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青少年论文,理论论文,新视角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数据显示:与2007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1]。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群体已逐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一般认为,网络会增加青少年的自主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但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这一特定社会空间中难以体现现实主体性、社会化及自主性方面的权力,进而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网络时代下的青少年工作需要我们改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需要引进新的工作视角。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亟需新的工作视角
(一)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群体发展产生的“双刃剑”作用
网络时代的来临,绝不亚于工业革命的爆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程度。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成长受到网络时代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
第一,网络时代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催生与颠覆并存。青少年主体性是指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的自由、自为、自观以及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价值互足和互为主、客体关系,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是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前提的,青少年主体性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和实现其实践主体性[3]。应该看到,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主要包括现实实践主体性和网络实践主体性。网络时代对青少年主体性存在着双重的影响:(1)网络时代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催生。这种主体性主要是指网络空间的实践主体性,即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空间里不断转化着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保守性减弱、创新性增强”等倾向,并在他们与网络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在其现实生活空间中得以体现,逐渐成为网络时代青少年行为方式的普遍特征,这表现为青少年网络实践主体性增强的一面。(2)网络时代对青少年主体性的颠覆。这种颠覆,使青少年懒惰、懈怠、依附,走向庸俗,甚至堕落①,这种主体性主要是指青少年的现实社会实践主体性,即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呈现“道德责任减弱、游戏心态增强;目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等倾向。网络时代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导致青少年主体性发生了异化,一方面导致青少年网络实践主体性方面发生膨胀,如当代青少年群体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急功近利心态、黑客现象等;另一方面导致青少年现实社会实践主体性发生萎缩,即不具备与他们的年龄、知识、身份相称的主体成熟度,主要表现为青少年身上的“后儿童心态”、“炫耀性消费”、“后殖民主义心态”等。网络时代这种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双重影响,对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二,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建构与解构并存。社会化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几大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以往居于主导地位的家庭、学校已经被网络、同伴群体等替代而退居其次。在这些因素的转向过程中,青少年群体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种因素的冲击,无力从容应对各种价值的抉择,出现盲目、迷失,出现对主流价值怀疑,被负面价值迷惑等现象,最终影响青少年的正向社会化进程。网络催生着青少年社会化建构与解构的并存,建构性在于促进青少年群体社会化新模式的产生,而解构性则在于逐渐消解了青少年以往的主要社会化模式,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化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较以前更容易出现反社会化倾向。传统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遵循的是正向社会化、线性社会化以及真实社会化模式,这些模式在保障青少年顺利成长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青少年的许多潜力和优势的发挥;网络时代使得原有模式发生转型,传统的只由长辈向晚辈传递的“前喻文化”逐渐转化成“文化反哺”;传统的只能单向地从父辈那里学习生存的知识技能、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线性模式”逐渐转化成多元文化、多元途径向青少年传递文化的“网络模式”;传统的处于真实社会空间的社会化逐渐转化成虚拟社会的网络空间社会化模式[4]。网络时代这种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建构与解构并存的局面,对青少年顺利实现正向社会化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处于网络时代下的青少年群体顺利实现社会化,促成其正向发展,消除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弱权现象,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第三,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强化与弱化并存。英国学者迪尔登将自主性概念界定为“独立做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的倾向。”青少年的自主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思考,并实现自我发展,自主性发展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青少年自主性产生着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强化,主要体现在:(1)青少年文化选择的自主权增大;(2)青少年网络文化自主生存空间扩大;(3)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起着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是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弱化,网络时代的文化多元交融、价值观急剧变迁,对青少年自主性能力产生隐性的约束和限制,主要体现在:(1)青少年容易依赖于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在不良信息和文化面前缺乏辨别能力;(2)青少年在现实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往往不尽一致,容易导致其沉迷于网络,甚至进行网络犯罪;(3)青少年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缺乏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行动。