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中的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中的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_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思维行程中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断论文,行程论文,逻辑论文,相统一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75(2002)01-0009-05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体制和运动的统一体,是现实的、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并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也不是社会主义者“理念”的显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客观 历史的存在,这种客观历史的存在又是容本质、特征和体制于一体的过程性存在。它与 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都处于不断的“自己运动”中,只有从事物自身的运动过程,即 历史过程考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 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 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 修正的。”[1]这就要求做到以客观现实的历史为逻辑的基础和内容,而逻辑是历史的 理论再现。在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行程中,他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 则,把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社 会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的原则既是邓小平同志考察社会主义遵循的原则,又是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所运用的科 学逻辑思维方法。它在邓小平同志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维行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历史的方法是按照客观规律的历史具体进程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具体进程,来揭示历史 规律的方法。恩格斯称此方法为“按照历史”“必须处处跟随着它”[2]的研究方法。 历史就是具体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逻辑是历史的反映,思维在反映具 体整体中,以各种思维形式去把握具体整体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逻辑结 构。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它深藏在社会主义 矛盾运动及其现象的内部,为了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 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社会主义产生及其运动状态的特殊性。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 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3]在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的思维行程中,邓小平坚持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历史决定社会主义思维的逻辑出发,坚决 抛弃、反对以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思维框架决定社会主义现实历史的唯心主义。指出: “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 证法。”[4]为了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邓小平同志充分地尊重了历史和现实,坚持 对社会主义作历史的分析,从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情况和固有矛盾及其运动来概括社会 主义本质。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感”。表现在:

其一,依据历史的方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考察的视角的转换,把理论透视的视 角转向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跨越资本 主义后,生产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封建残余、小宗法式 生产严重存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如何建设新的社会将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难题。一 方面,它原来的自然经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淘汰和改造,必然在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各方面保留着浓厚的旧的痕迹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经 历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它必须去努力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并将之当作主 要的追求和发展目标。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和难题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相当 长的时期内,必然存在着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且,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由于各地区、各部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不能是单一的公有制,而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总之,由于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生产力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现实形式并不 是也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具有社会 主义的本质,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应该把它包容到社会主义本质中。如果不从落后 国家社会生产力的现状出发,而是从与资本主义对立的逻辑思维框架出发来界定社会主 义的本质,则会无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落后和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的历史现 实,陷入纯粹的“理想主义”空想。这样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逆历史方法的超历 史的唯心主义。

其二,依据历史的方法,着眼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在动态中概括和描述社会主义 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在变化发展中,它有内在的、稳定 的共同的本质,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关 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 ,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他们的历史 和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5]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把它限 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达到”,这样就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 义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历史方法的动态性要求从社会主义变化发展中把握其稳定的联 系。在现实中,由于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而经济 、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可能随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立即改观。所以,发展生产力 就构成了现实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并且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因 此这一任务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 达到共同富裕则是这一过程的目标和最终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 裕先后的差别存在。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 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 富者。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对社会主 义历史的、动态的考察角度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

其三,依据历史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行程中,选择目标的 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他运用历史方法对现实国情和世情作分析的表现。对提出社会主 义本质论具有基础和决定意义的,是邓小平的“初级阶段论”对中国具体国情和所处历 史地位的透彻分析和准确把握。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所不可 超越的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其本质上是一个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的缩影,选择目标的中国特色,使邓小平同志能在掌握、占有大量丰富的国情真实材 料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便寻找切入本质的基点。历史的方法内在地要求在揭示社 会主义本质过程中,还必须对现时代的本质特征作出恰当的判断与分析。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论断,是邓小平对进入8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作出的准确判 断和理论概括。与此相应,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则成为各国竞争的 主要战场,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军事优势的竞争, 让位给了综合国力、经济优势和生活水平的竞争,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 是从这种对世界局势和走向的总体把握中获得规定的。

