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教师的责任_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教师的责任_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幼儿教师职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师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职责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注:郑晓边:《幼儿卫生保健的现状与展望》, 载《幼教园地》1996年第3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其所打下的烙印甚至会影响终生。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虽然,在幼儿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为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我国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如: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什么区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任务是什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等等。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有资料指出,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 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 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注: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载《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属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如神经症、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范围的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这一点与中学生、大学生,尤其是成人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依笔者之见,在有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所谓儿童心理障碍或行为偏异,如情绪容易变化,离不开母亲,不愿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陌生,在家里呆不住等则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国外有研究发现:任何孩子在特定年龄都会发生行为问题。一般孩子每年约发生五、六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所有健康儿童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承受着某些压力。(注:Jane B·Brooks,著,周逸芬、 陶淑玫编译:《发展与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会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而自行消失,不必大惊小怪。与大中学生,尤其是成人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的检出率是较低的。也就是说,真正有心理障碍的幼儿只是极少数。我们对各种测量与诊断要十分谨慎,以免给原本正常的儿童贴上异常的标签,使儿童的心灵蒙受创作,否则就违背了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其结果适得其反。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实际中并不鲜见,不能不令我们忧虑。正确的态度是,对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引起重视,又要避免盲目夸大。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便可发现: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实践多为医学模式。尽管在理论上也强调预防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上,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幼儿,参与者也多为儿童医务工作者。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此。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鉴于前文所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该为全体幼儿。关于这一点应与中小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

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幼儿。这一工作主要应由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幼儿教师只能起到协助配合的作用。为此,要为幼儿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史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儿童,及时请专家诊治。发展是指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这是幼儿教师大有可为的领域。

在论及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主张,即要求幼儿教师都成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如果仅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要求幼儿教师立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却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笔者接触过许多幼儿教师,经常听他们谈起工作劳累,心情烦躁。确实,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睡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教,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与模糊,行为模式的多元化等等,无疑也会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国外早有研究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注: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2年。)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病态人格的幼儿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儿童来。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态度倨傲,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二、注意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没为许多幼儿教师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幼儿园里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儿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其实,幼儿对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我们还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教师提问A幼儿,A幼儿回答不了。老师问其他幼儿:谁能帮帮他。于是B 幼儿起来帮助A幼儿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了B幼儿,B幼儿胜利地坐下,而A幼儿也失败地坐下。即使在这一大家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因为B幼儿的成功是建立在A幼儿的失败上的,B幼儿的快乐是建立在A幼儿的痛苦上的。像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说是举不胜举。这也说明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第三、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增加本来就负担繁重的幼儿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1 )无条件地爱孩子,无论美亦或丑,无论聪明亦或愚钝。只有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第四、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配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教育进行。如前文所列举的社会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情绪教育。 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或者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以保持健康的情绪。(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谓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注:转引自朱家雄:《环境压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载《早期教育》1991年第11期。)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前者在前文已论述较多,在此不赘。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儿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需要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力配合才能真正奏效,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标签:;  ;  ;  ;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教师的责任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