自主性作为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范畴。因此,探索青少年工作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势在必行。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因特网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造成“污染”;因特网的虚拟化特征削弱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因特网的互动性,容易让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因特网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有增无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和青少年工作者等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关注,当前网络时代下的青少年工作,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这些不足是造成青少年相关权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第一,弱化青少年发展性特征,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和自主性。传统的青少年工作在对于青少年本质的认识上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视角。一是对青少年社会本质的认识上,对于一些基本价值和理念,缺乏正确认识。如从个体角度,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从群体角度,青少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少年群体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青年身上具有的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青年工作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青年,观察青年问题的发展性视角。二是对青少年发展的认识上,不能认识到发展是青少年的本质和根本需求。从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看,青少年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当代青少年所蕴含着的进步性、创新性主流和无限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发展本质特征的深刻体现。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性特征,也是当代青少年的根本需求[5]。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其不断成熟的思想、意志,推动着他们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能够不断激发自我潜能,实践自主教育和自我发展。传统的青少年工作往往忽视青少年自身的特征和优势,在工作视野下倾向于将青少年视为被动的、消极的群体,把青少年思想不符合主流文化,缺乏文化延续性和继承性的负面判断作为对青少年实施干预的前提;在工作内容上更多从思想道德层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把青少年视为被动的客体,较少从青少年自身出发,从他们的成长特征入手。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主动发展与被动塑造、强行干预与自立反叛间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日益突出。
第二,忽视同伴亚文化优势,过分负面地对待青少年同伴群体。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群体的作用优于其他任何群体的影响。青少年同伴群体是指与青少年自身性格相近、背景相似、经历相同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他们在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的青少年群体。这就使得青少年在成长中有了最重要的同盟。同时,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青少年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它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总体上具有进步性和创新性,但也会表现出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情况下,青少年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主体,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传统的青少年工作者较为重视正式群体对于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很少将青少年同伴群体纳入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中,有时甚至认为,正是青少年之间的聚集才导致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自由地与同伴群体沟通、交流。近年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问题,我们较多地从个体出发,强调通过个别辅导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忽视了青少年群体这一重要工作资源。
第三,强调青少年弱势化,诉诸于“问题视角”。一直以来,青少年被冠以问题群体的标签,认为青少年群体存在许多问题。主流社会长期认为,青少年的存在成为一种弱势现象,青少年处于边缘地带,需要社会给予一种特别的关注、同情和拯救的态度。这种负面的标签逐渐内化到青少年心里,这会在他们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无价值感”,进而演化为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无权状态。青少年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社会性等不能够达到同步均衡发展,这就需要父母、教师、社会给予积极的理解、支持和关注,而不是视他们为问题制造者、麻烦者、被同情者。实践证明,这种强调青少年群体弱势化,并诉诸于“问题视角”的工作取向,已经无法解释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独特特征和鲜明个性了。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在主体性、社会化以及自主性方面产生着正反向的双重影响,导致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失权状态,而青少年工作存在的许多弊端,则导致了青少年自我发展方面的失权状态进一步加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地与青少年的特征相结合,则必定能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和空间。因此,新型的青少年工作视角亟待提出。基于此,我们认为,增权理论将是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最合适、也是最科学的工作视角。
二、增权理论的内容、核心理念及其分析维度
(一)增权理论的内容
增权一词的英文为empowerment,是由权力(power)而来。因此,在界定增权的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对权力的内涵进行论述。陈树强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所谓权力,不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6]
