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学段“教育目标”预设体现小说主题说起
◆ 李仲胜 安徽省阜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236300
一、20世纪50年代小说教学的课堂
模式: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归结思想——探究写法。今天,广大语文新人要从传统模式的镣铐中开始新的尝试,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揭示主题的?
以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谈谈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语文人如何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展示语文教学魅力。先从小说教学目标设计展示、教学内容、揭示主题方面谈谈。
小学学段高年级学生学习美国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才能真正调动小学生学习小说内容、悟出小说主题?
首先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要懂得小学生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是“自我”认识、理解的经历;还要认识到小学生有其特有的世界,也有自己的视角,注意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来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学习字形;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精彩片段;3.能够运用文中相关材料分析出贝尔门这个人物的品性;4.能够举例分析作家在描写贝尔门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目标展示,让学生选读课文精彩段,然后描述故事情节,明确小说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小说的情节线索,确立一个主要人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关系?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画上去的?贝尔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独特性、选择性、引领性、传承性,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阅读,学会鉴赏主题;2.能够结合文中相关材料推断出作者通过贝尔门、琼西、苏等人物之间的故事情节表现的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中特殊的字词、句子,筛选关键信息,梳理情节,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成,在教授这篇小说时,要预习反馈,梳理情节,把握关键信息。
三、仔细品读,探究主题
抓住贝尔门为救助琼西牺牲了自己的情节,让学生慢慢悟出为救护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重点赏析琼西由绝望到树立生命信心的情节,让学生明白“每一片风景都是一颗心灵”,是对信念和力量最热情的讴歌!
初中学段的学生鉴赏小说的重点应放在主题立意上。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渐趋成熟,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内心世界和诉求。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渗透性、超前性、系统性、艺术性、实践性。
教学目标:1.抓住“叶子”,理清情节结构;2.探究贝尔门牺牲生命的原因,分析主要人物和典型形象;3.学生能够在梳理本文情节的基础上判断出小说情节结构;4.结合材料分析小说情节的使用技巧及表达效果。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目标3属于学习结果中认知策略的运用,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策略概括本文的情节结构,属于学习结果中概念的运用。
引导学生运用悬念、误会、巧合、反转、重复、跌宕等情节技巧,分析这些情节的表达效果,属于学习结果中规则的运用。
“情节”是由相对独立的时间或情节片段构成的。如琼西得病,琼西数藤叶,苏看藤叶,琼西爱藤叶,琼西病重,琼西看藤叶、比藤叶,苏与贝尔门谈藤叶、瞅藤叶等情节的创设,作者使用了伏笔、照应、悬念、误会、巧合、反转、重复,跌宕等使小说起伏变化、一波三折,看似误会、误解、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这篇小说我们三个学段的老师来讲授究竟内容如何确定才最好的?
无论是小学老师、初中老师还是高中老师,同一篇课文,谁能发动学生,谁能调动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合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让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变接受者为专与者,变听讲为传授,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竭尽所能想说、敢说、能说、会说、愿说,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完美自我,课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要全方位地研究教材、驾驭文本,深刻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结合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内蕴深浅因材施教。
教师针对不同学段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教育机智,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力求超越文本,多元解读,不断提升课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恩生活,感恩社会。
要及时反思、检查和评价,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收集有关资料,对比关照,取长补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备课深入细致,追求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创造性,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感恩主题的高度一致。
论文作者:李仲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情节论文; 自己的论文; 贝尔论文; 小说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人物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