其四,依据历史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行程中,破除了对马 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对未来 的新社会作出了科学的设想,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弊病,预见到社会主义 社会建立公有制以后将会产生一些新的特征。他们的设想为后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提 供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科学方法,而不是一个新社会的现成方案。“对于 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 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6]社会主义在 落后国家变成现实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 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结论上,不能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当作教条。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 条件,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离开这个前提去理 解它,把他们的设想当作绝对原则,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情当 作现实目标,这样固守马、恩的个别结论,超越现实,是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的。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正视社会主义现实,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 的教条式理解,坚持历史的方法,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把它置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实践并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总之,邓小平同志坚持历史的方法,从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把历史方法所 内涵的注重实践性、动态性、时代性的分析贯彻在他的思维行程中,为逻辑提纯社会主 义本质提供历史依据。

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不是完全等同的一致,而是经过“修正”的、有差别的一致。 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如果仅停留在历史的表层,那么只能对历史事实、现象作一些罗列 、烦琐的论述,从而导致盲目的经验主义错误。并且,现实的历史过程是通过许多偶然 因素表现出来的,是错综复杂曲折地前进的,“经过修正”,就是按客观现实的历史过 程本身的规律性修正,从理论思维上去把握现实的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历史的和逻 辑的自身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并且发生认识关系也是不同步的。历史是客观的,它的 本质和规律存在于历史过程的种种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之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同这些 具体整体发生关系,能直接感知的只是这种历史过程的某种具体结果,历史过程及其本 质、规律则不能凭感性直观来直接把握它,而要由逻辑的、从历史过程的种种结果中整 理出这些结果之间发生、发展的本质联系,从理论思维上再现历史,这样才能把握历史 的本质和规律。

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对客观规律运用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历史规律的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逻辑既要以历史为基础,又要对历史进行“修正”。逻辑对 历史的“修正”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在思维中排除非本质的因素和现象的干 扰;二是对事物内在本质联系进行合理的重构和提升。

就思维中排除非本质的因素和现象的干扰而言,逻辑对历史的“修正”,必须摆脱偶 然的、现象的因素的影响,历史的大量细节和偶然现象后面隐藏着历史的必然性,逻辑 的方法,则是撇开这些细节、偶然性,提纯出其中必然的、内在联系的、相对稳定的共 同的东西。在邓小平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思维行程中,他抛开了社会主义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次要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固然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 上都有自身固有的特征和本质,而构成社会主义本质最基础、最稳定的却不是社会主义 特征的一切方面,因而,在思维中,逻辑方法必须在历史方法的基础上排除那些虽然在 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存在并起作用的因素和现象。例如: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 义时期尽管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它仅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且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这就必须把这种次要的因素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而计划与市场问题,它们不属于 根本制度问题,它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经济运行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社会主 义本质中也不应该包容那些非本质的、不属根本性的问题。

就逻辑对事物本质联系的重构和提升来说,它又是逻辑对历史的再现和超越的统一。 历史、现实作为种种联系的综合体,它不仅指历史发展所造成的现实状态,作为一种过 程集合体,历史和现实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隐藏在现实 的矛盾之中,而要合理地揭示这种运动发展趋势,不仅需要通过逻辑的方法对历史进行 “修正”,而且还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真、善、美以概念的形式重 构出来。因此,逻辑的方法不仅要面对现实,而且它能超越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与超 越的统一。而这种超越在内容上又包含着对与社会主义本质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运动之真的逻辑展望、对社会主义手段功能之善的逻辑概括和对社会主义价值 目标之美的逻辑提升三个方面内容,从三个方面提纯出社会主义的真、善、美。

