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1](2021)在《华侨华人华语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华侨华人华语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势在必行。从构成来看,该数据库包含"华侨华人人口数据库、华语相关语言政策规划及华语使用数据库、华语机构数据库"三个子库。文章对各子库所包含的数据类型、采集途径、质量管控、更新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此数据库的建成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研究"家底不清"的问题。对于未来开展华语使用、华文教学、华侨华人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刘宏[2](2021)在《当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及其动力与特征——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分析架构,简析了新加坡近十年来的重要社会政治变化以及新常态的主要内涵,探讨了新人口结构、新移民社团的发展策略及其社会认同的变迁,分析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的逻辑、实践、机制及其运作模式,并阐释新型"多元一体"族群发展模式。旨在以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探讨全球化日益深化以及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当代新加坡华人社会,尤其是新移民社会的嬗变和特征。
王昕野[3](2021)在《“下南洋”与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文中研究指明梳理与分析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传播的研究文献,可以理清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传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在"下南洋"的迁徙过程中,在扩散落地时,必然受"南洋"诸国的民族、宗教、风俗、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不断融合、演进,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主要传播形式、传播路径、传播人群,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在异域传播所带来的启示等问题值得学界充分探讨。
侯巍,郑昭贤[4](2021)在《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在地化变迁——马来西亚郑昭贤访谈》文中指出祖先崇拜是马来西亚麻坡华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因。华人对祖籍国的深情和无法割断的文化根脉维持了中华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西方文化进行接触与交融的历程中,华人从早期的落叶归根演变为当下的落地生根。随着中国影响力逐步提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华人社会出现了发掘本土中华文化记忆的热潮,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马文婧[5](2021)在《宗教治理与国家整合——以泰国伊斯兰教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泰国政府对伊斯兰教事务的治理,采取了与主体宗教佛教管理相似的科层制体系,希望通过设立宗教领袖朱拉拉差盟特里来整合泰国不同族裔的穆斯林。本文通过梳理泰国伊斯兰教概况及其发展路径、伊斯兰教管理机构及宗教领袖、王权对伊斯兰教发展的影响、国家对伊斯兰教治理的困境等内容,探讨伊斯兰教治理与国家整合的内在关系,以及面临的现实处境。
谢侃侃[6](2021)在《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抗日救亡运动比较研究(1937—194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随着中国国内战局的发展,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各地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许多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性"与"华人性",思考自身与当地殖民政府及当地社群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东南亚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受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驱动,其成效取决于华人领袖及社团对整个移民群体的动员能力。本研究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对比,指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认为,虽然海外华人的爱国情绪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但东南亚各殖民地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却影响了救亡运动的效果,华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也对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形塑作用。
王向远[7](2021)在《从东方学史看中国“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与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中国学者利用得天独厚的关于南洋的汉文史料展开交通史研究,又从"殖民""迁民""华侨"等不同概念入手研究华侨史,从而形成了南洋交通史、南洋华侨史两种研究范式,作为世界上对该地区展开较早的区域研究,显示了"南洋学"的中国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南洋"概念有所淡化,外来的"东南亚"概念跃升主位,中国视角的"南洋学"也开始向全球视域下的客观性、全方位的"东南亚学"转型,在与国际学界接轨的同时逐渐发挥和显示出中国"东南亚学"的特色。一百多年来"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转型与发展,成为中国东方学发展史及东方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潘玥,肖琴[8](2021)在《东南亚华人文化的“政治化”探析》文中指出论文分析了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路径、原因,探讨了"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由于特定原因,东南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政治化"现象。非文化所属者的权威主体,作为施动者赋予华人文化关键术语和符号以负面含义,以达到将东南亚华人文化"政治化"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包括对象国多元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族群因素,忌惮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与所谓的"中国威胁"不良影响,以及"他者"视阈中,华人与祖籍国的"想象共同体"。在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问题上,探讨"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去政治化"举措能够实现,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
林旭鸣,刘璐璐[9](2021)在《2020年海洋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海内外学者以中文发表、出版的海洋史论着(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约428篇(部),研究内容涵盖了海洋政策与海防、海洋权益与开发、海洋人群与海洋社会、海洋贸易与物品、海洋文化与信仰、海洋史料等问题,研究空间超越传统的中国海域、东亚海域,远及南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均取得可喜成果。本文择要加以介绍,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石沧金,李彦佚[10](2021)在《粤闽侨乡和海外华人的大宋三忠王信仰》文中认为大宋三忠王信仰是中国人、尤其是粤闽侨乡在纪念南宋末年的三位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之爱国事迹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民间信仰。自明朝初年开始,粤闽侨乡以及台湾地区就陆续建起了很多供奉祭祀三人的庙宇,而三人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宗教方面的功能并升格成神,承载了地方和宗族的相关历史记忆;后来,这一信仰又通过闽粤华侨尤其是闽南人的移民活动而传布至海外,这不仅使其所代表之精神得以在海外传承至今,而且海外相关庙宇对于这一神只的供奉,也增进了海外华人的福祉、拉近了海外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距离,成为连结海内外乡谊的纽带。
