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fix 古汉语

~*-l-infix 古汉语

一、上古汉语的~*-l-中缀(论文文献综述)

朱嫣红[1](2020)在《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相关问题》文中指出本文认为贝罗贝(1998)等"汉语个体量词的出现是起于词缀-r-的消失,而这个词缀可能是上古汉语复数的指示词"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1)复数标记的消失并不必然引起数分类词的产生;(2)所谓复数标记-r-仍有争议;(3)汉语中复数标记和数分类词的产生在时间上没有绝对继承关系。通常认为汉语个体量词来自N1+NUM+N2结构中的N2位置,本文认为该N2位置来自动词后的N1+NUM+N2,其出现是为了确认X/XP+NUM中XP的谓词性,而这一确认谓词性的需求则出于此期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名动同形词。

林松[2](2021)在《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文中认为构词法本质上是研究词语构成所涉的语素关系规律或规则。因此,构词法实际上是研究既有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如何构成词及语素构词规律的方法。多数学者在阐述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时,将偏正、联合、主谓、述宾和述补五种构词基本方式予以列明。两汉时期的复合词构词法则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西汉的《史记·本纪》《盐铁论》,东汉的《论衡》《潜夫论》四部着作为基本语料,在对语料的复合词从语义、构词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在这一时期的全貌,总结两汉时期汉语复合词在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采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两汉时期的复合词与相近时期部分着作中的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作比较,分析其发展的规律及动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至汉代,联合式构词法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大有取代偏正式构词法首要地位的趋势。同时,联合式复合词中同素异序复合词的数量有所变化。从字序上看,语料中有同素异序现象,但较之先秦数量已经开始减少,这说明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多词己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稳定性。虽然同素异序复合词数量在减少,但其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要素,学者们认为其主要包括语音、认知习惯(如汉语中对长幼、尊卑先后顺序的固化认知或喜好)、时间及空间的自发顺位(如时间表达遵循前后、古今顺序,空间表达习惯左右等)。其次,较之先秦,两汉时期的偏正式复合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者们的“偏正式方式主要构成名词,没有构成形容词”这一观点有异,本文研究所涉四部语料,偏正式形容词均在各书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但从数量占比角度,其与前述学者研究的先秦时期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四部语料相关的偏正复合词中尚有少量的数词和副词。此外,自西汉到东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词形式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是复合词中构词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另外,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谓式与动宾式复合词在所选语料中数量较少,构词方式在两汉时期也没有大的变化,且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大多不带宾语,故推断两汉时期的动宾式复合词词汇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也并不成熟。最后,本文所涉附加式复合词,从数量及构成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细细考察,发现词缀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名词性词缀“者”,否定词性的词缀“无”等等,此外,附加式复合词构词方式稳定。董秀芳认为这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个后果,即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在历时研究的语料选择上,以两汉四部语料为核心,前引西汉前两部语料,后接魏晋两部语料,通过历时比较,对系统研究两汉复合词构词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在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复合词判定标准前提下,对四部语料中的复合词做了穷尽性数据统计,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做了对比,实现了对两汉四部语料复合词构词的定量分析;(二)在研究视角上,除却传统复合词构词方法比较外,重视复合词构词、构词方式对语素义的影响。对所选语料所涉例证大部分复合词语义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复合词构词结构、方法可能影响词素语义及构词导致原来语素义变化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基于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三)在研究内容领域,如前所述所选语料及借助语料的历时比较研究,其主要关注复合词构词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构词法等构词方法所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且分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得出了联合式构词法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高产能的构词方法这一结论;(四)展现了汉语复合词在两汉时期各种构词方式的发展及其演变。