其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展望,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抓住社会主义本 质的真的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诸种矛盾的综合体,其矛盾具有非对抗性质,在社会主 义矛盾体系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矛盾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其主要矛盾就表现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社会主义 国家就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 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社 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 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7]发展生产力既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的方法考察社会主义基本 矛盾运动,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已经存在的这种现实所作的概括,同时又是邓小平同志运 用逻辑的方法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趋势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在现实中,社会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事实,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从比较的角度和应然 的状态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在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优越性,它的生产 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否可以把发展生产力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 之外呢?倘若仅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它的生产力落后,而没有看到发展生产 力是其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就会割裂社会主义本质。因此,只有在对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运动作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 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自觉运行机制。它不仅是 现实生产力落后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过程必须具备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邓小 平通过对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逻辑分析,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把内含在社会主义基本 矛盾运动中的真方面突出出来了,在此,邓小平同志又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 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涵和机制,并且,在他的逻辑分析中,紧紧 扣住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长期以来认为,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后,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完成了,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讲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环节。实 践证明,传统僵化的体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根据生产力 的发展状况适时地进行体制的改革。因此,要发展生产力,既要巩固、坚持生产关系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方面,又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坚持基本制度,改革 具体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就是一个不断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相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又是其本质实现的 物质前提。因此,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 生产力两个讲全了。”[8]邓小平同志通过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特点、趋势的逻辑 分析,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并把这种矛盾性质容纳到社会主义本质中,使 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真方面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这种真不仅是现实之真,而且是发展之真 ,是一种对现实之真再现的进一步升华。

其二,对社会主义手段功能的逻辑概括,突出社会主义的优势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 之善的方面。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三个方面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是社会主义善的本质的表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能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社 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由于从基本制度上消灭了剥削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 制度原因,进而使生产力从剥削制度的束缚下得到解放;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结果。这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是在本质上比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优越的善的表现。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善的方面的逻辑概括, 与历史方法的过程性、动态性相适应,历史方法所追随的社会主义历史现象与本质是浑 然一体的,现象之真并非本质之真,因而也不是本质之善。不真不善不能把它纳入到社 会主义本质中。如: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允许一定范围内剥削的存在,还 不可避免地存在贫富之间的差距的事实,而这种现象之真并非社会主义本质之善,因此 ,逻辑必须对历史的自然进程进行超越。在社会主义这一综合体中,哪些手段、功能最 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呢?逻辑概括则抓住本质、主流,超越那些现象之真,提纯出社 会主义本质之善。

其三,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逻辑提升,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抓住了社会主义 本质中的美的方面。邓小平同志结合马、恩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把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具体使命与价值取向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包容到社会主义本质中,把无 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与它的价值联系起来,这样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过程利益主 体的广泛性,又展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合理性。这一价值目标既是劳动人民所努力 追求的,又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必然要达到的状态。它本质上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 统一。这样,社会主义本质的美的方面,也就从主体利益上得到了肯定,共同富裕既成 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又是社会主义自身美好的标志。邓小平运用逻 辑方法对社会主义本质之美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撇开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自然历史过 程,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最终结果上来探索社会主义,完全符合逻辑方法所要求的 在事物发展的典型状态(或成熟形态上)来研究事物,揭示其本质。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此,要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仅仅用历史的方法是不够的。就邓小平用历史的方法探索社会主 义本质,选择目标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来看,其着眼点是过去和现实,而逻辑方法是 立足于现实基础上并着眼于未来,通过展望未来提纯出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

邓小平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逻 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结合,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思维行程中,全面地、历史地 、发展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各种现实联系、历史联系和发展前景,获得了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具体真理。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坚持这一原则和方法揭示社会主义所得出的科学 论断。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结合,使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分析能更深刻地认 识其发展的历史,而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分析则能更好地认识其发展的逻辑。社会主义本 质是历史过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统一,表现在历史过程上,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 则,就是要揭示社会主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表现在历史发展趋 势上,二者的统一就是要使概念的逻辑演化到最终发展状况都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历史 发展过程的现实反映基础上,逻辑方法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内部各环节在总体中的地位和 作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矛盾、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它的发展规 律。总之,邓小平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 既克服了对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平铺直叙的经验主义,又克服了空洞的逻辑推演的唯 心主义。坚持二者的统一,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具有历史感、现实感和理想感 。

收稿日期:2001-11-08

标签:;  ;  ;  ;  ;  ;  ;  ;  ;  

论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中的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