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兵[1]2003年在《道路运输适度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运输的适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区域叁次产业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需求相关分析入手,结合道路运输供给、道路客货运输在途时间节约所产生的时间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物量角度和效益角度对道路运输的适度性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以期一方面评价过去,为道路运输发展评价提供衡量标准,了解实际运作中达到的适应程度,从而吸取经验、寻找差距、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控制未来,为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性依据。
陈蕾[2]2007年在《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基础性、动力性、积累性作用;国民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供求平衡系数、运输经济弹性分析、和灰色相关度分析叁种方法相结合的组合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供求平衡和运输经济弹性分析从总体上把握道路运输供给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运输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灰色相关度分析比较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的高低。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本文对浙江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相当高,并且存在极其重要的互动作用。道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国民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在最后,本文在对浙江道路运输业发展情况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浙江道路运输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研究的结果做了综合分析和展望。
刘世铎, 吴群琪[3]2012年在《运输需求实现程度与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衡量现状公路运输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的适应性,在指出用弹性系数法分析运输供给与国民经济适应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运输需求实现程度和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作为衡量道路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程度的2个重要指标,对于优化运输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徐引正[4]2008年在《道路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其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市场需求、其他运输方式以及道路运输内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作用也进一步显现,许多问题都反映出道路运输行业的结构性失衡仍然是制约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结构作为道路运输结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道路运输业市场的结构、企业的行为以及企业和市场的绩效。目前,我国道路运输人力资源结构还不尽合理,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激励理念与方式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将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是目前交通运输管理研究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系统研究与专项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将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行为改变理论、领导与激励理论、产业经济理论、运输经济理论等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的研究,在分析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结构与管理内涵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激励过程,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具体模式和方法,该模式和方法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科学素质,引入符合实情的激励措施,互相协调,和谐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道路运输行业选择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将对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道路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诸多的因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过程进行了一些定性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徐文强[5]2014年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是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主体,是推动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在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安全稳定、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深入实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不断增加,道路运输市场规模、管理手段和效率等因素已发生巨大变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规模标准滞后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的标准难以为道路运输管理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人员编制约束与控制机制提供导引,迫切需要根据新时期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新变化,研究制定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规模标准。论文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分为职能业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在职能业务人员编制方面,论文系统梳理不同层级(省级、市级、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业务人员编制影响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行使需要为目标,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逐级别、逐职能构建机构职能业务人员编制与满足职责、任务行使之间的关联模型,利用200个省、市、县的相关调查数据,求解关联模型参数,并对关联模型进行修正,提取不同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业务人员规模公式,并对其规模标准进行测算。其他人员编制方面,其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人员总量原则上不超过编制总数的叁分之一。对运输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规模测算是道路管理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基础,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论文研究成果能够指导和规范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消除人员编制标准陈旧,贯彻执行不一的局面;指导和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队伍正规化建设,解决队伍建设中人员编制规模标准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关键技术。
张鹏飞[6]2008年在《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道路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运输生产力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多、企业规模小、运输组织松散、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低等市场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使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呈分散竞争型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状态。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道路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快调整和改变现有的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市场结构理论为基础,在阐述市场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理论,界定了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的定义,指出了其衡量标准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对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状态的分类以及对典型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状态的利弊分析,为构建我国有效竞争的道路运输市场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借鉴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市场结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现状介绍以及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模式的选择——以适度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为主,辅以适度买方型和非价格竞争型的混合的大中小企业共生的有效竞争市场结构模式。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重构和完善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的措施及建议。
