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数学问题,它的“已知”和“未知”是不清楚的,你是否能看到其中的数学,是否能发现数学问题或提出数学问题,这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232-02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2011年版)对此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概括的说,就是让学生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在增强能力的表述中,围绕关键词“能力”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标准(实验稿)》中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两个,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的四个具体方面表述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标准(实验稿)》的变化在于把“解决问题”换成“问题解决”。
这些变化,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数学问题,它的“已知”和“未知”是不清楚的,你是否能看到其中的数学,是否能发现数学问题或提出数学问题,这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从义务阶段做起,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下面就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这虽说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听讲,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怕自己提的问题因简单等因素被同学嘲笑。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更要给提问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及时、适当、热情的诸如“你问得好!”“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真诚的表扬。当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意思表达不清楚、无价值、不合理时,教师要本着“先培养学生敢问,再培养学生会问”的原则,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渐的使学生习惯于在学习活动张扬个性,把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问
让学生问,就要给学生问的可能、问的机会。传统的教育,教师一言堂,学生像操作工一样程序化的按照老师的安排做,被动的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标难以实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整原有教学结构才能将此项目标落实到位。
在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及“学—导—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把指令性语言和口令性语言变为指导性、点拨性、启发性的语言,再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教学环节中处处创设“问”的情境,学生也就有问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电脑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骑圆轮单车的快而且稳,骑方轮单车的慢而且颠簸得厉害,同学们都被骑方轮单车的滑稽样逗乐了。同时自然的提出了“圆形单车为什么又快又稳?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画圆”等问题。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在进行操作实验后,自然会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问题。
从这2个简单例子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伴随着思考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有了载体。这个载体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提供,还要拓展到课下、课外,利用诸如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调查等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教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这样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会问”,要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交给学生问的方法前,自己首先要了解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面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引导,心中要有数。
⑴与本课无关的问题,建议在课外帮助解决。
⑵不在要害、关键处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
⑶与本课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着重加以鼓励,另一方面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其次要交给学生提问的类型
⑴考查性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让学生提问,也就是把过去教师的问让给学生,学生通过互相提问把所学的新知识、新问题转化分解消化成已有的知识。
⑵质疑性提问,在学生思维受阻,且百思不得其解时,让学生发问。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小组交流、互相启发,达到冲破思维框框束缚,变换思维角度方向,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目的。
⑶独创性提问,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当解答某道题的思路不同,算式不一样,表述不一样,答案不同时,都可以让学生问一问,答一答,把自己的不同想法说给同学听,在学生的一问一答间,既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疑惑,又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满足与成功感。
(三)结合这三种类型,课堂教学中反复强化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
⑴追问(针对学生的讲解)你根据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
⑵换个例子去问(针对学生的方法)如果换个数,你的这种方法(结论、规律)还好用吗?
⑶比较提问(针对学生的不同成果)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⑷归纳提问(在对算法多样化都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解这种类型题的方法是什么?(能得到什么样的性质、定律或意义)。
⑸针对“关键字词”提问(得到性质、定律或意义时)例如针对倒数的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提问:和是1行吗?三个数行吗?没有“互为”行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教师能把问让给学生,由学生发问,在发问“易主”的过程中,学生就一定能从后台走到前台,由单纯的操作工变成设计者,去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坚持和追求的。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能对学生说一句犹太人对自己孩子说的话:今天你提问题了吗?
论文作者:马木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发现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