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
张雪琴 彭 雷 陈 平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群众体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市民“想健身”“爱健身”“会健身”的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科学健身发展路径,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育强省。
根据表4,按损失率公式计算,铝箔包衣样品的平均损失率为0.75%,薄膜包衣样品的平均损失率为0.66%,两种包衣样品的平均损失率均小于1%,表明两种包衣样品在(20±2)℃、相对温度(40±5)%条件下放置12个月内基本稳定,但后者平均损失率更低。
一、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对亿万人民的体育生活高度关注,十分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体育工作摆上新江苏建设全局,纳入年度计划和考核体系,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协议,江苏体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崭新阶段。
从国家层面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均寿命普遍提升了10岁,男性为75岁,女性为78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男性为81岁,女性为87.2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逐渐以人的健康指数为基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老百姓身体不健康,全面小康就是空中楼阁,脱贫攻坚就会前功尽弃。运动是良医,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健康稳步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江苏省情看,体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体育蓝皮书·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接近1000亿元,已形成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逐步实现与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体育在内需拉动、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加速显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发力。城区体育公园、健身场所多,城市凝聚力就强。城市里有徒步行走和骑行空间,促进贸易增长40%,房屋的租金提高20%,同时还可降低医疗和交通的拥堵支出,投资回报高达三倍。引导城乡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已成为关乎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群众体育是创造幸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体育即民生。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江苏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要求还有差距,群众体育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
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基本现状及主要经验
国运盛,体育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城市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省级示范区覆盖率苏南达88%、苏中苏北达81%,11个省辖市建成体育强市,56个县(市、区)获得体育强县称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群众体育综合评估居全国前列。
在房室交界区有适合传导的条件但仍完全不能传导时,才能称为三度房室阻滞。应该强调,在诊断三度房室阻滞时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传导条件,这是诊断的先决条件。如室律是规整的,则心室率必须足够慢(一般<45次/min),才可根据P波和QRS波群的关系是多变还是完全无关,来确定是否有适合传导的条件。如果P波落在R-P间期的各个时相内,具有合适的传导条件而不能传导,此时诊断三度房室阻滞才是可信的[4]。
科学健身意识普遍缺乏。 近年来,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健身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运动健身成为市民新的生活方式。朋友圈里秀健身、微信运动拼步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是调研中也发现,苏北部分区县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不够充分,加上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不足,民众对于全民健身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多,并没有能够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部分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强、健身技能缺乏、科学健身知识不足,影响了群众整体身体素质。在全民健身的覆盖面上,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学生、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较多,中青年人因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参与活动较少。盲目健身屡有发生,由于健身爱好者没有科学健身意识,在“全民跑马”的热潮下,有些群众不顾身体条件盲目跟风跑马拉松,韧带拉伤、跟腱断裂等问题时有发生,正所谓“瞎跑乱跑还不如不跑”。群众体育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政府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群众参与度低、人数占比普遍不高,群众体育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亟待完善。在“想健身”的基础上如何能够“会健身”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各级体育部门一直着力破解的难题。
体质监测健身指导需要规范。 目前,各地市每年均在进行国民体质监测,通过监测得出市民体质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服务于科学健身指导,继而开具运动处方。调查显示,近年来体质监测的内容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根本不具备开具精准运动处方的能力,能够指导科学健身的基础大数据库还没有建立,符合市民群众特点的运动处方库尚未形成,科学健身指导缺少内容支撑和有效依据。同时,省内国民体质监测人员大多数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健身爱好者,从事体力劳动人员参加较少,导致监测人群种类单一,没有高质量地把江苏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成。由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时间较短,还未能建立一整套科学化的体质测评体系,体质测评制度急需建立。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不高,发挥作用不明显。科学健身指导不能充分贴近群众。以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为例,他们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8名,多数是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社会群体类活动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指导群众健身项目单一,多数为广场舞、健步走项目。很多人的体育锻炼只是胡乱的、松散的运动,目前还未能够依据每一个人的居住环境、性别、职业特性、体质、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及时地为每一位运动人员提供肌肉、运动能力、身体水分、心脏功能、脂肪、最大摄氧量、蛋白质、靶心率等方面的测评和具体指导。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以“社会化、经常化、品牌化”为目标,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江苏省内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梯次交错,“全民健身日”“沿江体育带”、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等品牌效应充分彰显,“环太湖”“环洪泽湖”假日体育圈、淮海湿地假日体育带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各地根据地域特点,不断打造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老百姓已由过去“不健身”“盲目健身”向“科学健身”转变。苏州市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扩大健身人群的覆盖面,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2所,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每年举办田径、游泳、足球等45项市级中小学生比赛,参与青少年学生超过12万人次。无锡市不断总结推广“科学健身示范区”创建经验,进一步丰富科学健身内涵,促进示范区成果转化。南通市把通州徒步大会、海门马拉松、如皋健身长寿操、海安全民健身联赛等活动逐年扩大。宿迁市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强体惠民”理念,以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平台,以体育社团为主体,设置春季“户外运动节”“七彩夏日足球节”“秋季社区公益行”,在群众中大力推广科学健身。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江苏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2.3%。2018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7.1%。