满永莉[3](2020)在《南充方言词缀研究》文中指出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市内通行方言为南充方言,南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南充方言的词缀非常丰富,大多数词缀的构词能力很强,能构成很多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田野调查着手,在收集和整理语料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写和分析南充方言的词缀,在与普通话和成都话的对比中突出南充方言词缀的特色。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述南充和南充方言的概况,概述南充方言和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作一说明。第二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前缀。南充方言的前缀只有单音节前缀,包括名词前缀和形容词前缀。名词前缀“老”构成的词能指称人或事物,能与名词性词根和数词性词根结合。形容词前缀非常丰富,一般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具有程度加深的附加义。第三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后缀。南充方言的后缀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后缀。单音节后缀包括“子”、“儿”、“头”、“家”、“巴”、“倒”、“皮”和“棒”;双音节后缀包括叠音后缀和非叠音后缀;多音节后缀包括“不拉唧”、“不溜秋”和“不拢耸”。第四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中缀。南充方言的中缀很少,“不”缀和“八”缀最具特色。南充方言的“不”缀主要用于构成副词,修饰限制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八”缀构成四字格状态形容词,具有程度加深的附加义。第五章比较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和成都方言的异同。南充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相同的词缀很多,用法和功能也相似,但南充方言的词缀更加丰富,构词能力更强,有些用法和功能普通话并不具有。南充方言和成都方言比较,绝大多数词缀都共同拥有,用法相似,但南充方言的“子”缀、“儿”缀构词能力更强,叠音后缀更加丰富。第六章结语。归纳和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的不足,对论文今后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思考。

李鑫津[4](2020)在《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文中认为晋城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具有丰富的形容词生动形式。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描写与分析,揭示其在形式、语音、意义和功能上的特点。相关研究有利于弥补晋城方言语法研究的不足,丰富晋城方言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首先简介晋城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描写晋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其次梳理晋城方言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对象、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研究晋城方言附加词缀类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分为附加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其中附加前缀类有圪A式、日A式和忽A式;附加中缀类有A圪BB式、A不BB式和A里八B式;附加后缀类有A不啦叽式、A呢慌式和ABXY式;其次分析每种形式的语音特征,主要是总结其变调情况,以及分析每种形式的句法功能,作谓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第二章研究晋城方言中词根为单音节语素的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完全重叠类有AA儿式、XAXA式和XXAA式,不完全重叠类有AXX式和XAA式;语音方面各个形式各有特点;句法功能方面,每种形式都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部分形式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第三章研究晋城方言中词根为双音节语素的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完全重叠类有AABB式和ABAB式,不完全重叠类有A里AB式和XAXB式;语音方面ABAB式与A里AB式变调情况相同;句法功能方面,除都可以充当谓语、状语、补语和定语外,AABB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第四章研究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其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量的意义、状态意义以及评估意义三个方面;在语用方面具有现场性、精确性和凸显性的特点。最后是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与普通话的比较,体现出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结构类型的多样性和语义的丰富性。结语部分对文中所讨论的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构成形式、语音特点、句法功能以及语义、语用特征进行总结,也由此窥见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特点。

孟璐[5](2020)在《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部分参考语法为框架,对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同市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首先对大同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节研究动词,首先是动词内部特殊小类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动词内部三个特殊的小类: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和虚义动词。接着从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两个角度对动词进行词法分析。第二节研究形容词,这里采用传统划分形容词的方法,将大同方言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关于性质形容词主要从同实异形和同名异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状态形容词由于具有描写性,能够表示生动义,因此本文从生动形式角度分析大同方言状态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包括重叠、附加以及其他一些固定形式。第二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动补短语进行描写与分析。主要研究大同方言里的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起去”“来”“去”“转”;程度补语主要分析“见”“转”和“住”;而结果补语则根据其内部形式特征划分为粘合式与组合式两种类型。第三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状中短语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一节为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要根据介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关事和比事介词。第二节为副词作状语,这里首先对大同方言里存在的副词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包括程度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时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范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否定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描摹副词及其描状功能和语气副词及其评注功能。接着分析副词做状语的构形形态,其主要有重叠和儿化两种形式。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莫源源[6](2018)在《高棉语复辅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高棉语复辅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求复辅音的来源、发展、特点、演化及其与音节类型之间的关系为主旨,研究范围会适当扩大到孟高棉语语族的其他语言,内容包括高棉语复辅音的类型、组合规律、声学特征、同语族语言复辅音的关系等。高棉语是东南亚地区柬埔寨王国的官方语言。它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诸语言中乃至整个东亚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但国内语言学界对高棉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深入研究高棉语对东亚语言的历史比较、语言接触、自然演化、语言类型转换等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高棉语复辅音为着眼点和主线,通过描写高棉语的音系来揭示高棉语的语音面貌,并借鉴西方音系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实验语音学的手段,探讨高棉语复辅音的组合规律、演变模式、演变条件和演变速度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孟高棉语族相关语言复辅音的考察,勾勒孟高棉语复辅音演变的链条,总结出复辅音产生和演化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高棉语复辅音进行分类、描写、并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发声类型和气流机制四个维度来分析复辅音的变化,并通过大量例证讨论高棉语及孟高棉语族语言复辅音的演化等问题,讨论复辅音与音节结构的关系(包括复辅音与双音节、一个半音节以及中缀的关系),探寻复辅音变化与语音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高棉语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其复辅音通过裂化形成双音节,并随着语言的发展,双音节会演变为一个半音节和复辅音,实现单音节化;音节的缩减、构词形态手段是复辅音产生的路径之一,而简化是复辅音演化的总体趋势。此外,Cr类复辅音的简化是高棉语音节音高变化的主要来源。全文由五章构成,每章的主要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从辅音、元音、音节结构、音系规则等方面描写高棉语的语音系统,揭示其音系的特点;第三章通过对高棉语复辅音进行分类、声学分析,考察其来源和演化、复辅音的分合;并通过金边方言的例证,考察Cr类复辅音的简化对音段要素及非音段要素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与复辅音相关的若干问题;第五章结论与前瞻,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指出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吴安其[7](2017)在《关于汉藏语的语音和形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古汉语语音和形态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古汉语和藏缅语的*s-、*ɡ-、*m-前缀,*-ɡ、*-η、*-s后缀有某些一致的功能,在屈折形态方面也是如此,从中可看出它们有早期的渊源关系。一些商周和商周以后汉语的藏缅语借词说明了它们的接触关系。

