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分类学50年(1949/1999)_分类学论文

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50年(1949—1999),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学论文,中国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4.1

CLASS NUMBER G254.1

文献分类学,又名图书分类学,是研究文献分类理论、方法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建国50年来,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1949年以前,只有少数学者研究文献分类法,虽然有成绩,但影响不很大。因此,真正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文献分类学的,应该说是这50年。据统计,50年间,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论著或教材近100部,编辑文献分类法130多部,翻译国外文献分类学著作20多部和国外文献分类法30多部,并涌现了一批研究文献分类学的专家[2]。从研究方法上看,出现了十大结合,即:(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3)单一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5)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6)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7)本体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8)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9)历史研究与预测研究相结合;(10)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3]。更为可喜的是, 从研究内容上了取得了10个方面的巨大成绩。

1 关于文献分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通过文献分类学的对象、内容、性质、任务和方法的研究,明确了中国文献分类学是一门既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总结文献分类经验,继承祖国文献分类遗产,又学习、借鉴外国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分类原理、文献分类工具、文献分类历史、文献分类工作、文献分类方法和文献分类应用6个方面, 从而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地位[4]。 代表性的论文如:白国应的《关于图书分类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从图书分类学到文献分类学》,李严的《论我国图书分类学的几个问题》,刘延章的《文献分类学初探》、《关于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内容及其理论体系》。代表性的著作如: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史永元等的《图书分类学》、周继良等的《图书分类学》、刘延章的《文献分类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编写组的《图书分类》等。

2 关于文献分类原理的研究

这主要研究了5个问题。一是研究文献分类的意义与作用, 如白国应的《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史永元的《图书分类》,指出图书分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图书所反映的内容性质、形式体裁、立场观点和读者用途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图书馆藏书的一种方法。其直接应用是编制分类目录、分类排列藏书和进行分类统计。二是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如韩承铎、李兴辉的《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和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原则》等。三是研究文献分类的特征,如白国应的《论文献分类法的系统特征》、杨谱春的《文献分类系统分析》和郭燕奎的《文献分类系统思想》等。四是将分类法作为情报检索语言来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如张琪玉的《论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创制和普及》、戴维民的《论我国情报检索语言研究道路》等。代表性著作如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情报语言学基础》和戴维民的《情报检索语言综论》等。五是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刘延章的《文献分类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及《略论文献分类的基本规律》等。

3 关于文献分类法的研究

由于建国后,我国迫切需要编制新的文献分类法,所以对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修订理论的方法特别重视研究,其中包括研究文献分类法的指导思想、编制理论和文献分类法的功能、类型、结构、体系、技术、方法以及修订的原则和方法等。代表性的论文如杜定友的《图书分类法底理论体系》,刘国钧的《关于新中国图书分类法的一个基本问题》,皮高品的《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问题》,李兴辉的《图书分类法结构分析》,白国应的《论图书分类法的总体设计》、《〈科图法〉的修订原则和修订方法》,张琪玉的《体系分类法的准则和惯例》,卢子博的《图书分类法类目设置的基本原则》,刘延章的《中国当代分类法对外国分类法的借鉴和在借鉴中的得失》等。代表性的著作如:袁涌进的《图书分类法编制技术》、白国应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陈树年等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等。

在从事文献分类法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50年来先后编制了130 多部文献分类法[5],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分类法》、《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其中,《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曾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曾于1986年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曾于1989年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优秀著作奖和中国人民大学颁发的科研成果奖。这些都是中国文献分类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为了进一步修订、充实和完善文献分类法,我国文献分类学者开展了对各种文献分类法的评论。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对《中图法》评论最多,共600多篇,其次是《科图法》,再次是《人大法》。 代表性的论文如:皮高品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评介》、《评第二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评第二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白国应的《〈科图法〉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成就、问题、教训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历史、功绩、问题与展望》,陈晓华的《评〈中图法〉第三版》,卢子博的《〈中图法〉第三版评点综述》以及汪东波的《〈中图法〉第三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第四版的建议》等。在此基础上,《人大法》修订了5次,出版6次;《科图法》修订2次,出版3次;《中图法》修订了3次,出版4次。

