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的功能区建设与产业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滨海新区论文,产业布局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 1—0010—0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思想已体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之中。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并逐步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而要担当起这样的重任,就应针对滨海新区的特点,深入研究滨海新区的功能区建设及产业布局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一、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
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结合天津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显著成绩。1994年,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2亿元,占当时全市GDP的比重不到20%;12年后的2005年,这一比重已占全市GDP的44%。2005年,滨海新区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经济实力又有新突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9亿元,增长19.8%;完成工业总产值3996亿元,增长30.7%;外贸出口增长34.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5.2%。近年来,新区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幅均超过20%,综合实力和区域经济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共生,行政区与功能区并存,而且原有的行政区也各具特色,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
图1显示的是滨海新区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现有功能区和行政区的主要特点。
图1 滨海新区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
在“十年建成滨海新区”的冲刺阶段,天津滨海新区曾提出决战“三、四、五”的奋斗目标,即完善三大功能、实现四个突破、强化五大优势,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限于当时的发展条件及招商引资的需要,强化功能区优势的问题并未被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但已经开始重视“强化产业布局优势”问题。近几年来,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客商,到滨海新区投资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不断增多,因而产业聚集问题变得相对突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0多家在新区落户,许多知名企业在新区的生产经营及其研发活动,在带动相当一批企业、促进天津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滨海新区的产业聚集,同时也对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发展及其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七大主导产业和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七大主导产业是电子通讯、石油开采、石油产品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品加工;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七大支柱产业占滨海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90%,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已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现代物流与北方国际航运、物流“双中心”的作用日益显著,滨海旅游和中心商务商业区建设方兴未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综合功能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20世纪90年代看浦东”,这是人们对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特征的概括。环渤海地区的振兴,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大事,而其启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众望所归,而且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还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已经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的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在区域和城市间的竞争成为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今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找准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切入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增强天津的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2.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确定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到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地区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90%;到202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97%。实现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基本定位[1]。
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200亿元以上,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120亿元,年均增长20%。要大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新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要进一步提升、完善滨海新区的服务功能,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口岸进出口总值2000亿美元[2]。要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5年下降20%以上,取新水量下降30%左右。到202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亿元,15年年均递增13.5%;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滨海新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1)继续发挥优势,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
(2)建设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整合资源,拓展空间,规划和建设国家级滨海高新区。努力将无缝钢管、汽车、PVC等产品培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3)加快“两个中心”的建设。首先,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拓展海港功能,建成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深水大港。通过填海造陆建设30平方公里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到2010年,天津港进入世界港口十强行列。拓展空港功能,改造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设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建设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增强国际航运与贸易物流功能。其次,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总面积107平方公里的天津港集装箱、散货物流中心,以及开发区工业、塘沽区商业、 保税区海空港等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手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配送和分拨中心。
(4)发展金融商贸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金融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大型交易市场,积极承办国际性、区域性会展活动。发展休闲旅游,重点开发4个旅游集聚区,打造8个旅游品牌,形成区域性休闲旅游中心。到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
3.新区发展中的功能区布局
依据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滨海新区总体发展布局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九个功能区”。
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三个城区和八个产业功能区。同时,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搞好海域和滩涂的开发利用。
三个城区:即建设塘沽、大港、汉沽三个生态城区。