赵志靖[8](2017)在《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欧洲语言的系属关系问题,从而其扩大研究范围,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阐述语言间的渊源关系。亚洲语言最早从研究印度支那语言的历史关系开始,逐步建立汉藏语系。汉藏语言的系属分类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近百年来,学界对汉藏语系分类存在较大分歧,导致一系列语言谱系分类的争议,涉及东亚大陆、东南亚半岛以及南太平洋区域整个东南半球的语言,包括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汉语、南亚语、南岛语等。迄今为止,学界提出了台卡岱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澳泰语系和华澳语系等诸多观点,观点的争论从具体语言的归属到语族之间关系等都有涉及,学者们为如何分类争论不休,很难取得共识。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做定性分析,无法做语言之间关系程度的量化描述。词源统计法虽然能够对语言间关系做量化描述,但其本质是同源词的选取问题,而这就依赖于专家经验,因此该方法并不客观,容易引起争议。针对前人围绕汉藏语言分类研究出现的争议和分歧,本文的目标是依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手段,建立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判断的、可重复的语言分类系统。本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编制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来研究语言之间的相似关系,使得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形式化、算法化、自动化。客观的语言距离的测量方法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最近这些年,编辑距离被证明测量语言或方言间距离是有效的。编辑距离可应用于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如计算语言学和方言学等。Kessler于1995年第一次利用编辑距离测量爱尔兰盖尔语方言间的语言距离。从那以后,有很多的研究用这种方法来测量语言或方言间的距离,例如将编辑距离应用于测量荷兰方言、撒丁语、挪威语、斯堪的纳维亚语和德语等。以上大部分研究的是欧洲语言。除此之外,编辑距离还被应用于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突厥语、印度伊朗语系、玛雅语系、米塞-索克语系、奥托-曼格安语系、Huitotoan-Ocaina、Tacanan、Chocoan、穆斯科格语系、南亚语系等。编辑距离在德国马普所已有实践,获得较好成果,被证明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语言距离的有效方法。编辑距离指的是字符串A转化为字符串B所需的最少编辑数。那么相应地应用到语言学中,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可以相应地对应到另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编辑距离可以发现一个语音变换为另一个语音所需的最少编辑操作数。我们假设这反映了语音差异的感知方式和语言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现象。那么基于任何一个关系词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表达间的编辑距离,不同语言间的语言距离就可以被计算出来了。但是,Greenhill对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提出了质疑。Greenhill(2011)通过对南岛语族的语言数据进行二次抽样,选取其中的三个语言子集来测试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编辑距离法的分类结果与历史比较法相比,其正确率只有40%;通过使用统一的标音法对语言进行标音后,其正确率提高到最高65%。他认为编辑距离法不能精确地辨识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导致该方法性能低的主要原因是编辑距离在语言学方面的幼稚性。基于Greenhill的研究结论,本文利用Almeida&Braun调音系统对传统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然后,利用印欧语6种语言和汉藏语藏语支7种方言对改进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分类结果与已有的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进而说明本文的改进编辑距离算法是可行的,其分类结果是可信的、客观的,可用于语言相似关系的计算并对其进行自动分类。以上系统化的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实现了算法化、自动化,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最后,本文将上述建立好的分类系统应用于汉藏语系的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中,对东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区域77种语言/方言(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南亚语)做了一下分类,得到本文自己的语言分类结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汉语族、藏缅语族、南岛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族中的77种语言/方言做计量分类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东亚语言的研究中,完全可以拓展至中国境内所有语言或方言,从而对中国的语言或方言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比较科学的分类。