增权的内涵同样众说不一,通过总结前人的观点,陈树强认为:“总体上讲,增权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增权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7]周林刚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增权内涵的总结也接近前者,即将增权内涵概括为:一种理论与实践、一种目标、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社工的理念、作为一种心理行为[8]。我们认为:增权的核心在于,将个体本身原有的潜力和权力重新拾回,以使个体恢复与他人平等的权力状态,从而实现自身发展。
无权与权力相对应,既指客观上缺乏与他人平等的权力,也指主观上的权力感缺失。范斌认为,个体的无权状态主要有三种形式:无权——完全没有权力;弱权——有一部分权力,但不足以正常获取改善生活和环境的资源;失权——原来拥有部分权力,由于种种原因被剥夺或失去了权力[9]。网络时代青少年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无权、弱权和失权的状态,但与范斌所述弱势群体的分类性划分不同,青少年群体的无权是一种一般化、大众化的状态。青少年的无权、弱权与失权状态是群体性的,是依不同情境而呈现的,是网络时代这一特定社会时空所形塑出的特定权力状态。要改变青少年的这种无权状态,就需要对网络时代参与青少年发展的诸多主体进行增权。
增权理论重视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减少社会不平等。个体权力的缺失,导致其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状态,这种个体层面的不平等辐射出更大层面的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状态。增权理论以优势为视角,不再将案主看成是问题个体,而是将目光聚集在案主的优点上,相信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且努力挖掘案主身上的潜力,培育、激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内在的优势,通过案主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10]。因此,增权理论的核心在于:挖掘个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
(二)增权理论的基本假设
增权理论可以建立在5个假设基础之上:一是个人经历深切而全面性的无力感,以致无法与环境交流,实现自身发展;二是个人周遭存在直接与间接的权能障碍,以致无法参与社会与政治,促进自身进步;三是权能可以透过社会互动增加与衍生更多的个人及人际权能而实现;四是案主应被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人;五是工作者应与案主建立一种伙伴关系。
上述关于增权的基本假设表明:个人权能的缺失,可能因为客观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所致,也可能因为个体主观上对于权力的无力感所致。但是,个体的无权状态可以通过社会互动来加以改善,以使个体在个人和更大层面上实现增权。增权理论用于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中,是相信青少年能通过学习技能、增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让青少年能处理其情绪、技能、知识和资源并获得自我满足,加强自尊,提高其角色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社会身份的理解,能够将网络时代特征充分地与青少年的特质相结合,既发挥网络时代优势,又挖掘青少年潜能,逐渐消除当前青少年群体所面临的无权、弱权和失权状态。
(三)增权理论的层次
增权理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Gutiérrez,Delois & Glenmaye认为增权涉及到个人、人际和政治等三个层面。Perkins & Zimmerman(1995)则认为,增权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区等三个层面。我国学者范斌将增权实践划分为个体、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等三个层次[11]。尽管国内外学者的论述不一致,但是关于增权理论的层次的实质则基本契合。增权理论注重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无疑会涉及到个人、人际和社会层面。因此,增权的具体实践策略也需要从这三个层次分别进行。
三、增权理论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中的运用
(一)增权理论是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的新视角
增权理论是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的新型视角,原因在于:增权理论结合了网络时代特征与青少年本质特征,既看到作为关系主体之一的网络时代具有特殊的优势,也看到关系主体之二的青少年群体具有的特征,并使二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状态。增权理论视角下,网络时代特征与青少年发展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一,将网络时代的交互性、多维性视为青少年顺利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平台。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影视文化、书刊文化、广播音乐文化等三大媒体文化的优点,具有整合优势。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和思路,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时,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中最广阔的空间,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不受任何限制地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甚至即时表演,并且及时得到回应和互动,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建立的开放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进入的互动团体。增权理论洞察到网络时代这种交互性、多维性优势,可以从青少年个人、人际与社会关系三个层次实现青少年的增权,避免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迷失,为青少年自我发展创造了积极发展的平台。
第二,将网络时代的自主性、平等性视为青少年自主性形成的内在要求。从增权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青少年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互联网的自由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一心理,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空间得到扩展。同时,网络的平等性体现在:“网络社会成员”身份是匿名的,社会化的接受者可以相对自由地、不受社会权威约束地从这一“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这就提高了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自主性,也给了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力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增权理论意识到网络时代的自主性和平等性优势,将其视为青少年实现和发展自主性能力的内在要求。
