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彬[1]2003年在《GmNMH7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花发育及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光周期反应敏感品种在一定的短日—长日条件下可发生开花逆转。本实验室以光周期反应敏感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品种自贡冬豆为材料,将SD(短日)、LD(长日)和SD13d-LD相结合,建立了大豆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新的实验系统。本实验通过筛选自贡冬豆成熟花的cDNA文库得到MADS-box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GmNMH7,采用RNA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GmNMH7基因在大豆顶端分生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并观察了GmNMH7基因在幼叶、幼茎、根瘤等器官中的表达情况。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在短日照(SD)条件下,自贡冬豆植株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花诱导、正常开花和结实。GmNMH7基因在可观察到的花芽分化出现之前即开始在大豆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其表达时间可贯穿成花诱导、花芽分化、花器官发育及种子形成的全过程。 在长日照(LD)条件下,植株持续进行营养生长,没有任何形式的花器官出现,GmNMH7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中一直不表达。 在短日照13天—长日照(SD13d-LD)条件下,60%以上的植株出现花序逆转和花逆转,另一部分植株顶端出现短花序,开花期比持续短日处理的植株晚。在出现开花逆转的植株中,GmNMH7基因的表达可随长日处理日数的增加和营养器官的出现而减弱。当顶端分生组织完全恢复叶片分化时,GmNMH7基因的表达停止。在出现短花序的植株中,GmNMH7基因一直表达,但表达量低于持续短日处理。 对部分时期GmNMH7基因在幼叶、幼茎和根瘤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显示出该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以外的器官中表达规律的复杂性。 GmNMH7基因在大豆花芽分化启动之前就强烈表达的现象为大豆开花诱导提供了早期证据,该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中的表达受光周期调控的事实说明,GmNMH7与大豆光周期反应、成花诱导及花器官发育有密切关系。我们推测,GmNMH7基因在上述过程中可能发挥着类似于分生组织特征基因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利用开花(短日处理)、持续营养生长(长日处理)、开花逆转(短日-长日处理)三种发育状态(光照处理)建立的实验系统在大豆(短日植物)光周期反应和个体发育研究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吴存祥[2]2000年在《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晚熟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自贡冬豆纯系为主要试验材料,在人工控制光照长度的条件下,对大豆开花逆转的类型、诱导开花逆转的光照条件、温度效应、不同叶片在成花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作用、大豆结荚习性的可变性、开花逆转的形态解剖及品种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短日处理(开花)、长日处理(持续营养生长)、短日—长日处理(开花逆转)三种处理方法(发育状态)相互比较、自贡冬豆纯系为材料”的可用于大豆个体发育和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系统。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将大豆开花逆转的类型划分为整株逆转和局部逆转两大类,其中局部逆转分为花逆转和花序逆转两种,花序逆转包括顶端花序逆转和侧生花序逆转。 2.观察短日—长日处理后花序和花形态的变化,发现在少数新发生的分枝上,可出现侧生花序逆转。 3.研究顶端花序类型与短日及长日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短日处理日数的增加,营养芽类型逐渐减少,顶端花序逆转类型先增后减,短花序形式逐渐增多。提出短花序类型是苗期短日诱导效果最强的形式,花序逆转是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过渡类型。 4.不同时期暗期光间断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发育的不同时期,以红光方式结束的暗期光间断处理,均延缓或阻止自贡冬豆的生殖发育,促进营养生长,说明大豆从出苗至近成熟的不同阶段,均有光周期反应,光敏色素始终是光周期信号的接受者,大豆开花、结实有相近的光周期需求和信号接受机制。 5.确定短日处理期间不同叶片的作用,发现在幼苗期,一对单叶可接受足以引起植株转向生殖发育的短日信号。由此可见,单叶是本实验系统中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幼苗光周期信号的接受器官。 6.研究光温互作对顶端花序逆转的影响,证明温度通过影响光周期反应的强弱影响自贡冬豆的发育。高温不仅可加强短日促进作用,也加强长日抑制作用。 7.在顶端花序发育过程中进行长日处理,使自贡冬豆的顶端出现正常总状花序至营养生长顶端的各种类型。说明大豆结荚习性是一定发育状况下基因型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种结荚习性类型可因环境不同而相互转变。 8.对逆转植株进行形态解剖,并探讨了大豆开花逆转的普遍性。