九个功能区:1)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冶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2)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西区以北、空港物流加工区以东25平方公里的渤海石油生活基地和临空产业区的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重点围绕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规划,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3)滨海化工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包括大港三角地石化工业区、油田化工产业区和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4)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规划面积10余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商务区、于家堡地区、天碱和解放路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5)海港物流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包括天津港、保税区、保税物流园、散货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6)临空产业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包括天津机场、民航学院、空港加工区、空港保税区、空港物流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加工物流、民航科教、研发与产业化、航空设备制造和维修等;7)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包括汉沽城区以南、京山铁路以东、永定新河以北、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湿地生态旅游;8)临港产业区,目前正在编制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扩港造陆,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若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沿海都市型观光农业;9)现代农业产业区,重点发展沿海都市型特色渔业、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4.对滨海新区功能区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基本评价
城市区位理论认为,一个经济行为活动的定位很少只是单纯地根据位置的要求来决定,而通常是由多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同时由于土地的占用具有不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4]。经济学对空间经济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与罗西基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区位学派,对经济的空间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马歇尔则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专门探讨了产业集中问题。目前,经济学意义上的空间经济研究聚焦在两个重点研究思路上,一是沿着新经济地理的思路,主要通过市场关联的形式化处理对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二是马歇尔的外部性研究思路,用知识溢出、专业化服务等外部性来分析空间经济的聚集[5]。
在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地域特征: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且门类较为齐全,支柱产业作用比较突出;以港口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兴旺发达,物流手段多种多样;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增长迅速,GDP区位商[6] 优势日益突出,总体上表现出经济“增长极”的诸多特征。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滨海新区也存在“增长极”所具有的一些弱项,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较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地位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由历史等原因造成产业布局分散,行业布局集中度较差,如新区的化学工业就遍布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等。
其中,对滨海新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问题存在一些争论。笔者认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不一定要人为地追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上的“完美”,因为在滨海新区这样制造业十分强大的区域,如果没有特殊的拉动因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起来就比较困难,尽管其增加值也在逐年增长。关键是看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能否基本满足新区定位的要求,是否朝着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方向发展。
三、关于滨海新区功能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1)要按照滨海新区总体定位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强化各功能区的特色,进一步提高功能区产业聚集程度。充分体现滨海新区产业聚集的空间性、外部性和规模性,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强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要围绕七大支柱产业打造、延长新区制造业产业链,提高功能区和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实现功能区和企业间的紧密配合,降低成本,取得共赢的效果。要对功能区发展和支柱产业的生产流程进行科学分析,通过招商引资,将产业链较短的环节予以补足,使新区功能区和产业集群的生产链条更加完整。在这个过程中,还可通过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改变过于依赖电子信息特别是手机行业的状况,使功能区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更加均衡。
(2)要坚持规划的统一、协调,稳步推进滨海新区功能区的发展。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和滨海新区规划,做好滨海新区功能区及各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中心城区和新区的关系。未来将形成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新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格局,以海河为轴线,呈现为“哑铃”型。这就要求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全局性的理念,区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不同,在两端的功能分工上、项目摆布上通盘考虑,避免大格局上以及两端自身的重复建设和自相竞争;其次是在规划上由侧重空间布局转向更加注重空间协调,从功能区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化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这就要求滨海新区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新区的整体优势;再次是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新区的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目标,并与区域的功能区布局、产业规划、总体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在下一步的大发展中,还要处理好规划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即政府、开发商、公众、规划部门等有关各方的关系,实现共赢。
(3)防止出现各功能区为上速度而淡化、同化功能区特色,出现功能区预设功能与实际功能偏离的倾向。滨海新区的功能区划,与深圳、浦东有明显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在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各个区域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追求各自经济增长目标的内在动力。其消极的一面是,各区域在招商引资、上项目过程中,可能会为本区的利益而将滨海新区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区布局放在次要位置,从而淡化功能区的特色,使各功能区的功能趋同,同构化竞争大于功能的互补。为防止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应结合滨海新区综合改革配套的实施,在滨海新区内实行招商引资项目流转协调机制,即如果由某一功能区引进的项目,从全局看放在另一功能区更加合理,则实行未来项目收益由双方共享的政策,这样既实现了滨海新区的合理布局,又不影响相关区域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4)紧跟时代节拍,充实提高滨海新区发展方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其22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为主”、“一致力”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国家已将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提升为“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在滨海新区的发展中,要在坚持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开发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不断调整发展方略,与时俱进,保持区域的前沿和先导地位。
(5)进一步提高滨海新区的开放程度,实现“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的区域定位。由滨海新区所处位置决定,其必然成为连接北方广阔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从空间范围上讲,滨海新区的开放,应包含对外和对内的双向开放,包括滨海新区内各功能区间的互相开放与产业关联,新区与市区的开放与互动,新区对环渤海地区及“三北”、东北亚的开放,以及向更广大的亚太地区的开放等;从产业性质上讲,要坚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成为全市产业升级的先导地区;从区域带动上讲,要成为开放程度深、领域宽、水平高、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和为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强的重要地区,并成为推动全市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
(6)稳步推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两个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从注重现代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不但可以优化新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也是使新区各功能区产业链更加完整、更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重要一环。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生产活动,必然要求辅之以现代物流与信息手段。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效率,特别是伴随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服务外包业务,生产型服务业已渗透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且“两个中心+现代服务业”的模式,在滨海新区已有相当好的基础,也是滨海新区战略地位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天津重振北方经济中心雄风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