吴安其[9](2017)在《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根》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古汉语中缀*-r-、*-j-,后缀*-g、*-s在不同形态范畴的表现,以及若干词根与其派生词为例说明当时字音中形态成分和词根的关系。作者认为与西周和春秋时期比较,战国和两汉时期汉语的形态已简化。

许良越[10](2011)在《略论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文中研究指明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是用形态变化来解释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该理论以上古汉语为双音节结构模式和上古汉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为基础,解释了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以及同声符谐声字后来语音差异的缘由。该理论以谐声分析为立足点,以汉藏语历史比较为基本方法,对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作了综合考察,在汉语音韵研究的方法和材料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二、上古汉语的~*-l-中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古汉语的~*-l-中缀(论文提纲范文)

(2)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汉语构词法研究概况
        1.1.2 汉语复合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本文对词的判定标准
        1.4.2 本文拟采用的复合词判定标准
        1.4.3 其他事项
第二章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1 西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2.2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2.1 《史记》研究概况
        2.2.2 语料的选择
        2.2.3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概貌
        2.2.4 小结
    2.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3.1 《盐铁论》语言研究综述
        2.3.2 语料的选择
        2.3.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2.3.4 小结
    2.4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1 东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3.2 《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2.1 《论衡》词汇研究概况
        3.2.2 语料的选择
        3.2.3 《论衡》复合词构词概貌
        3.2.4 小结
    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3.1 《潜夫论》词汇研究概况
        3.3.2 语料的选择
        3.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3.3.4 小结
    3.4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对比研究
    4.1 联合式复合词
    4.2 偏正式复合词
    4.3 动宾式复合词
    4.4 述补式复合词
    4.5 主谓式复合词
    4.6 附加式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5.1 两汉时期复合词特点
        5.1.1 数量呈上升趋势,构词形式基本完备
        5.1.2 联合式最能产
        5.1.3 偏正式复合词构词形式丰富
        5.1.4 主谓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5 动宾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6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
    5.2 不足之处
        5.2.1 关于研究语料的选择
        5.2.2 数据统计
        5.2.3 词的界定及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南充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南充及南充方言概况
        1.1.1 南充地理位置及人文概况
        1.1.2 南充方言概况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南充方言研究现状
        1.2.2 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4.1 方言调查
        1.4.2 南充市志、四川方言词典及相关着作
2 南充方言的前缀
    2.1 名词前缀
        2.1.1 前缀“老”构成的名词指称人
        2.1.2 前缀“老”构成的名词指称事物
    2.2 形容词前缀
        2.2.1 形容词前缀的分类
        2.2.2 形容词前缀的功能
    2.3 小结
3 南充方言的后缀
    3.1 单音节后缀
        3.1.1 “子”缀
        3.1.2 “儿”缀
        3.1.3 “头”缀
        3.1.4 “家”缀
        3.1.5 “巴”缀
        3.1.6 “倒”缀
        3.1.7 “皮”缀
        3.1.8 “棒”缀
    3.2 双音节后缀
        3.2.1 叠音后缀词的构成
        3.2.2 叠音后缀的功能
    3.3 多音节后缀
        3.3.1 多音节后缀的功能
        3.3.2 多音节后缀词的句法功能
    3.4 小结
4 南充方言的中缀
    4.1 “不”缀
    4.2 “八”缀
    4.3 小结
5 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和成都方言词缀的比较
    5.1 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词缀的比较
        5.1.1 南充方言的“子”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2 南充方言的“儿”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3 南充方言的“头”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4 南充方言的叠音后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2 南充方言词缀与成都方言词缀的比较
        5.2.1 南充方言的“子”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5.2.2 南充方言的“儿”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5.2.3 南充方言的叠音后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晋城及晋城方言简介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意义及方法
    四、语料来源及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附加词缀类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附加前缀类
        (一) 圪A式
        (二) 日A式
        (三) 忽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B式
        (二) A不BB式
        (三)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附加前缀类(X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B式和A不BB式
        (二)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附加前缀类
        (一) 圪A式
        (二) 日A式
        (三) 忽A式
        二、附加中缀类
        (一) A圪B式与A不BB式
        (二) A里八B式
        三、附加后缀类
        (一) A不啦叽式
        (二) A呢慌式
        (三) ABXY式
第二章 词根为单音节的重叠式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完全重叠