体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2017年江苏省实现体育产业总产出3585.64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13.7%;创造增加值1219.58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16.2%,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42%。2018年,体育服务业实现总产出1479.14亿元,体育服务业创造增加值712.17亿元,占体育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为58.4%,位居全国前列。三年来,共有339个项目获得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自2016年设立省健身俱乐部专项扶持资金以来,三年累计发放健身俱乐部专项扶持资金4460万元,支持114个健身俱乐部,平均每年累计拉动体育消费约11亿元。2018年社会主体利用存量资源开展健身服务或新建体育健身场所项目总投资达6.45亿元,涉及体育场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13个设区市中12个市、46.3%的县(市)成立市体育产业集团(或公司)并负责本级体育场馆的运营,还有一个市体育会展中心由社会资本运营。截至目前,江苏已命名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00家,并成功创建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4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017年,江苏成为全国体彩业界年销量首个突破200亿元的省份,总销量达到201.3亿元,2018年总销量预计达到280亿元,三年合计超过660亿元。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科学健身体系不断健全。 省、市普遍建有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全省每两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并分别以省、市、县(区)为单位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依托市、县(区)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站,打造百万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现有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打造集运动能力评估、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处方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业余等级评定、健身志愿服务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各类群体建立终身健身健康档案。通过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等方式,搭建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指导平台,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健身素养。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着力促进康体融合发展。更新完善《江苏省全民健身服务指南》,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健身咨询服务。着眼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网站省、市、县(区)联网,建立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宣传平台。整合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专家资源,组建省、市两级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智库。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活动。体育社会组织持续覆盖延伸,全省现有省、市、县三级体育社团3210个、会员82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省内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30万,其中国家级2512名、一级15137名,总量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前列。
应该也少不了媒人撮合,是那种问过生辰八字与性格脾性之后,以结婚为目的的正式交往。从一开始,就是厚重而严肃的。
海兰道:“小主聪慧,怎会不知高晞月素日温婉过人,如今分明是要越过小主去。这样公然羞辱小主,本不该纵容她,只是……”
三、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社会现实看,全民健身计划就是全民幸福计划。“上医治未病”。一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在于家庭成员健康不健康。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糖尿病患者接近1亿,亚健康人群占了整个人群的41.3%,血脂异常的人群5.6亿人。2018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缺乏健身运动,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约有60万。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前半生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用金钱换健康”的例子。我们追求的健康不是治病后的健康,而是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健身是维持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健身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健身要与国际接轨,从青少年抓起,改造人的生活习惯,全民健身运动必须进行体制性改革。
全民健身场地持续增加。 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城市社区100%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健身。苏南行政村基本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苏中、苏北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90%,省内全民健身晨晚练点4.7万个,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5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苏州充分利用老旧街区、空挂厂房等闲置空间,巧妙改建成健身场所。狮山横塘街道将科德宝家居用品公司旧厂房改造成羽乒中心,已承办多届市、区级各项赛事,成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补充,深受当地居民欢迎。无锡、常州等地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常州市青山公园日均接纳周边群众锻炼约1.2万人次。南京、扬州等地注重户外营地、自行车骑行道等体育设施建设,扬州的宝应、仪征和南京的江宁、六合等区县多个镇(街道)入选首批“体育健康”特色小镇。镇江、淮安等地不断加大学校、密集小区等人口聚集场所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宿迁把群众健身场所与生态相融,在城区运河风光带建成多个功能齐全的群众运动场所,利用城市建设产生的“金角银边”,新建笼式球场22个、篮球场36片、多功能运动场41个。截至目前,江苏省内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1600多个,建成10000多公里绿色健身步道。
