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映射论文_周爽

浅析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映射论文_周爽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委婉语的出现就是言语交流者自主选择语言、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这种语言从古至今都具有很强的魅力,原因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人文习惯、社会文化发展相关联。委婉语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语言发展变迁。

关键词:委婉语,语言,文化映射

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日常交际的各个领域。本文列举古今不同类型的委婉语表达,来探究委婉语这种语言的文化机制,从而说明汉语委婉语现象对于“中国化”特色的宗教思想、汉民族特有的社会政治体制、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等文化现象的映射。

一、汉语委婉语映射出宗教思想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

从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开始,先民们遭受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把一切认知不能达到的现象赋于自然界和“神”的威力。由于先民们这些崇拜和迷信心理,一些语言上的祈祷活动因此产生。出于对犯忌触讳的恐惧,人们就会小心翼翼地尽量不去涉及那些忌避语以免招致灾祸。例如,对神灵鬼魅,对疾病和死亡,对尊长者的名号,对视为污秽不洁、的事件等,都自觉地加以避忌。基于以上这些委婉语或者禁忌语就在远古时代产生。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得到提高,其中对客观世界自然的神秘感、恐惧感逐步消失。文化却具有惯性作用,语言灵物崇拜这一长期积习而成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文化惯性心理,因而使得委婉语这种语言现象在民族群体中依然存在。只不过,语言灵物崇拜心理已被转化为社会文化心理的另一种形式——民俗心理形式,表现在民族群体的民俗文化之中。

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多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汉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神灵敬畏。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有着一种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心理。但是,与西方人往往被基督教思想所统治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宗教有多种,包括儒教、佛教、道教等。因此,有关各种神的习语或者委婉语较少,倒是在对“死亡”这种现象的认识上,可以映射出汉文化受到了各种宗教思想的巨大影响。在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观念。一个“死”字在汉语的委婉表达上可谓“异彩纷呈”。在现代,死亡委婉语早已与等级制度没有了那么高的关联度,但在不同事件、不同感情色彩上仍有不同的表达,却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对于为正义事业而死的人,我们称他的死为“牺牲”、“献身”、“与世长辞”等,而对于做坏事人的死亡,却有“下地狱”、“一命呜呼”、“见阎王”等的表达。日常生活中还有些死亡委婉语的中性表达,如“不在了”、“驾鹤西去”、“走了”等。

二、汉语委婉语映射出社会政治体制

(一)死亡委婉语所映射出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封建集权制度延续的时间是最长的,并且结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现在政治中,就是官场上繁重的级别。这种情况下人们使用的语言也无不要求符合等级尊卑概念,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在《新唐书·百官志》就有记载:“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由此可见,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说法有严格的区别。古代皇帝死了,叫作崩。崩这个字形容的是高山倒塌,气势自然不可比拟,而山岳倒塌此等大事,按照尊卑思想就得把崩字用在皇帝身上。而王公贵族的死,就叫作薨。薨这个字,有雷鸣的意思,声势也很壮大。王公贵族们低天子一级,用这个也是理所当然。依次往后当朝大臣的死,叫卒,再下一级的死,称为不禄。这些委婉的说法,都是不能用在平民身上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委婉语的使用情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不是封建社会,那样严苛的等级制度也已不复存在,但是就社会地位的人不同,死亡委婉语又呈现出一种新的语用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国家政要或相当级别的领导去世,在正式场合要用“逝世”,而一般老百姓则婉言“去世”,而如果按职业、各人特质的不同,还可以另分出很多种说法,科技文化界巨人去世,可以用婉称“巨星陨落”,如和尚死叫作圆寂,道士死叫作羽化,美女死叫作香消玉殒,也都能代表他们的职业身份。

(二)称呼委婉语所映射出的社会体制

汉民族的称呼禁忌在周代已经走向了制度化,进入封建社会后,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名字称呼的避讳就有了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古代的称呼,一般要避国讳、避圣讳、避官讳、避家讳。古代当朝的皇帝必避名讳,如:为避秦始皇嬴政的“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zhēng月”;汉代刘邦当政时,为避其讳,改邦字为国;汉文帝刘恒当政后,遂“恒山”改成“常山”,“恒娥”改称为“嫦娥”。还有古代不能直呼“至圣”孔子的名讳,有的权势大的官员也强制百姓们避讳自己的名字,避家讳是指对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长辈避其名讳。现代社会,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是在大家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称呼委婉语,如上对下可以直呼其名,下对上则用简称如“李队”、“张局”或称其职位如“周院长”、“孙教授”之类,这些称呼带有俗语化和商业化的意味,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对于父母以及尊长,当面仍称以相应的称呼,直呼其名依然罕见。

三、汉语委婉语映射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

提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委婉语的参与。在衣着方面的委婉语,一少部分是为了规避直接说出一些贴身衣物的名称,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给衣物赋予吉祥的含义。例如在《西游记》中,唐三藏和鹿力大仙在比赛隔板猜物时,车迟国皇后向柜子里放了一套衣物,书中却是形容为“山河社傻袄,乾坤地理裙”。因为皇后放的衣物都为皇家专用,都要冠以寓意吉祥、或与江山社稷相关的吉祥名字。再如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对于菜品而言,同一种食物若被冠以吉祥的菜名总是会使其价值和意义双双翻倍。比如在广东过新年一道“发菜猪脚”就时常被客人们点餐,是因为其谐音为“发财(菜)就手”。在住的方面也有很多委婉语或者禁忌行为的产生,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有了房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所以起房造屋或者选房就非常关键。比如在北方建房,喜用杏木或用枣木做檀,榆木做梁,原因是“杏”谐音“幸”,“榆”谐音“余”,“梁”谐音“粮”,“枣”谐音“早”,分别寓意“幸有余粮”和“早积余粮”。在粤方言区,我们在城镇见到过有房屋转让或者租赁的消息,一般都写着“吉屋出租”、“旺铺转让”的等字牌。这些话在该地区是一句委婉语,它们避的是空屋的“凶”字和衰铺的“衰”字。人们从家中离开出行也有一些与语言相关的禁忌,在鲁西南的方言里,“初”与“出”、“四”与“事”皆同音,所以一般忌初四出行。关于“行”的吉祥语倒是不少,我们经常听到“一路顺风”、“一路平安”、“一帆风顺”等祝福的话语。以上一切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愿望的希冀。

四、结语

委婉语作为汉语修辞手法的一种表达方式,自古以来源远流长,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探其形成、运用和发展都是顺应中国社会传统文化而又与时俱进的结果。这种语言给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起了引领作用,为社会的安定和人之间的和睦起到了促进作用,反过来也发展了委婉这种修辞表达方式。汉语委婉语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汇聚到祖国文化的河流中,成为汉语言宝库中的不朽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亦愚.对汉语忌避语、委婉语、祥语文化意蕴的重新审视[D].广西大学,2004.

[2]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5]徐文琼.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J].现代语文.2008.

论文作者:周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浅析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映射论文_周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