        (一) AA儿式
        (二) XAXA式
        (三) XXAA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XX式
        (二) XAA式
第三章 词根为双音节的重叠式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构成形式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二节 语音分析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三节 句法功能
        一、完全重叠
        (一) AABB式
        (二) ABAB式
        二、不完全重叠
        (一) A里AB式
        (二) XAXB式
第四章 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
    第一节 语义特征
        一、量的意义
        二、状态意义
        三、评估意义
    第二节 语用特征
        一、现场性
        二、精确性
        三、凸显性
    第三节 与普通话比较
        一、类型多样
        二、语义丰富
        三、功能大致相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晋语语法研究现状
        (二)晋语大包片语法研究现状
        (三)晋语大同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四)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法化理论
    五、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分类
        二、动词的特殊小类
        三、动词的词法分析
    第二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见”
        二、结果补语“转”
        三、结果补语“住”
    第二节 程度补语
        一、粘合式程度补语
        二、组合式程度补语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趋向补语“起去”
        二、趋向补语“来”“去”
        三、趋向补语“转”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介词的分类
        二、介词的个例分析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及功能
        二、副词的构形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6)高棉语复辅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高棉语的分布及方言划分
        1.1.2 复辅音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缘由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动态
        1.2.3 研究空间
    1.3 理论基础、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理论和方法
        1.3.2 语料来源
        1.3.3 体例及格式
第二章 高棉语音系及特点
    2.1 引言
    2.2 标准语音系
        2.2.1 辅音
        2.2.2 元音
        2.2.3 音节结构
        2.2.4 重音分布
        2.2.5 语调
        2.2.6 音系规则
    2.3 其他方言音系
        2.3.1 金边方言及其特点
        2.3.2 茶胶方言及其特点
        2.3.3 北部方言及其特点
        2.3.4 古高棉语音系及特点
    2.4 讨论
第三章 高棉语的复辅音
    3.1 引言
    3.2 高棉语复辅音类别
        3.2.1 标准语的复辅音类别
        3.2.2 方言间复辅音的异同
        3.2.3 高棉语复辅音的组合规则
    3.3 高棉语复辅音的来源
        3.3.1 古复辅音传承而来
        3.3.2 双音节弱化而来
        3.3.3 添加词缀而来
        3.3.4 小结与讨论
    3.4 高棉语复辅音的分合
        3.4.1 CL类复辅音的裂化与合流
        3.4.2 复辅音前置辅音的脱落
    3.5 复辅音的演化对音段/非音段要素的影响
        3.5.1 颤音演化对非音段要素—音高的影响
        3.5.2 颤音演化对音节核的影响
        3.5.3 声母送气音的来源
        3.5.4 相关解释
    3.6 讨论
第四章 复辅音相关的若干问题探讨
    4.1 音节结构与复辅音
        4.1.1 一个半音节
        4.1.2 高棉语的双音节
    4.2 构词词缀与复辅音
        4.2.1 音节性前缀
        4.2.2 音节性中缀
        4.2.3 词缀的语法功能
        4.2.4 词缀与复辅音的关系
    4.3 几种特殊类型复辅音
        4.3.1 鼻冠型复辅音
        4.3.2 塞冠音复辅音
        4.3.3 C+半元音类复辅音
    4.4 高棉语的音节结构的循环模式
        4.4.1 高棉语的词根的扩展模式
        4.4.2 双音节的缩减
        4.4.3 高棉语的音节循环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5.1 总论
        5.1.1 本文回顾
        5.1.2 相关讨论
    5.2 前瞻
        5.2.1 更广阔的田野调查
        5.2.2 更前沿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1. 部分孟高棉语100核心词汇表
    2. 高棉语标准语和金边方言对比词表
    3. 高棉语标准语简单单音节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关于汉藏语的语音和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汉语的语音及其历史演变
    (一)古汉语的语音
    (二)古汉语的字音
    (三)古汉语声符、语音和形态
        1. 声符的沿用和语音的演变
        2. 字音中的形态
        3.*Cr-型中的词根和*r-类词根词的形态成分
        4.*Cl-型中的词根和形态成分
        5.*s C-型中的词根和形态成分
二古汉语的形态
    (一)形态学的角度看古汉语
        1. 古汉语的形态
        2. 形态的形式和范畴
    (二)古汉语的形态成分
    (三)古汉语的主要形态范畴
        1. 古汉语的使动态
        2. 古汉语的主动态
        3. 古汉语的自动态
        4. 古汉语的不自主态
        5. 完成体
        6. 持续体
三汉藏语语音的对应
    (一)汉语*l-和藏语的对应
        1. 汉语*l-和藏语l-的对应
        2. 汉语*l-和藏语d-的对应
        3. 汉语*l-和藏语j-(y-)的对应
        4. 汉语*l-和藏语z-的对应
    (二)汉语*r和藏缅语的对应
        1. 汉语*r-和藏语的对应
        2.*-r-类复辅音的对应
    (三)塞音声母的对应
        1. 唇塞音声母的对应
        2. 舌尖塞音声母的对应
        3. 舌根塞音声母的对应
        4. 汉语*sk-类声母的对应
    (四)送气塞音的对应
        1. 送气对不送气
        2. 送气对送气
        3. 不送气对送气
    (五)鼻音韵尾的对应
        1. 汉语*-m的对应
        2. 汉语*-n的对应
        3. 汉语*-的对应
    (六)塞音韵尾的对应
        1. 唇塞音韵尾的对应
        2. 舌尖塞音韵尾的对应
        3. 舌根塞音韵尾的对应
        4. 汉语*-k对应藏缅语-
        5. 汉语*-t对应藏缅语-
    (七)流音韵尾的对应
        1. 汉语*-l的对应
        2.*-r的对应
四汉藏语形态的比较
    (一)*s-前缀
        1. 古汉语的*s-前缀
        2. 藏缅语*s-前缀和汉语同根词的比较
    (二)*ɡ-(*ɡw-)前缀
        1. 古汉语的*ɡ-(*ɡw-)前缀
        2. 藏缅语带ɡ-前缀的词和汉语同根词的比较
    (三)*m-前缀
        1. 古汉语的*m-前缀
        2. 藏缅语带m-前缀的词和汉语同根词的比较
    (四)*-ɡ后缀
        1. 古汉语的*-ɡ后缀
        2. 藏缅语-ɡ后缀和汉语的比较
    (五) 后缀
        1. 古汉语的 后缀
        2. 藏缅语 后缀和汉语的比较
    (六)*-s后缀
        1. 古汉语的*-s后缀
        2. 藏缅语-s后缀和汉语的比较
    (七)声母辅音的屈折变化
        1. 古汉语的屈折形态
        2. 藏缅语屈折形态和汉语的比较
五余论