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全民健身尽管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体育工作中的体现度还远远不够,没有上升到整个体育系统全局性工作,更没有贯通到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各个领域,没有对体育消费起到预期的拉动效应,在健康江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涉及群众体育改革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不深,群众体育体制仍显封闭,政策落地还有较大困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度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在全民健身领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一些制度缺口亟待修订完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不够,部门配合与项目建设之间各自为战,不联系、不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放管服”改革力度不够,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群众体育管理等一些工作的推进力度明显不够,工作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尚未健全。少数地方体育部门未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对优化行政服务、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重视不足。群众体育产业“双创”氛围离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健身消费发展力度较弱,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和高端体育消费品牌。
内外整体环境亟待优化。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已经逐渐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相比以往明显加大,但“大体育”工作格局仍未真正形成。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省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苏南区县体育部门职能呈弱化态势,还没有进入主要领导关注的工作视野。苏北区县体育设施配备存在明显短板,体育部门只在组织管理上发挥作用,经费总体投入偏少,没有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在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组织、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等方面,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从内部运转来看,公共体育设施面临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的双重矛盾。调研发现,苏北区县有的社区由于前期缺乏科学规划,有的健身场所覆盖面小,有的离居民区距离较远,有的健身器材单一,有的开放时间与居民健身需求不对应,部分场所工作日开放,周末和晚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空当期,不够便民利民,群众不愿意去,健身设施普遍利用率不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各类协会、俱乐部等数量上有一定规模,但是他们对政府依附性较大,活动经费来源大部分依靠政府财政,没有走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道路,面临建设力度不够、活力激发不强、服务能力不足的危机,发挥作用也不太明显,整体管理有待规范。
Boys enjoy rugby,but the most popular sport for girls is netball(无挡板篮球).It is similar(相似的)to basketball,but players don’t run with the ball.
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不断满足人民健身需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健康江苏、体育强省目标,江苏还有不少困难和矛盾,对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还有不少弱项。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好思路与目标,精心规划好任务与项目,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补齐群众体育的短板短腿。
基本公共服务向下延伸。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改进,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各地深入推广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拼装式游泳池等新型体育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社会力量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建成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08个,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不断完善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频道、全民健身电子地图,打造一批全民健身信息和媒体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省内各地贯彻《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提升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范围。以宿迁市为例,他们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互利共享:一是在中小学生寒暑假期间学校体育场馆对学生免费开放;二是全市户外体育场馆(含体育运动场),一律全天候对市民免费。常州市体育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等经营性体育场馆45家,这些场馆的经营权均属各级体育部门,为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他们实行低收费政策,相比周边城市,常州体育场馆收费最低。常州市武进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率达97%,目前已形成“区级健身设施为引领、镇街全民健身中心为示范、村(社区)农民健身工程为重点、小区公园为基础、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经营性健身场所为补充”的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公共服务。
四、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的意见建议
协调平衡发展有待加强。 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供需不协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尽管实现全覆盖,由于苏中、苏北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偏低,苏南苏北和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距明显,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参差不齐,建设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参与体育运动人群不平衡,各类人群体质也有明显差距,中小学生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各项体质指标均有所下降;中青年人迫于生计,没有时间锻炼,人群肥胖率普遍增加;社会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健身热情高涨,可针对老年人的体育项目还没有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参与体育项目层次不平衡,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层次仍然停留在晨晚练的广场舞、健身操、快步走层面,高质量的冰雪、球类、武术等户外极限运动健身项目尚未普及。健身指导与健身需求不平衡,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服务于健身站点,服务的项目以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舞等中老年健身项目为主,服务方式以技能传授为主,人员队伍趋于老龄化,无法满足中青年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涵养底蕴打造江苏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是江苏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推进江苏体育“十三五”规划实施,必须契合江苏文脉,从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找寻体育发展的方向与力量。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注重体育精神传承传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坚持普及运动技能与挖掘文化内涵相结合,将全民健身和体育精神融入人的发展理念,塑造健康、乐观、向上的全民健身文化。其次,要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吸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养分,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保护和推广,重视对武术、气功等具有江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以视频和书籍等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并做好宣传、展示。开展体育文物、体育档案、体育文献等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建立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支持各地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或邀请赛,推动传统项目保护与传承。推进体育文化名城和各类体育博物馆建设。最后,要推动体育文化创新。大力发展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体育领域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附加值。把科技元素融入体育用品生产,加快体育用品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水平。加强体育类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举办体育文创与设计大赛,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与设计基地,引导社会力量推动体育文创成果孵化。