第三,将网络时代的交互性、虚拟性视为有助于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条件。以增权理论为取向的青少年工作者看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它能够保证青少年群体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处于主人翁地位。它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探求欲望,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而网络的交互性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实现了对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和迁移。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同样凸显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地位。增权理论视角下,网络时代的交互性、虚拟性,保证了青少年作为主人翁地位的主体性特征,为青少年主体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网络时代增权理论在青少年工作中的实践模式
根据相关学者对个体无权状态内涵的理解,即存在着客观上的无权及主观上的无权感。因此,在网络时代这一特殊社会空间里,要改变青少年的无权状态,实现对青少年的增权,具有两种模式:即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第一,主观内在增权模式。它是指从青少年个体入手,强调青少年在增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其前提假设是青少年自身内部存在着权力和潜在能力,并旨在发掘青少年自身潜力和优势,提高其增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能力。这就意味着青少年有了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知识、技巧、资源和机会,意味着青少年能够处理好与他人及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这是实现青少年增权、消除青少年无权状态的根本前提所在。
第二,客观外在增权模式。其实施前提仍然假设个体本身具有权力,但是因各种缘由而无法达致良好的权力状态,这就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协助,才能保证青少年实现增权目标。这些外力主要包括青少年同辈互助、家庭系统、学校环境、社区参与和社会力量等。青少年与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状态,也对实现青少年增权目标发挥着根本作用。
(三)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中具体增权策略
根据前面关于增权理论层次的论述,我们从个人、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对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工作的具体增权策略进行论述。
第一,在青少年自身层面,关键在于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果青少年个体没有增权意识,不想改变现状,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开展青少年增权工作时,青少年工作者一定要结合网络时代所具有的交互性、多维性、自主性、平等性、虚拟性等优势,变被动塑造为主动发展的辅导,充分发掘和调动青少年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其挖掘自我、发展自我,保证其顺利社会化,并达成主观上的良好权力状态。这是实现青少年增权的首要步骤,同时也是关键步骤。
第二,在青少年人际关系层面,这方面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主体:一是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群体人际互动和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同辈之间的相似特征、背景、共同话语体系等优势为青少年相互了解,相互接纳,满足其社会需要、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发展其社会能力,促进其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完善等创造了条件。因此,同辈互助是青少年群体之间互相增权的重要力量。二是家庭系统。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权力拥有或缺失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安全、依附、规范行为、认知学习等生活经验,都深受家庭的影响。因此,有效发挥家庭系统的正向功能,不失为青少年增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在青少年社会层面,青少年的增权途径包括:一是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极为关键,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良好的学校环境以及民主的教师风范的形成,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青少年实现增权。二是社区参与。一直以来,社区及其青少年的参与尚未成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途径。社区参与意味着青少年有权力参与到成人社会的生活、休闲、文化、娱乐等活动中,这同样是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完善和补充。通过有效开展社区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特有的优势,发动青少年自由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在积极的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增权,是新时期青少年工作必然的选择。三是社会力量。社会力量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媒体舆论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力量。舆论媒介有利于营造青少年增权的外部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舆论保护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当代青少年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少年都更充分地享受了媒介资源,其成长也更多地受到了电视广播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因此,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并重,应当成为青少年群体增权的重要途径。
结语:应该看到,尽管网络时代青少年无权、弱权与失权的问题已经引起部分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至今青少年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取向和策略。在理论研究上,研究者较多地将增权理解为提升青少年的能力,而较少关注青少年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状态的改善。增权理论成熟和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政治和思想基础、增权实践的价值和理论基础都是西方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产物。因此,在引介增权理论指导我国青少年工作时,必须考虑该理论的适应性和本土性,有必要系统地比较增权理论和实践模式与我国青少年工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寻找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建构符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模式与策略。本文只是将增权理论作为一个新视角引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工作中,具体对于不同青少年增权的目标设定、介入策略、活动方式、过程和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索。
注释:
①参见姚迎春:《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