二、试论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1)华侨华人华语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建设意义 |
3. 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构成 |
4. 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4.1 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 |
4.2 重点数据的采集管理 |
4.2.1 华语相关语言政策规划数据 |
4.2.2 华语使用数据 |
4.2.3 华语机构数据 |
4.3 数据类型及质量管控 |
4.3.1 数据类型 |
4.3.2 数据质量管控 |
4.4 建库思路 |
4.4.1 建库原则、流程与模块呈现 |
4.4.2 数据库更新与管理 |
4.5 应用前景 |
5. 结语 |
(3)“下南洋”与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眸近代“下南洋” |
二、“下南洋”与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 |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主要传播形式 |
1. 酬神祭祖活动与各类戏曲的传播 |
2. 社团音乐活动与华乐发展 |
3. 商业性演出活动与中华传统音乐的融合 |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南洋的传播途径和扩散人群 |
1. 移民本身传播 |
2. 专业艺人传播 |
3. 华文教育传播 |
三、“下南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启示 |
1.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海外传播要坚持先器后道、多途并进、交流互鉴的传播原则 |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海外传播要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跨国民心相通,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目的 |
3.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海外传播要坚持政府支持、民间参与的传播路径,重视现代新媒体线上传播平台的利用 |
(4)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在地化变迁——马来西亚郑昭贤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播中华文化的麻坡华人社会 |
二、中华文化的在地化表述与多元文化的共融 |
三、深度发掘麻坡历史与守护中华文化记忆 |
四、结语: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华人文化精神 |
(5)宗教治理与国家整合——以泰国伊斯兰教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国伊斯兰教构成与发展 |
(一)泰国伊斯兰教的构成 |
(二)泰国伊斯兰教面临的困境 |
二、泰国对伊斯兰教事务的治理及其政治整合 |
(一)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的建立 |
(二)宗教领袖的设置——朱拉拉差盟特里(Chularajmontri) |
(三)王权对伊斯兰教发展的影响 |
三、泰国伊斯兰教治理的局限性及其整合限度 |
(一)朱拉拉差盟特里面临多重困境 |
1.朱拉拉差盟特里的“世俗化”削弱了其作为宗教领袖的“神圣性” |
2.朱拉拉差盟特里对南部穆斯林的整合存在局限 |
(二)宗教治理受多重力量博弈的制约 |
四、结语 |
(6)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抗日救亡运动比较研究(1937—1942)(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
二、英属马来亚:陈嘉庚与抗日救亡运动 |
三、荷属东印度:三大华人政治团体及其影响下的抗日救亡运动 |
四、分析和结语 |
(7)从东方学史看中国“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洋”研究范式之一:南洋交通史(1) |
二、“南洋”研究范式之二:南洋华侨史 |
三、由“南洋学”到“东南亚学” |
(8)东南亚华人文化的“政治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侨文化、华人文化与文化政治化 |
(一)华侨文化与华人文化 |
(二)“政治化”与“文化政治化” |
二、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路径 |
(一)启动:施动者赋予特定文化元素以负面含义 |
(二)渲染:指涉文化关键术语和符号脱离主流文化 |
(三)制造冲突:扩大影响范围,指涉其可能破坏国家秩序 |
三、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原因 |
(一)所在国多元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族群因素 |
(二)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与所谓的“中国威胁” |
(三)华人与祖籍国的“想象的共同体” |
四、“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五、结语 |
(9)2020年海洋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洋政策与海防研究 |
二海洋权益与海洋开发研究 |
三海洋贸易与进出口商品研究 |
四海洋社会与华侨华人研究 |
五海域文化、宗教交流与传播研究 |
六港口、船舶、航路与历史地理研究 |
七海洋考古、海洋文献整理与研究 |
八海洋国别史、海域史研究 |
学术会议回顾与展望 |
(10)粤闽侨乡和海外华人的大宋三忠王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闽侨乡的大宋三忠王信仰 |
1.粤闽侨乡供奉大宋三忠王庙宇的分布。 |
2.粤闽侨乡祭祀大宋三忠王的仪式和活动。 |
(1)明清时期官方在崖门大忠祠的祭祀活动。 |
(2)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部分客家村落的“迎相公”仪式。 |
(3)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珪塘村普济岩的“三公下水操”仪式。 |
二、东南亚华人的大宋三忠王信仰 |
1.东南亚地区大宋三忠王庙宇的分布。 |
2.东南亚华人大宋三忠王庙宇的社会功能。 |
(1)增进当地华人社群福祉。 |
(2)与祖籍国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
3.东南亚华人祭祀大宋三忠王的仪式。 |
三、结语 |
四、试论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侨华人华语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 刘慧.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1(04)
- [2]当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及其动力与特征——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J]. 刘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04)
- [3]“下南洋”与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J]. 王昕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在地化变迁——马来西亚郑昭贤访谈[J]. 侯巍,郑昭贤.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1(05)
- [5]宗教治理与国家整合——以泰国伊斯兰教为中心的考察[J]. 马文婧. 世界宗教研究, 2021(05)
- [6]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抗日救亡运动比较研究(1937—1942)[J]. 谢侃侃. 南洋问题研究, 2021(03)
- [7]从东方学史看中国“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与转型[J]. 王向远. 云南社会科学, 2021(05)
- [8]东南亚华人文化的“政治化”探析[J]. 潘玥,肖琴.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03)
- [9]2020年海洋史研究综述[J]. 林旭鸣,刘璐璐. 海洋史研究, 2021(02)
- [10]粤闽侨乡和海外华人的大宋三忠王信仰[J]. 石沧金,李彦佚. 世界宗教研究,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