韩天富[3]1997年在《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进一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报告在前人和笔者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证据和品种间的差异,并从内源植物激素入手,探讨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的光周期反应存在于出苗至成熟的全过程。在摘除花荚的条件下光周期仍可调控大豆叶片的衰老。试验结果显示,分别在初花(R1)、结荚初期(R3)和鼓粒初期(R5)将自贡冬豆从12h短日照下移至18h长日照下,均使以后的发育进程延迟,并使农艺性状和化学品质发生相应变化;分别在出苗(VE)至第一三出复叶展开(V2)、第一三出复叶展开至初花、初花至完熟(R8)、结荚初期至完熟,鼓粒初期至完熟、鼓粒末期(R6)至完热进行12h短日处理和15h长日处理,发现短日处理的开花期或成熟期明显提前。在摘除花荚条件下,短日照有明显加快大豆叶片衰老的作用,作用大小与品种所属的熟期组有关。文中提出,晚熟大豆品种开花后置长日照下营养生长恢复的现象是长日照直接作用的结果。 2.发现了大豆的花逆转和花序逆转现象,提出了整株逆转的新概念。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出苗后进行8~10d短日照(12h)处理,尔后置长日照(>15h)下,可诱导顶端花序的部分产生,但花序的上部因短日照后进行的长光照处理而形成茎,花序中部少数花芽原基转而分化营养芽。这是长光照诱导的花逆转和花序逆转现象在大豆中的首次发现。已正常开花的自贡冬豆植株转移至长日照下时,愿有花荚大部分脱落,不定芽大量发生,恢复到以营养生长为主的状态。本文将此种现象称为整株逆转(overall reversion)—植物开花逆转现象的一种新类型。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对于研究大豆个体发育规律和结荚习性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并可望建立植物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新系统。 3.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选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代表品种12个,在南京春播,通过人工光照处理,比较了各类型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结果表明,12h短光照处理使所有品种的开花期显著提前(P<0.01),开花后进行短日照处理,使除早熟品种东农36和泰兴黑豆以外的其它品种的成熟期显著提前(P<0.01)。在试验条件下,南方夏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前更加敏感,其它类型品种开花前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后敏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自然光照下相应发育时期的长度正相关,较长的前期有利于单株粒数和粒重的提高,较长的后期对提高百粒重有利。讨论了大豆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原产地日照长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关系。 4.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结构与开花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有密切关系。分别选用成熟期相近、开花期不同及开花期相近、成熟期不同的南方春、夏大豆品种、研究了生育
韩天富, 盖钧镒, 王金陵, 周东兴[4]1998年在《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文中指出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出苗后进行8~10d短日照(12h)处理,尔后置长日照(>15h)下,可诱导顶端花序的产生,但花序的上部因短日照后进行的长光照处理而形成茎,花序中部少数花芽原基转而分化营养芽。这是长光照诱导的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现象在大豆中的首次发现。已经短日诱导正常开花的自贡冬豆植株转移至长日照下时,原有花荚大部分脱落,不定芽大量发生,恢复到以营养生长为主的状态。本文将此种现象称为整株逆转(overall reversion)一植物开花逆转现象的一种新类型。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对于研究大豆个体发育规律和结荚习性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并可望建立植物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系统。
李晓梅[5]2002年在《大豆开花逆转现象中的形态发生和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光周期反应敏感的自贡冬豆纯系,其发育模式可因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本试验采用FAA固定液,用铁矾-苏木精-桔红法对茎顶端分生组织染色,制成永久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短日照、长日照、短日照-长日照处理的各个发育时期植株茎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发育解剖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自贡冬豆在茎顶端分生组织开始分化花原基的时期,为成花决定态时期,改变光周期可发生逆转。逆转过程中的解剖结构类似生殖发育中期的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解剖结构。自贡冬豆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发育后,原体原套区域的细胞质变浓,核与核仁变大,细胞核多处于细胞中间,但原套层数未发生变化,仍为两层。生长锥体积变小。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大豆开花逆转发生时期的解剖结构。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豆开花机制。