(8)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分歧
        1.1.1 李方桂的中国语言关系观
        1.1.2 本尼迪克特的东亚语言关系观
        1.1.3 沙加尔的东亚超级语系观
    1.2 研究目标
    1.3 章节安排
第2章 语言关系研究方法论
    2.1 历史比较法
        2.1.1 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
    2.2 计量法
        2.2.1 特征统计法
        2.2.2 词源统计法
        2.2.3 对历史比较法和计量统计法的评论
    2.3 自动相似关系判断法
        2.3.1 方法阐述
        2.3.2 结果举例
        2.3.3 ASJP的进一步发展
    2.4 本文采用的方法
第3章 编辑距离算法与改进
    3.1 序列比对
    3.2 编辑距离算法简介
        3.2.1 编辑距离定义
        3.2.2 编辑距离算法的计算步骤
        3.2.3 编辑距离原理
        3.2.4 回溯路径
        3.2.5 路径选择
        3.2.6 归一化
        3.2.7 最长对齐序列长度的计算
        3.2.8 语言学应用案例
    3.3 元音及辅音间距离的计算
        3.3.1 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简介
        3.3.2 元音及辅音间的距离
    3.4 基于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的编辑距离算法改进
    3.5 语言距离计算
        3.5.1 比较词表的选择
        3.5.2 计算过程
    3.6 语言距离分析
        3.6.1 聚类分析
        3.6.2 多维尺度分析
第4章 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验证
    4.1 印欧语
        4.1.1 印欧语的分类
        4.1.2 印欧语的谱系图
        4.1.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2 藏语
        4.2.1 藏语方言的分布
        4.2.2 藏语方言的分类
        4.2.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3 总结
第5章 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分类
    5.1 诸家的分类
    5.2 本文的分类
        5.2.1 语言材料
        5.2.2 距离矩阵
        5.2.3 语言关系分类结果
        5.2.4 每个语族的内部分类
    5.3 本文方法与词源统计法的比较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重要观点
    6.3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根(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汉语的形态
    1. 古汉语形态的范畴和形式
    2. 古汉语的辅音形态成分
二中缀 (9) -?-
    1. 古汉语复辅音中的 (9) -?-和中缀 (9) -?-
    2. 古汉语中缀 (9) -?-
三中缀 (9) -?-
    1. 介音 (9) -?-和中缀 (9) -?-
    2. 中缀 (9) -?-
四后缀 (9) -?
    1. 汉藏语的后缀 (9) -?
    2. 古汉语后缀 (9) -?的功能
    3. (9) -?的演变及其功能的延续 (1) 关于“事”
五后缀 (9) -?
六古汉语的词根
    1. 词根的历史
    2. 屈折和派生

