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兼论未来十年中国的大战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新时代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未来十年论文,大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力争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战略思路,标志着新时代大战略框架的初步形成。 未来十年,是中国走向更强大国家的关键阶段。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国家实力规模有了更大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和对外贸易额位居世界之首。“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构想。气势恢宏之中,必然伴随着艰难的探索,展望未来,中国面对着一个形势更加复杂、变化更加深刻、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世界面对着一个快速崛起和更加自信、开放的中国[1]。 未来十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规模有望“梅开二度”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为从地区大国迈向世界大国做出全面准备的重要时期。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切关联,这必将意味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动。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聚焦中国,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发展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将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正处于从地区大国(regional power)迈向全球大国(global power)进而从全球大国迈向世界大国(world power)的征程之中,国家战略利益在迅速向全球拓展[2]。中国崛起与世界转型并行,中国成为推动世界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和世界关注的重心。中国正在从“一超多强”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其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战略谋划已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主要大国的关注重心,引动着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调整。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此同时,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既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淀了各类艰巨难题。从积极方面看,中国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想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为中国未来30多年的发展规划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与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加深。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是全球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难得机遇,世界大多数国家期待着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与中国共享发展与繁荣。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球经济低迷、发达经济体饱受金融危机冲击,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包括低成本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国际渠道和国际空间等)提供了机会,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带来了全球基建热潮,有利于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和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概言之,中国迎来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契机。 从消极方面看,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也颇为严峻。由于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深刻,“中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旧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3]71-7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终于启动了经济结构再平衡进程,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相互交织,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能力与国际社会的期望存在着巨大落差,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加紧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围堵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中国周边环境趋于复杂化,部分周边国家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恐惧,加紧与美国联合。可以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其面临的疑虑、担心、困难和挑战也在增多。 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表明,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苏轼曰:“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北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唯有抓住有利机遇,迎接艰难挑战,着力顶层设计,奉行底线思维,才可推进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正如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所指出的:“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3]273 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战略设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易经·益·彖辞》)。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而进行的中国战略设计必然顺应时代潮流,基于中国国情,着力顶层设计,奉行底线思维,推动思想创新。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他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4]中国在确定改革战略时,兼顾远近目标,但主要按近期目标来确定,正如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所讲的,改革方案的“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因此,中国改革战略明确表达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全局性方案。为此,习近平在推进中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应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借此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 以上述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中国决策者积极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的惯例,根据中共十八大对21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未来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需求,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就此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04基于此,中国致力于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制定了行动纲领。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建设法治中国的改革行动方案,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再续“辉煌30年”具有决定性影响[6]。 中国决策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经济治理和世界秩序建设上体现出建设性参与者和一定意义上的主导者姿态,中国的大国作用凸显。正如王逸舟所指出的,“拉开国内改革大幕,不仅内政升级转型,对外交的升级转型也会加快推进”[7]。中国决策者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理念,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体系。 中国决策者强调和平发展,同时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完整。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3]249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震撼,秉承“达则兼善天下”的胸怀,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思路,强调与各国在利益汇合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积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新倡议,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义利并举、义重于利,把本国发展战略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接,深化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 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艰难险阻,中国决策者必然强调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未来十年,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十分繁巨,必须科学研判,守住底线,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把握改革方向和主动权[8]。 三、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战略举措 1.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致力于铁腕反腐,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为主线,为中国未来改革规划蓝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六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致力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与此同时,按照中共十八大“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中国正在开展历史上最大规模、层次最高的反腐运动,致力于通过荡涤大面积的深度腐败局面,造就一种较好的政治生态[9]。 2.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中国提出“经济新常态”判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健康稳定。中国开启经济结构再平衡进程,未来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6.9%~7.6%之间波动。一方面,“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上升时期……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3]113-114;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因为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同时,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10]中央决策者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称为“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为基本特征,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简单地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思维,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3]116。与此同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3.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中国决策者深刻认识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习近平在主持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1]。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4.在安全战略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致力于国家安全机制的完善。伴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需要国家安全委员会来协调和统一,以完善全球化条件下实现长治久安与持续成长的国家战略体系,强化国家全局谋划和战略决策的能力。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与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聚焦于研究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土、领海、外交、军事、资源、经济、民生等重大战略议题,制定相关重大战略决策,监督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并对国内外突发事件做出高效、有力的反应。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200-201。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会议上海峰会上发表讲话,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集中体现了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际运用[3]354。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面向世界大国的前景,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未来10年,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国家安全最受考验的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目标主要是:捍卫国家领土领海权益;反独促统,维护国土完整;维护和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和扩展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发展军事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5.在外交战略上,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致力于开启以“共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责任”为核心的新外交时代。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变得更加主动。在2013年和2014年的短短两年间,习近平出访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32个国家,向世界传递中国寻求合作与共赢的强烈意愿,表达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立场,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达成诸多重要共识,直接影响了地区利益格局,进而触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效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地区事务上的发言权。 中国提出并积极落实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场合促进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美元首的庄园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提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倡议,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有效地稳定了徘徊在“修昔底德陷阱”边缘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既存在结构性、战略性、利益性的矛盾与冲突,也正在进行双边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战略合作,这一态势既反映了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关系的复杂性,也预示着中美应对当前、谋划未来的不同战略思路所导致的特殊碰撞。有鉴于此,中国致力于建立地区所涉各国和谐共处的亚太共同体,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国家为地区和平发展做出努力。这一开放包容的立场有助于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12]。 中国深刻认识到中国崛起的全球影响,申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强烈意愿,提出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列车”的倡议,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分享发展红利。以此为基础,中国大力提升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水平,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合作,中欧关系跃上新台阶。中国与俄罗斯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峰会及合作架构的发展完善,以深化与发展中大国的合作。 中国深刻认识到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于2013年10月24日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提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3]297。中国决策者为进一步拓展周边外交制定了宏伟蓝图,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呼吁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大力提升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正在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迈进,东亚作为其大战略的地区重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致力于其东亚战略的升级,积极促进东亚合作的制度化,这包括与东盟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海洋合作关系,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东亚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构想,通过引导地区安排的方向,促进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适应,发展开放性全地区合作,缓解东亚疑虑,凝聚共同利益,深化地区认同,力争在新一轮东亚乃至亚太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强有力的塑造和引导作用[13]。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外交、国防等各领域进行了深刻战略调整,逐步形成关乎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大战略布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二》)这一战略布局的开启,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情势变化密切相关,与中国决策者的战略认知与未来构想更是密不可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大战略走向的明晰化至关重要,中国责任与中国贡献至关重要,温和而坚定的中国形象塑造至关重要。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新常态论文; 习近平论文; 中国梦论文; 大战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 深化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