王利芳[7]2005年在《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道路运输的目标、特征、功能;分析了道路客、货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道路运输和社会经济的相关性;对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道路运输系统的结构和道路运输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因果作用关系;从系统论、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并提炼出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的“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和“供求论”观点,以全面地揭示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系统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动态模拟研究了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达到对系统运行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解析与把握;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内涵;提出了道路运输的综合绩效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概念,并基于供需平衡系数、综合绩效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采用综合指数法构造了综合适应能力指数;建立了基于道路运输供需平衡系数、因子分析和DEA 模型的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叁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杨修文[8]2014年在《基于外部性理论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便捷等优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道路运输安全外部性问题同样受到广泛重视。道路运输安全规制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对道路运输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规制同样存在外部性难题。如何平衡政府、公民以及第叁方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综合负外部性效应,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建国以来,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大体经历了严格规制-放松与整顿规制-再规制叁个阶段。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提高准入门槛、明晰事故责任等手段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每年道路交通事故量却依旧高居不下,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中国亟需转变道路运输安全规制方式,提高政府部门的规制能力,改善道路运输安全现状。本文从外部性理论视角,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道路运输安全规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道路运输安全外部性及规制外部性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道路运输安全规制现状,以“元规制”理论为模型,构建我国道路运输安全规制模式。本文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剖析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安全规制体制以及规制实例并加以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体制、法律体制以及健全的道路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等都为中国道路运输安全规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立独立、高效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机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充分发挥道路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的作用等。然而,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不是万能的,应该理性抉择,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合理定位政府规制主体的角色,从健全道路运输安全规制体制和完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体系两个方面去完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
王志强[9]2006年在《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的大发展时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仅次于美国。一方面,高速公路主骨架逐步形成,高速公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弱化了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有效发挥。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不完善,不能较好的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或因配置过度造成使用经济成本过高而抑制了高速公路发挥应有的效用。 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理论方法体系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综合了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经济、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多理论、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体系。其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优化、均衡配置,研究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背景下,配置和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基本概念和配置基本理论的研究,把高速公路服务体系分成客运体系和货运体系两部分展开研究。笔者希望得出高速公路服务体系配置的一般规律,以期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速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使建成的高速公路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国家有限的建设资金得到更好的应用。 国内缺乏对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构成及基本功能与建立原则上进行研究阐述,以完成对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架构的基本界定与描述。 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借鉴生产力理论、系统理论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理论,结合高速公路运输生产力的特性,研究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的基础理论。定义公路运输生产力并对其进行内涵界定,以此作为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的生产力视角的理论基础;深入论述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系统结构、市场特征与经济成本,以形成经济理论基础。 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的逻辑起点,本文对运输需求分析提出具体的范围,并对客流和货流的预测分别给出回归分析、灰色理论和支持向
李扬[10]2013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路交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公路交通无论是在能源、土地和建筑材料的利用上,还是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作为资源利用和影响环境的大户,公路交通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交通需求,已然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选择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营业性道路运输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以概念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全文共分7章。第1章概述了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了可持续的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和国外典型国家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的特点。第3章对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可持续性分析,构建了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概念模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叁个关键维度,即必须以满足能源、环境、经济的持续性为前提。第4、5、6章分别从能源利用、环境适应和资金供给叁个维度对我国公路交通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发展模式选择的方向和实施的战略对策。第7章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提出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概念模型、可持续的双平衡发展特征、公路能源利用分类方法和公路资金二元统筹发展模式等概念和方法,系统完善了公路交通节能潜力的情景分析法和外部成本的测算方法,设计了收费公路债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标准。这些学术上的创新将丰富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将对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道路运输适度性研究[D]. 邓小兵. 长安大学. 2003
[2]. 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陈蕾. 长安大学. 2007
[3]. 运输需求实现程度与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的比较研究[J]. 刘世铎, 吴群琪.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2
[4]. 道路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过程研究[D]. 徐引正. 长安大学. 2008
[5].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理论研究[D]. 徐文强. 长安大学. 2014
[6]. 道路运输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张鹏飞. 长安大学. 2008
[7].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 王利芳. 吉林大学. 2005
[8].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道路运输安全规制问题研究[D]. 杨修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9]. 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D]. 王志强. 长安大学. 2006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 李扬.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人员编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人员配置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高速公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