目前局势,事态似不致扩大,将来之行动须俟中国态度而定”。⑦就在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屯军天津司令部派员飞往长春与关东军总部商讨应付华北事变的办法。同日下午一时,日军600人分乘16辆汽车,由天津循公路至丰台转芦沟桥增援;一列兵车沿铁路由山海关至丰台,上载24辆坦克,10门大炮;由通县调来300名日军抵丰台;从北平调集坦克30余辆,在丰台、芦沟桥一带集结;日军一部占领了丰台至芦沟桥之间的大井村与五里店,芦沟桥与北平之间的公路被切断;北平日本大使馆与兵营周围布以铁丝网与沙袋;从天津机场起飞的日本军用飞机在芦沟桥与北平上空进行飞行侦察。

7月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军举行第二次谈判,并于凌晨三时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停止射击;

二、日军撤至丰台,中国驻军撤至芦沟桥以西;

三、宛平县城内防务由“冀察政务委员会”所属地方武装保安队驻屯。

根据协议,9日晨6时,日军用炮弹百余发轰击宛平县城后撤退。但不是撤向丰台,而是撤退到大井村与五里店;中国守军吉星文团全部由宛平县城撤至永定河以西芦沟桥不远的龙王庙;宛平县城由“冀察政务委员会”所属“冀北保安司令部”石友三之保安部队200人接防。日本侵略者为了表示“和平”的诚意,以旅团长河边为首,率领该部顾问笠井、秘书广濑以及翻译爱泽等人,携香槟酒来“慰劳”,“冀察政务委员会”派出的谈判人员,以香槟酒碰杯表示事态的“和平”解决。而在宛平县城外东北角沙岗高地,却有意违反谈判协议,故意留下二百余名日军驻屯。7月10日上半11时半,留在沙岗高地日军又向龙王庙中国驻军发起突然进攻,吉星文团士兵当即英勇还击。第二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又被侵略者的进攻所破坏。就在同一天,日本军舰风云号开抵上海港口。驻上海日本军队连日进行了示威性演习。

(七)第三次谈判。芦沟桥战争发展成日军大举侵略华北

从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到10日日寇破坏第二次谈判,战争的优势不存在于任何一方;从7月11日第三次谈判到30日平津沦陷,是战争的优势转向日本侵略军,中国29军撤出平津。

7月11日,再次被日本帝国主义任命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的香月清司到职视事(参谋长为桥本群)。由于香月在“济南事变”中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力、立功,在1931年就任职过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由于协助土肥原挟走溥仪去东北当傀儡,成为日本陆军中的骨干和武力“制华”的积极鼓吹者。作为香月清司助手的桥本群,被任命为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是日本法西斯团体“大日本青年党”的领袖之一。

香月清司一到任,即于7月11日上午11时偕其参谋长桥本群来访“冀察政务委员会”当局,并开始了第三次谈判。达成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双方从芦沟桥撤军;日军保留侵略华北的若干“要求”……。

就在举行第三次谈判的当天,日军分三路开抵华北。水路是从朝鲜出发,分别在山海关海滨、秦皇岛和塘沽登陆;铁路则从东北越过山海关把战车和部队运到平津一带集结;公路则从东北经古北口、密云、怀柔直达北平。截至7月15日,日军新开来兵船七艘,各种军用列车(包括铁甲列车、探照灯车、运兵车等)约4-10列。日军入关部队已达五个师团,兵力在十万人左右。此外,还完成天津北仓机场和丰台附近的康庄机场修建工程,武装了在平津两市的日本侨民及侨眷撤退的准备工作。在同一期间,日本陆军第五师团长板桓征四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角之一)由东北飞往天津与香月进行了会晤。在日本国内,进行了频繁的有关侵华会议,对国民进行了战争总动员,等等。

8月14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向“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宋哲元提出了共同反共、取缔民众抗日运动、中国驻军撤出北平等七项要求,限19日前答覆。宋哲元幻想以妥协求和平,于18日向香月道歉,下令打开封锁的城门,拆除防御工事,查禁抗日报刊,实行“中日共同防共”。日军则乘机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

7月20日午后,日军在平津一线发动了进攻。26日,日军占领了廊坊、杨村等地,切断了平津铁路。28日,双方激战在北平周围,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中国守军被迫后撤。7月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日军占领天津。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11月12日,上海沦陷,全中国的抗战大规模地展开了。

※ ※※※

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芦沟桥事变,是其阴谋策划的结果,是其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由日本帝国主义点燃的芦沟桥战火,以其灭亡而告终。玩火者必自焚,这是侵略者应有的下场。

芦沟桥事变前夕的“丰台失马事件”,只不过是芦沟桥事变的前奏;而“丰台突变”则是日寇发动芦沟桥事变的重要步骤。芦沟桥事变爆发后进行的三次屈辱性谈判,只不过是日本帝国主义施放的烟幕弹与缓兵计,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芦沟桥事变的历史证明:对侵略者当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对侵略者的退让,妥协,必将遭致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芦沟桥事变给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的最好的教训!

注释:

①②③参阅曾国范著《芦沟桥》一书。该书系1937年9月广西桂林前导书局发行。该书1955年藏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号是6294113/8357/0.1。该书的第一部份,收集了1937年7-8月的十种报纸、杂志有关芦沟桥事变的报导,并有中央社的电报、29军个别人物的回忆录等。该书第二部份是《外部声明》与《当局表示》。《外部声明》是指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关于芦沟桥事变的声明。《当局表示》是指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宋哲元等要人有关芦沟桥事变的演讲、声明以及与记者的谈话,等等。

④麦逸:《中日关系之“再认识”》,载《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8号365页。1937年7月1日上海版。还载于1937年7月10日出版的香港《工商日报》。

⑤吉岗文六:《近卫内阁与对华外交》,原载日本《外交时报》上。由上海出版的《国闻周报》第14卷28期56页转载。

⑥日军在华北的兵力部署转引自《芦沟桥》一书14-16页。而该书所载资料,系来源于《申报每周增刊》(出版年、月、日不详)。

⑦引自《芦沟桥日军昨撤退》一文,载1937年7月10日《武汉日报》。

标签:;  ;  ;  ;  ;  ;  ;  ;  ;  ;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前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