刘丽凤[6]2018年在《基于E1基因表达调控的大豆生育期性状改良》文中研究表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在光周期现象研究中被作为重要模式材料。近十年来,大豆开花期相关的关键基因先后被定位和克隆,开花调控分子机制研究逐步深入。在已发现的调控大豆开花期的E系列基因中,豆科植物所特有的E1基因对开花期影响最大,并且发现在大豆中存在两个E1同源基因E1La和E1Lb,这两个E1同源基因对大豆的生育进程也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采用RNAi技术和CRISPR/Cas9系统对E1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以期从多角度验证其在大豆生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照Williams 82基因组信息设计合适的引物,克隆晚熟品种自贡冬豆和中熟品种Jack的E1和E1La/b,将所得序列在NCBI上进行比对,得知3个基因在自贡冬豆中的基因型分别为E1、E1La和E1Lb,在Jack中的基因型分别为e1-as、E1La和E1Lb。该实验结果为后续实验中引物的设计和转化受体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2.利用GATEWAY技术和植物Cas9/gRNA质粒构建试剂盒构建了RNA干扰载体pB7GWIWG2(II)-E1和基因编辑载体CRISPR/Cas9-E1,两个载体均带有筛选基因bar。借助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技术,将两个载体分别转入受体基因型自贡冬豆中,通过除草剂涂抹、PCR和试纸条检测三种方法分别鉴定出38和46株阳性转化植株。3.E1-RNAi T1植株在北京夏播自然条件下可提前开花,比野生型在短日条件下开花更早。鉴于E1基因干扰植株的早熟表型,在8月中旬北京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加代扩繁,T2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早于野生型植株。在E1基因干扰后代植株中,E1、E1La和E1Lb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受E1基因上调表达的开花抑制因子GmFT4基因表达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而开花促进因子GmFT2a/5a基因的表达量升高。4.经测序检测,4株E1-CRISPR/Cas9 T0植株在E1靶位点处发生了编辑,有1株在T1代发生编辑并产生了1株纯合突变体植株和6株杂合突变体植株。E1基因纯合突变体植株在北京夏播后期短日处理的条件下开花时间稍早于野生型,E1基因杂合突变体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
吴存祥, 韩天富[7]2002年在《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反应研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特别是可以提高在研究开花机理时的基因表达时空性方面的可靠性
杨志攀, 张晓娟, 蔡淑平, 邱德珍, 王国勋[8]2001年在《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 Ⅲ.对长日照的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和短日照反应的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长日处理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条件下 ,开花前 16小时长光照使“短青春期”品种中豆 2 4和巨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分别延长 19天和 30天 ,是供试品种类型中对长日照最敏感的类型 ;开花前长日照处理 ,开花至成熟天数两个“短青春期”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 ,中豆 2 4有所延长 ,而巨丰则有所缩短。开花前短日 +开花后长日处理 ,中豆 2 4和巨丰的开花至成熟天数均较春大豆明显延长 ,但小于秋大豆。通过 30天和 60天的长日照处理可以发现 ,长日处理结束后 ,中豆 2 4和巨丰植株需分别接受 7- 9天和 15 - 18天的短光照 ,才能开花和进入结实期。中豆 2 4出苗至开花天数在长日下的温度敏感度高于春大豆品种 ,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的温度敏感度极小。
贾贞[9]2010年在《大豆可传导开花物质的动态和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传导开花刺激物质和抑制物质的有无和存在方式一直是植物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大豆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品种间光周期反应差异大,部分品种光周期敏感性强,是研究开花刺激物质和抑制物质性质和作用方式的良好材料。本课题借助嫁接及开花逆转实验系统,采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重点研究了开花刺激物质和抑制物质的剂量效应,探讨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分析了GmFT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讨论了开花物质的分子本质。1.以光周期钝感的早熟品种黑河27为砧木,光周期敏感的晚熟品种自贡冬豆为接穗,通过嫁接并结合去叶处理,获得砧木和接穗叶片数各不相同的嫁接体,观察砧木及接穗的叶片数目对接穗生殖发育的效应,分析大豆叶片中可传导开花诱导物质和抑制物质的有无、作用方式及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在长日照(16h)条件下,与黑河27异体嫁接的自贡冬豆在嫁接后第30d(出苗后第41d)开花,而自体嫁接的自贡冬豆在试验结束前(>120d)仍未开花;早熟砧木诱导接穗开花的效应大小与其所保留的叶片数目呈正比。上述结果说明在非诱导光照条件(长日照)下,早熟品种黑河27叶片可产生可传导的开花刺激物质,并通过嫁接传导至晚熟品种自贡冬豆的顶端分生组织,诱导其实现成花转变,这种成花促进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另外,晚熟接穗的去叶处理可导致自身花期提前,花数增加,显示晚熟接穗的叶片在长日照下可产生开花抑制物质。