(10)略论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
    (一) 东南亚语言中的次要音节类型
    (二) 民族语中复辅音的排列顺序
    (三) 上古汉语的双音节结构模式
二谐声与上古汉语形态
    (一) 谐声原则与音位原则的矛盾
    (二) 谐声现象是上古汉语形态的反映
        1、异读不全是方言现象
        2、形态现象与语音现象有不同表现
        3、亲属语言的旁证
    (三)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三语音形式形态相关的主要规则
    (一) 谐声关系与形态变化
    (二) 形态相关规则
        1、韵尾相同而主元音相近的韵母形态相关 (旁转) 。
        2、主元音相同而韵尾部位相同的韵母形态相关 (对转) 。
        3、同部位的塞音形态相关。这包括清浊交替和送气不送气交替。
        4、流音之间形态相关。
        5、同部位的鼻音形态相关。
        6、词根前可加前缀*s-、*N- (鼻冠音) 、*P- (唇
        7、词根后可加后缀*-s (发展为中古去声) 、*-. (紧喉或喉塞, 发展为中古上声) 。
        8、词根声母和元音之间可加中缀*-l-、*-r-、*-j-。
        9、长短元音之间形态相关。
        1 0、小舌塞音*Q-与舌根塞音*K-形态相关。
        1 1、带次要音节的词与不带次要音节的词形态相关。
    (三) 音近谐声规则
        1、*K·T-、*K·L-与*KL-语音相近, *P·T-、*P·L-与*PL-语音相近。
        2、清鼻音与同部位的塞音语音相近。
四语音形式形态相关理论的要点分析

四、上古汉语的~*-l-中缀(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相关问题[J]. 朱嫣红. 南开语言学刊, 2020(02)
  • [2]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D]. 林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南充方言词缀研究[D]. 满永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 李鑫津. 扬州大学, 2020(02)
  • [5]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孟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高棉语复辅音研究[D]. 莫源源.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7]关于汉藏语的语音和形态[J]. 吴安其.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17(02)
  • [8]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D]. 赵志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根[J]. 吴安其. 民族语文, 2017(01)
  • [10]略论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J]. 许良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标签:;  ;  ;  ;  ;  

~*-l-infix 古汉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