4 关于文献分类工作和方法的研究

这主要是研究文献分类工作的地位、作用、组织、管理和类分文献的一般原则以及各种主题、各种类型和各门学科文献的类分原则和标引方法。代表性的论文如:刘湘生的《关于文献标引的方法与步骤》、刘延章的《文献分类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张展舒的《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高传章的《谈谈图书分类的确切性和一致性》、俞君立的《图书分类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白国应的《关于自然科学图书资料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等。代表性的著作如:刘国钧的《图书怎样分类》、陈晓华的《图书分类例说》、郑伦的《图书分类析疑》、陈树年的《〈中图法〉使用疑难问题解答》、俞君立的《图书分类中复分方法及其疑难解释》、关家麟等的《科技文献分类工作手册》、侯汉清等的《图书馆分类工作手册》、李兴辉等的《新科学文献分类手册》、陆宗城的《新主题文献分类指南》、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以及刘湘生主编的《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等。这些论文和著作对提高我国分类工作的质量和分类人员的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 关于分类法与主题法关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进行比较研究。关于两者相同之点,大家认为分类法与主题法都是从文献内容角度标识和查找文献的检索方法。关于两者相异之点,大家认为在揭示事物的角度、体系结构、标记符号、组织方式和主要功能上都有不同之处。如果从利弊上进行比较,分类法的长处是系统性(或称族性)、间接性(或称人为性)和严密性。系统性是其主要特征。主题法的长处是专指性(或称特性)、直接性和灵活性。专指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分类法的长处,正是主题法的短处;主题法的优点,正是分类法的不足。所以大家认为两者都是很好的检索语言,不能偏废。代表性的论文如:刘国钧的《分类、标题和目录》、《分类法与标题法在检索工作中的作用——在检索方法座谈会的发言》,丘峰的《主题法与分类法》,白国应的《论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关系》,张燕飞的《试述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异同》等。

后期则是进行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研究。大家认为,从发展来看,检索语言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是一个总趋势。其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索语言的一体化,二是检索工具的一体化。并从事实验研究,结果认为是可行的。所以到80年代后,大家纷纷编制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工具。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如:侯汉清的《论分类法和主题法的一体化》、杨丹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设想》、邓顺国的《分类法主题法一体化问题的探讨及〈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目与〈汉语主题词表〉主题词对应试验》、封庆阳的《试论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现实道路——关于〈中图法〉的类目与〈汉语主题词表〉的叙词对应规范问题的探讨》、刘湘生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我国检索语言的发展方向》、吕其苏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检索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戴维民的《我国分类主题一体化研究进展》等。这方面的代表性工具,一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委会编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实现了《中图法》与《汉语主题词表》的对应。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的《社会科学检索词表》,它由分面分类法和字顺叙词表等五部分组成,成为我国第一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检索语言。

6 关于文献分类自动化的研究

文献分类自动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

首先,有一批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而且取得了一批成果。例如:贺广明的《分类语言在机检系统中的使用》,谢汉斌的《论机读版分类法》,侯汉清、黄刚的《电子计算机与文献分类》,马张华的《计算机分类检索》等。

其次,有一些图书情报部门研制了文献分类法数据库或在文献检索系统中输入了分类号码。例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科图法》数据库;北京图书馆建立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数据库,发行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机读版等。

再次,是山西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联合建设了《计算机文献标引对照系统》。这是一个集数据收集、处理、加工,数据检索服务,机读分类表编辑与管理,生产文献信息对应标引产品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分类主题兼容互换和标引的工具。它集中了《中图法》第3版、 《科图法》第3版、《人大法》第6版的全部分类号码、类目名称、类目注释和各种分类法的仿分表、专类细分表、各种复分表的标记符号等,并收集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全部内容。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 )可通过标引数据的对应和转换同时完成《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几种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降低标引难度,提高标引质量,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2)为使用不同分类法的单位, 提供各种分类法与主题词的标准化对照系统;(3 )便于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以及由分类号、主题词、类目名称组成混合检索,实现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的互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4 )为信息网络化打下检索语言互换的基础,为联机检索提供方便,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7 关于国外文献分类法的研究

为了研究国外文献分类法,我国文献分类学者50年来大量翻译了国外文献分类法和国外文献分类学著作[6]。 著名的分类法有:《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苏联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表》、《国际物理学分类表》、《概略分类体系》、《苏联大众图书馆十进分类法》等。著名的著作有前苏联安巴祖勉著的《图书分类目录编制法》(刘国钧译)、英国布坎南著的《图书馆分类理论》(于鸣镝、冯频译)、日本宫坂逸郎等著的《图书资料的分类》(宋益民译)、印度塞克德瓦著的《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吴人珊译)、前苏联沙穆林著的《图书分类法史略》(何善祥、郑盛畴译)等。

在国外文献分类法研究中,有系统、综合研究的,如刘国钧的《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关懿娴的《现代西洋分类法的回顾与展望》、皮高品的《图书分类法评论集》、王渝的《西方分类法的发展趋势》、宋明亮的《国外分类法引进的回顾与前瞻》、张宇宏等的《近五年国外主要分类法研究述评》等。也有专门研究某部文献分类法的,如研究《杜威十进分类法》的有:白国应的《历史的丰碑——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 《杜威十进分类法在我国的传播——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 《杜威十进分类法对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影响——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 曾锡年的《略论〈杜威十进分类法〉120年来的发展》、 《试论〈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编辑原则及其变革》,高再其的《DDC获得成功的因素论》、 《DDC十九版略谈》、《DDC19版的索引研究》等。研究《国际十进分类法》的有:皮高品的《国际十进分类法评介》,林德海的《UDC:历史、 现状及发展前景》、周慧的《试评〈国际十进分类法〉》,丁珂的《文献工作中的国际十进分类法〉、侯汉清、肖自力的《〈国际十进分类法〉新评》等。研究《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的有:皮高品的《评三十卷本苏联图书分类法》、李景正的《ББК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等。研究冒号分类法的有:蒋万民的《分面分类法简介》,张欣毅的《分面分析与分面分类法概说》,叶千军的《分面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阮冈纳赞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宋克强、许培基的《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等。