接穗上的花朵和荚果数目与其保留叶片数呈反比,说明开花抑制物质阻止生殖器官的发育,且其作用也具有剂量效应。接穗去叶部位对其成花发育状态亦有一定影响。2.通过分期播种和同期嫁接,分别创造接穗株龄相同而砧木株龄不同及砧木株龄相同而接穗株龄不同的嫁接体,观察砧木株龄对接穗成花的影响,及接穗株龄对接穗自身开花和农艺性状的作用,以期了解早熟大豆植株开花刺激物质的量随株龄变化的关系,分析晚熟品种顶端生长点对可传导开花刺激物质的感受态随株龄变化的规律。砧木(黑河27)株龄不同、接穗(自贡冬豆)株龄相同的嫁接组合在长日条件下,接穗的成花发育状态有明显差别,表现出砧木株龄越大、诱导接穗成花的能力越强的趋势,说明随株龄增加,所产生的可传导开花刺激物质的量越多。在砧木(黑河27)株龄相同、接穗(自贡冬豆)株龄不同的嫁接组合中,接穗株龄越小,开花越早,荚果数目越多,说明接穗株龄越小,对来自砧木的可传导开花刺激物质的敏感性越强。植株对可传导开花刺激物质的敏感性可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3.分析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晚熟大豆品种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及开花逆转过程中,可传导开花信号编码基因GmFT(Flower Locus T)在顶端生长点中的时空表达。在自贡冬豆成花转变及开花逆转过程中,GmFT mRNA出现于其茎端花分生组织和花器官原基中,且表达量与光周期处理的时间和生殖发育状态有关,表明GmFT mRNA可能参与了花分生组织的维持和花器官的形态建成,且其表达受光周期调控。4.在对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APETALA1)在大豆中的同源基因GmAP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器官组织表达特异性和昼夜变化节律,及在不同光周期处理的大豆晚熟品种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表达规律。GmAP1含有植物AP1同源蛋白所具有的MADS-MEF2和K-box结构域,与其它植物AP1同属AGL8亚家族。GmAP1在大豆叶片中的表达量最低,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叶片中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并受光周期严格调控;在茎端生长点,GmAP1特异性地在花分生组织和花原基中表达,GmAP1在花形态建成中的表达模式与拟南芥AP1不完全相同。5.比较了熟期呈梯度分布的大豆品种(黑河27、鄂豆4号、吉林30、晋豆19、滇86-5、华夏1号和自贡冬豆)在不同光周期下GmFT和GmAP1的表达差异。短日处理加快了不同熟期品种的成花发育速度,同时伴随GmFT和GmAP1表达水平的提高。在长日处理下,GmFT和GmAP1的表达与不同品种初花期间呈负相关,品种的花期越早,其表达量越高,说明这两个基因均参与了大豆的花期决定。6.分析了由黑河27砧木诱导的自贡冬豆接穗成花过程中3mFT和GmAP1的表达变化。在自贡冬豆接穗(尤其花分生组织、花原基和茎)中检测到(GmFT和GmAP1mRNA的表达,其中,GmFT先于GmAP1表达,而GmAP1的表达与接穗花分生组织的分化同步,证明GmFT是GmAP1的上游基因。推测GmFT mRNA参与了大豆的成花诱导。7.通过原核表达GmFT获得的蛋白质免疫兔子,获得GmFT抗体血清,并验证了利用Western杂交技术检测大豆GmFT蛋白质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关于大豆开花物质、GmFT及其相关基因时空表达的信息,加深了对大豆品种熟期差异分子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大豆可传导开花刺激物的分子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简波[10]2008年在《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文中指出大豆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在光周期反应的早期研究中被当作模式植物。与水稻、玉米等短日植物相比,大豆的光周期反应更加敏感,品种间的差异更大,单个品种的适应性狭窄一直阻碍着大豆育种工作的开展。对于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品种米说,短日照不仅是成花诱导的必要条件,而且影响开花、结荚和鼓粒。一旦光周期条件不适,这些品种的生殖生长就会延迟,甚至可从生殖生长状态逆转到营养生长状态。对大豆光周期反应机制的研究将为培育广适应的大豆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四个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相关基因,并通过同源比对搜索到七个相关的光周期反应基因,利用本实验窒长期以来建立的短日照(开花)、长日照(持续营养生长)、短日照-长日照(开花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采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了这11个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并比较了它们在光周期敏感性不同品种中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验证与大豆光周期相关的GmSOC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建立了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豆科植物百脉根高效快速的转化平台,并将该基因转入百脉根中验证了其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四个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相关基因GmCOL1、GmCOL2、GmCOL3以及GmSOC1,它们分别编码含311,365,310和211个氨基酸的蛋白。同源比对结果显示,GmCOL1,GmCOL2,GmCOL3与豆科植物苜蓿和豌豆的CO-like基因的同源性最高;GmSOC1与拟南芥AGL20的同源性最高,达到70%,是MADS-box基因家族的一员。2.利用Real-Time PCR技术,通过对10个内标基因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看家基因GmELF1B在大豆光周期反应中较为稳定,可用作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的内标基因。