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定量CT与DR骨密度测量对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比对分析论文_梁志文 马庆祥 尹利荣

梁志文 马庆祥 尹利荣 河北省秦皇岛市骨科医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骨定量CT(QCT)与DR对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比对分析,提高基层医院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阅读72 例患者的腰椎QCT及DR影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经QCT诊断骨密度正常组17例,占23.6%,低骨量组29例,占40.3%,骨质疏松组26 例,占36.1%;经DR诊断骨密度正常14例,占19.4%,Io骨质疏松I度30例,占41.7%,IIo骨质疏松19例,占26.4%,IIIo骨质疏松8例,占11.1%.结论:DR 检查显示Io骨质疏松相当于QCT诊断低骨量,IIo、IIIo骨质疏松相当于QCT诊断骨质疏松. 【关键词】 腰椎;骨质疏松;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数字化摄影【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68-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骨代谢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骨骼疼痛和易于骨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越来越为人们重视,需要一种快速、便捷、准确、廉价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检查方法,DR在基层医院逐渐普及,利用它来诊断骨质疏松具有现实意义.既往X 线检查诊断骨质疏松时,骨质含量已经大量丢失,如果X 线检查能诊断早期骨质疏松, 有利于患者提早治疗.骨定量CT(QuantitativeCT,QCT)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检测方法,本组研究采用美国放射学院(ACR)关于QCT 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方法进行腰椎QCT和DR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搜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见同时行腰椎QCT 和DR检查者,共72例,男30例,女42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63.7岁,胸腰段压缩性骨折17例,其余部位骨折21例,肾衰竭透析患者3例 ,正常体检25例,病史不详者6例,患者临床表现各异,除部分患者骨折病史明确外,多以腰背部、四肢关节疼痛为主.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日立DRSx-A8X线机和美国GE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美国公司的QCT固体体模和QCT骨密度分析工作站.CT检查:受检者仰卧位,腰背部紧贴体模,其间铺设胶袋,以排空空气间隙.扫描条件:120kV,200mA,螺旋扫描,层厚1.25mm,DFOV400mm,扫描范围腰椎1-5.将CT容积数据传送至QCT工作站,利用专用软件常规选取L2-4椎体进行松质骨测量(图1).通过CT值转换成骨密度值(BMD值),得出腰椎2-4椎体骨密度平均值,并依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腰椎QCT≤80mg/cm3 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得出结论.依据结论,将该组患者分成三组:骨密度≥120mg/cm3 为正常组,120mg/cm3>骨密度>80mg/cm3为低骨量组,骨密度≤80mg/cm3 为骨质疏松组[2].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依据慈大分度测量法[3]对腰椎DR 图像进行判断,常规腰椎正、侧位片,排除压缩骨折椎体,照片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对比度,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以第3腰椎为中心的腰椎侧位片(图2), 依据X线表现进行分级.正常:骨密度不低,椎体上下终板像不明显,纵向、横向骨小梁密集,难以分辨每一个骨小梁.骨质疏松Io:骨密度轻度减低,椎体终板像明显,纵向骨小梁醒目,可识别每一个骨小梁;骨质疏松IIo:骨密度进一步减低,横向骨小梁减少,纵向骨小梁粗糙;骨质疏松IIIo:骨密度明显减低,横向骨小梁几乎消失,纵向骨小梁不明显,整体呈模糊像.将四组患者的腰椎DR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对其中有争议者,协商诊断. 2 结果

2.1 QCT结果 本组72例患者中,QCT 骨密度正常组17例(占23.6%),低骨量组29例(占40.3%),骨质疏松组26例(占36.1%),如图3.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主要是骨密度测量,其对腰椎及股骨上端测定的BMD指标具有精确度高、准确性好、射线剂量低和图像清晰等优点,称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6].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ualenergyXGrayabGsorptiometry,DXA)所获得的结果WHO 制定出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7,8],规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减1个标准差(SD)为正常值,较正常值降低(1~2.5)SD为骨质减少;降低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症;降低2.5SD以上并伴有脆性骨折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定量CT(QuantitativeCT,QCT) 是一种三维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美国放射学院(ACR)关于定量CT(QCT) 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推荐腰椎QCT<80mg/cm3 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本组将腰椎QCT和DR结果进行比较,QCT低骨量组与DR骨质疏松I度组结果相近.QCT结果在120mg/cm3>骨密度>80mg/cm3 的低骨量组与DR 结果为骨质疏松I度组否为相同的骨质变化既往文献未有报道.DR结果是骨质丢失的过程,是经验值,无法量化;而QCT 结果是一个量化指标,尽管有一些因素可影响它的结果,其是目前唯一能将松质骨和皮质骨分开计算测得真正意义上的体积性BMD的定量方法[9,10],加之相关配套硬件和软件的不断进步, 决定了它的准确性和验证DR结果的可行性. 本组结果显示QCT结果为正常组和低骨量组绝大部分落在DR结果为正常组和骨质疏松Ⅰ度组范围内.二者研究的目标人群是相同的,骨质变化也是相同的,DR诊断用语骨质疏松Ⅰ度、Ⅱ度、Ⅲ度描述的是骨质丢失的不同程度,当骨量减少30%左右时,才在X线片上显示出骨质疏松的改变,在此之前骨质虽已丢失,但X线仍可以诊断骨质正常,所以骨质丢失并不等同于骨质疏松.目前DR对骨质变化的描述与QCT 和DXA 的诊断结果有一定出入的,造成了患者的误解,在X线诊断中应用骨质丢失Ⅰ度、Ⅱ度、Ⅲ度来描述可能更为妥当. 本组研究病例数略少,而且骨质疏松的改变存在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长骨、短骨、不规则骨的骨质疏松改变也不尽相同,对骨质疏松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只是针对腰椎骨质疏松进行了探索,是否适用于其他部位的骨质疏松情况,还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见,DR结果骨质疏松Ⅰ度大体相当于QCT低骨量,而骨质疏松Ⅱ度、Ⅲ 度相当于QCT骨质疏松,这一点在骨质疏松的临床诊疗中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1] KanisJA,MeltonLJ3rd,ChristiansenC,etal.Thediagnosisofosteoporosis.J[ BoneMinerRes[J],1994,9(8):1137-1141. 2] 程晓光,李娜,余卫.美国放射学院(ACR)关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9):127. [3] 王文钊,梁碧玲.主编.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0. [4] 林强,余卫,秦明伟,等.年龄因素对中老年妇女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重复性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6):631-633. [5] 张树桐,陈燕浩,金朝林,等.64层螺旋CT在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5):664-665. [6] 吴爱琴,郑文龙,许崇永,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层螺旋CT腰椎骨结构分析和测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08-1311. [7] 程晓光,李勉文,李娜,等.定量CT骨密度测量(QCT)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2007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共识摘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969-974. [8] 孙栋,王峻,武志峰,等.双源CT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小梁结构的形态学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1):1512-1513. [9] 王文钊,梁碧玲,主编.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99. [10] 谢良军,侯宗来,温长慧,等.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量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领域的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53-55.

论文作者:梁志文 马庆祥 尹利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骨定量CT与DR骨密度测量对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比对分析论文_梁志文 马庆祥 尹利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