更有意义的是一些学者从事中外文献分类法的比较研究,如张燕飞的《中外现代主要图书分类法之比较》、刘延章的《中国当代分类法对外国分类法的借鉴和在借鉴中的得失》等。中国近代与当代文献分类法是在借鉴国外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例如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分面组配、半分面、自动化分类、分面叙词法等都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所以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分类法,是大有裨益的。

8 关于文献分类历史的研究

文献分类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在中国,或者在外国,文献分类的遗产都是丰富的。50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有全面系统研究世界文献分类历史的,如杜定友的《图书分类法史略》、白国应的《世界图书分类学大事记》,周亚男的《中外图书分类法演进简史》等。有专门研究中国文献分类历史的,如尹恺德、宋传山的《中国图书分类学史》,程磊的《中国图书分类历史的四个发展阶段》,傅荣贤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特征》,刘延章的《中国近现代文献分类学研究之轨迹》、《分类法运动在中国》,白国应的《论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中国图书分类学四十年》和《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等。有专门研究外国文献分类历史的,如戴维民的《国外图书分类法与分类理论述要》、李景正的《苏联图书分类历史概述》。在这些论著中,有一些共同特点:(1)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有批判有继承地加以总结研究;(2)注意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3)认真搜集资料,注重事实,去粗求精, 去伪存真;(4)观点明确,论理清楚,尽量提高到理性上去认识, 探究一些客观规律。因此总的说来,关于文献分类历史的研究是有成绩的。

9 关于文献分类学家的研究

古今中外,都有一批文献分类学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事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他们对发展文献分类学和对图书情报事业都作出一定的贡献。他们的思想、精神和学术都很值得后人继承和发展。50年来,我国学者对文献分类学家的生平活动和杰出贡献都进行了不少研究。据初步统计,被研究的中国文献分类学家有:孔子、刘向、刘歆、王俭、郑樵、祁承、康有为、梁启超、章学诚、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钱亚新等。被研究的外国文献分类学家有:盖士纳、杜威、克特、布朗、奥特勒、布利斯、阮冈纳赞、维克利、托罗帕夫斯基、沙穆林等。代表性论文有:李严的《图书分类理论家——郑樵》,钱亚新的《祁承——我国图书馆学先驱者》,李建中的《梁启超——近代图书分类法的开创者》,白国应的《刘国钧先生在图书分类学上的卓越贡献》、《杜定友的生平活动和杰出贡献》、《杜威的精神代代传——纪念杜威诞辰145年和逝世65年》, 叶千军的《图书馆的爱因斯坦——纪念阮冈纳赞(1892~1972)诞辰100周年》, 侯汉清等的《阮冈纳赞分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纪念阮冈纳赞诞生100 周年》。通过这些论文,既是为了纪念这些大师在文献分类学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同时也可追溯他们分类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0 关于文献分类发展趋向的研究

这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我国文献分类学者纷纷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代表性论文有:刘国钧《论西方图书分类法当前发展的趋势》,侯汉清《分类法的发展趋势简论》,关家麟《现代科学发展与文献分类展望》,白国应《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的方向、重点及热点》、《中国检索语言发展的方向》,张琪玉《世纪之交中国情报检索语言学发展之路》、《探索21世纪的情报检索语言》,戴维民《论我国情报检索语言研究道路》、《知识的结构与图书分类法的未来》,许培基《西方图书分类法近年来的发展及其趋势》,吴维民《面向未来世纪的图书分类法——论当代图书分类法的重大变革》,宋克强《分类法的变革》,胡承仁《体系分类法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白凌《试论传统分类法的现状及发展》,彭在曦《论我国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趋势》,卢维瑞《论我国分类检索语言现状与发展路向》,等等[7]。 经过不断地探讨,观点渐趋一致,大家认为文献分类的发展呈现了分面组配化、分类主题一体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趋向。所谓分面组配化,即表现在文献分类法由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向分面组配式发展,或者是等级列举式和分面组配式相结合;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即分类法向着和主题法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或者是分类法和主题法相结合。也就是说,分类语言和叙词语言在概念系统、参照系统、标识系统、索引系统等方面实现兼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表融合为一个统一体。所谓文献分类自动化,是指分类检索、分类标引、分类表编制及管理趋向于自动化或计算机化。所谓文献分类标准化,即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使用趋向于标准化、规范化,趋向于建立分类的国际交换语言[8]。

我国的文献分类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世界角度看,我国文献分类理论落后的面貌并未根本改变;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法还需要认真改造;从未来21世纪角度看,中国分类检索语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整体化的需求,还有待继续探索;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技术的自动化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我国文献分类学者还应继续努力,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开创中国文献分类学的新局面。

来稿时间:1999—03—18。

标签:;  ;  ;  ;  ;  

中国文献分类学50年(1949/1999)_分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