3.以GmELF1B为内标基因,对克隆的四个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以及通过同源比对筛选到的七个光周期相关的基因在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11个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其成花诱导过程中的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均有表达,但是长短日条件下的表达量和表达规律有所不同。它们并非特异地被短日条件诱导,在特定的阶段,长日条件也可以诱导它们的表达。4.所检测的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光周期敏感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SAM中也均有表达,所不同的是,在光周期钝感品种HH27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峰值出现的时间普遍比在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中出现的时间早,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HH27在短日条件下开花比ZGDD早的生理现象相符合,但是这些基因在ZGDD中的表达峰值却比HH27中高。5.对于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而言,经一定日数短日诱导后进行长日照处理,可以产生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甚至整株逆转,植株回复到营养生长的状态。通过研究大豆开花相关基因在ZGDD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发现,拟南芥分生组织特异基因LFY和AP1的同源基因GmLFY-like和GmAP1-like在逆转条件下的表达介于短日诱导条件和长日抑制条件之间,说明GmLFY-like和GmAP1-like可能具有维持大豆分生组织特性的功能。而光周期上游基因GmGI-like和PEBP家族基因只在逆转早期与GmLFY-like和GmAP1-like的表达相似,说明它们可能在开花逆转的早期发挥作用。6.与拟南芥中的基因相似,大豆的光周期相关基因也呈现24小时的日变化规律,GmGI-like在长短日条件下的表达与拟南芥在长日下的表达模式相近而与水稻不同;GmCO-like的日变化与水稻Hd1和拟南芥CO均不同,但其在短日条件下的日变化与拟南芥COL1和COL2在长日下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大豆PEBP家族基因在短日下的日变化又与水稻短日下的日变化相似,但长日下的日变化却不相同,说明光周划调控大豆相关基因对日长的响应机制可能与长日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以及短日单子叶植物水稻均不同。7.结合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高效性与百脉根品种"Superroot"简单、快速的再生体系,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转化平台用于豆科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转基因百脉根植株可在两个半月内获得,分子生物学检测验证了转基因事件的发生。同时,利用双元转化载体pGFPGUSPlus对一些可能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进而得到92%的高效转化频率。同时,将一个来源于小麦、编码Na~+/H~+逆向转运蛋白的耐盐基因TaNHX2转到百脉根中,并对其耐盐性进行鉴定,从而验证此系统作为基因功能研究平台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将大豆中克隆的GmSOC1基因转到了百脉根中使其过表达,导致了百脉根提前开花,从而验证了此基因促进开花的功能,同时也说明了此转化平台可以用于逆境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GmNMH7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花发育及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表达[D]. 马启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2]. 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研究[D]. 吴存祥.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3]. 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进一步研究[D]. 韩天富. 南京农业大学. 1997
[4]. 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J]. 韩天富, 盖钧镒, 王金陵, 周东兴. 作物学报. 1998
[5]. 大豆开花逆转现象中的形态发生和解剖学研究[D]. 李晓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6]. 基于E1基因表达调控的大豆生育期性状改良[D]. 刘丽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7]. 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J]. 吴存祥, 韩天富. 植物学通报. 2002
[8].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 Ⅲ.对长日照的反应[J]. 杨志攀, 张晓娟, 蔡淑平, 邱德珍, 王国勋. 大豆科学. 2001
[9]. 大豆可传导开花物质的动态和功能研究[D]. 贾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10]. 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D]. 简波. 兰州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