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诗歌:走出历史,为现代群众服务,面向未来--第十届中国诗歌学术研讨会简介_诗歌论文

如何创造诗歌:走出历史,为现代群众服务,面向未来--第十届中国诗歌学术研讨会简介_诗歌论文

诗词创作如何:走出历史 步入现代 服务大众 面向未来——第十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词论文,侧记论文,大众论文,中华论文,第十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创社会主义诗词的新纪元,让诗词走出历史,步入现代,服务大众,面向未来,是日前召开的诗词研讨会向全国诗词界发出的呼吁。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以来的诗词源远流长,令世人钦羡,让国人自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诗词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仅去年以来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的诗词大赛,就收到作品5万余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遍布全国城乡的诗词学会、 诗社有万余个,参加创作的人员达千万人之多,近几年正式出版和内部或自费印制的诗词集不下万种,其盛况是空前的。这些诗词作品对反映现实生活,沟通与海外华人的联络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主要是题材内容陈旧,形式泥古晦涩,队伍老化等,很难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面临绝宗断代的危机。于是,日前国内外诗词大家吟坛老将,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著名诗人霍松林,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孙轶青,云南老干部诗词学会理事长薛波,著名诗人梁东、周笃文、杨金亭、丁芒、林从龙、王澍,著名诗词鉴赏家贺新辉,台湾诗人陈子波,香港诗人叶玉超,日本诗友棚桥簠峰,马来西亚诗友黄玉奎等,近二百人云集昆明,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就诗词创作“如何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时代而歌 为人民而唱

文艺是有时代性的,言时代之志,抒人民之情,是中华诗词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80高龄的台湾诗人陈子波先生说,唐诗、宋词、元曲都被称之为“一代之文艺”就是这个道理。来自深圳特区的诗人陈图渊认为,近年的诗词作品,有些一味泥古人之语气,或故作姿态,或无病呻吟,或写景应酬,言之无情,与我们的时代形成了隔膜。大家认为诗词必须讴歌时代,为人民作代言人。那么什么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什么是主旋律呢?霍松林教授说:“党的十五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吹响了号角。全国5800万党员和12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要弘扬的主旋律。”大家一致表示,要投身时代,积极拥抱时代,深入生活,与人民共忧患,与时代同沉浮,做时代的代言人,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诗词。

以明白晓畅为荣 以雅俗共赏为荣

诗词,这里主要指格律诗和有格律句式的词,如何走出历史,步入现代,除了所写题材内容之外,主要是如何对待格律的问题,这也是诗词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所谓格律,主要是指定式(字、句)、对仗、平仄、押韵四个方面。固定的句字、工整的对仗、规律的平仄与和谐的音韵,构成了诗词的结构美、音乐美,加上优美的意境,使一些古典诗词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对待格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写诗填词必须严守格律,否则便不成其为诗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格律(主要是平仄与押韵)必须改革。理由是:其一,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包括创制格律诗的唐代,诗人作诗也不都是首首合律的。据西南林学院的施吉川教授(白族)统计,李白的999 首律绝诗中字字合律的仅占到23首;杜甫的1451首中字字合律的仅69首;白居易的2867首中字字合律的仅62首,可见唐人作诗也是首先注重内容的,后世由于科举的需要才将格律定死,后人因而习之;其二,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语言词汇也不断发展变化,汉语普通话已没有入声,如“社会主义好”,以平仄律论都是仄声,以普通话四声论则依次是“去、去、上、去、上”声,读起来抑扬高下轻重缓急有一种音乐美。诗词用韵传统遵循的《佩文诗韵》,是依据700年前的“平水韵”, 把韵字按五声分为五类106部,与普通话发音已大不一致, 所以不少人主张“革死韵用新声”,以全国人人都懂的普通话语音作为诗词创作审音用韵的标准。这样,写作与口语一致,可以吸收提炼现代语言入诗,使诗词打破历史的隔膜,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了求同存异,大家商定,提倡普通话韵、允许平水韵,双轨并存并行,逐渐水到渠成,归于统一。其三,向前人学习,从生活和群众语言中,提炼诗的意象和语言。大家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是屈原、杜甫之后的一大奇迹,是我们当代诗人学习的典范。例如,描写土地革命,他可以写许多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那样几万字的长篇论著,写诗却只用“红旗卷起农奴戟”一句,形象鲜明、蕴涵丰富地作了概括。老诗人孙轶青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作诗填词,要打破固步自封、自我欣赏的狭小天地,以明白晓畅为荣,以雅俗共赏为荣,以喜闻乐见为荣,以社会传颂为荣。”这是诗词革新,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 造就一代吟坛新秀

文艺是青年人的事业,开一代唐诗风气的是年仅19岁的陈子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是20岁左右步入诗坛的,而我们现在的诗词作家队伍,大多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平均年龄在60岁上下。因此,大家认为,培养与造就一代新人,是关系诗词存亡的大事。一是从娃娃抓起,呼吁在小学、中学适当增加一些诗词课程,文科大学开设诗词创作选修课;二是向社会普及诗词知识,像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包括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词、中华诗词等的诗词大系一类的读物,应当大力普及与推广,以提高全社会的诗词欣赏兴趣与水平;三是大力扶植青年诗词作者的创作,各级诗词组织对有希望的一些青年,应通过讲习班、笔会等形式,帮助加工作品直至在报刊上发表和出版,还可以组织一些青年诗词大奖赛等活动,促使青年诗人尽快地成长。会议最后,大家激动地说,我们的党、人民和时代都在呼唤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式的艺术大师,呼唤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一代之文艺”。“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团结奋进,就一定能开创社会主义诗词的新纪元!

标签:;  ;  ;  ;  ;  

如何创造诗歌:走出历史,为现代群众服务,面向未来--第十届中国诗歌学术研讨会简介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