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论文_何丽莎

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 急诊科 430000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各自7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适应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29.3±3.9)、(28.7±3.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过程中,采用适应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适应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引言: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因为患者血压升高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而产生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症在中老年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逐渐增多。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病理变化的折磨,还会导致心理上承受较重的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有研究表明,适应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文将就此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各自7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41例和35例,年龄范围在48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4.4)岁,病程范围在1年到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9±1.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39例和37例,年龄范围在47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7±4.8)岁,病程范围在1年到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1.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方法。在此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适应心理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成立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专门健康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患者的主治医师、具有较高年资的护理人员以及心理咨询专家。通过对患者信息的掌握,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面对现实,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接受治疗;同时,为患者实施放松式训练,帮助患者缓解心中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建立积极正面的治疗心态。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并且具有良好的预后,视之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预后情况尚可,视之为有效;患者的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所恶化,视之为无效。

同时,以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值越高,则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0.0作为数据统计分析的工具;SAS评分、SDS评分等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方差),以t检验验证组间差异;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数据表示为(数量/百分比),以卡方检验验证组间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过程中,采用适应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美荣,陈月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58-159.

论文作者:何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  ;  ;  ;  ;  ;  ;  ;  

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论文_何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