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叶酸靶向前体药物研究…………………………………………………… 李鹏熙等(21):3018
拓宽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路子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我们要推动理念的融合,健身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康,大健康需依靠大健身。首先,要在体制上打破壁垒。转变体育工作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简政放权、管办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规划制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在市和区县层面围绕全民健身需要,推动体育和卫生紧密配合,在人才队伍融合上,树立体育人才就是搞大健康的人才,卫健委医疗系统人才就是健身指导的人才。其次,要在资源上深度融合。体育的训练机构、健身设施可以成为医疗康复的设施、慢性病康复的设施,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可以成为健身指导的门诊和服务的设施。要加快推动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休闲健身、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旅游、养老、教育、文化、科技、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互联网+体育”领域。最后,要在发展上多措并举。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群众体育发展,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融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必须有强大产业引擎。近年来,江苏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江苏省体育局发布了《江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首先,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体育企业,积极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体育产业特色县(市)和体育器材、体育旅游等特色乡镇。其次,要发展体育服务业,引导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表演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互联网+体育”等新领域,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最后,要扩大消费市场供给,鼓励兴办户外、马术、冰雪、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支持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在全省范围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试行发放体育消费券,打造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多元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体育设施,开发公共体育产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消除差异推进均衡发展。 江苏体育发展既有南北和城乡的不平衡,也有满足群众需求的不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把消除区域和城乡差异为重点,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首先,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高水平覆盖。进一步修订《江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2.0》,把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一个标准要求,一把尺子标量。加大对苏中苏北的政策扶持,在体育产业企业引导、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向苏中苏北倾斜,注重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拓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只有落实落地才能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快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体质监测、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尽量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在进一步丰富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农村振兴计划的实际,建好乡镇体育公园,改造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推动体育社团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引导各地举办符合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的体育健身活动,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和谐乡村。
改进服务充分贴近基层。 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习惯是一个培养的过程。首先,要注重科学健身宣传。科学健身在于按照人体生理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健身形式、健身内容、健身方法,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摒弃随便跟风、盲目拿来主义的健身意识。把宣传引导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平台宣教、社区宣讲、网络宣传、建立科学健身画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以常州为例,市体育局牵头联合卫生、广电、报刊等部门和媒体,建立市级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平台,通过《常州日报》健康专版、电视台“天天健康”栏目、化龙巷“郝大夫在线”等栏目,积极推广“运动是良医”理念。其次,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指导。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万物互联成为现实。我国有近8亿部手机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基本都是手机上的生活,keep客户端上健身的人群已经达到了1.2亿。大数据、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解决,包括大健康管理、共享健身等。常州青山公园的一些健身设施,就是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来引导的,他们科学健身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广泛参与就是很好的诠释。最后,要在服务上向下延伸。要通过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尽可能地实现群众体育服务高质量,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测定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站下移,把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基层“惠民”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体质特点,开具运动处方,及时有效地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张雪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彭雷、陈平: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戴群英
标签:健身指导论文; 体质测定论文; 国民体质监测论文; 体育强省论文;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论文; 全民健身运动论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论文;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