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县中医院急诊科;6292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通过针对性有效的急救措施,患者临床控制35例,约占79.55%,显效7例,约占15.91%,好转2例,约占4.54%。结论: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急救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转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279-01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内科发病率较高的急症,为循环系统中最严重的病症之一[1]。心肌梗死发生于冠心病的基础上,其诱因主要是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感染、用力排便、饮食过饱等。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还会导致急性冠脉血液供给障碍、心肌缺血、心机坏死等情况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速度急、病情严重的特点,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此需实行院前急救处理。本次研究,撷取近年来我急救中心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实施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抽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急救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各种药物无过敏、禁忌症,积极配合治疗,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63.4±3.5)岁。
1.2方法
1.2.1 电话指导
一旦接到120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医务人员必须迅速出车,准备时间不得超过2min。同时,急救人员应及时采用车载电话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询问家属患者既往病史(发病时服用的药物、发病时间、患者症状及是否存在过敏史等)、病情症状、发病时间及意识情况等,并基于患者的病情对家属进行药物指导,并告知患者应将患者平卧,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对口咽部分分泌物予以有效清除,不得擅自搬运患者,并注意患者情绪的安抚。
1.2.2 现场抢救
医护人员赶到患者家里后,迅速准确评价患者的病情,分析病因。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迅速实施以下急救措施: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体位,不得随意搬动患者,并注重周围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对患者心脏造成较大的负荷。同时,对患者的意识、心跳、呼吸状况予以严密监测。同时,开放气道,确保呼吸保持顺畅,及时给氧,并实施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做好早期启动早期除颤、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及急救服务。另外,大部分患者恐慌、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比较严重,应注重对其的心理指导,促使其身心保持放松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调节补液速度,针对存在溶栓指征的患者,应迅速溶栓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心前区剧烈疼痛的患者,应迅速皮下注射10mg的吗啡,必要情况下可联合使用阿托品。针对胸闷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留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患者面色、意识、哮鸣音、呼吸音等相关体征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应控制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患者一旦出现异常体征,医护人员应及时予以处理。
1.2.3 转运注意事项
完成院前急救各项措施后,待到患者病情稳定,便应开展转运工作。但是,患者转运过程中应留意以下事项:(1)采用担架将患者平稳地转运到急救车上,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注意保暖,确保呼吸、静脉输液管道均保持通畅状态,氧气支持,按照患者病情对以上各项指标予以合理调整。(2)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测,如果出现室速、室颤等症状,应迅速实施电复律,严格按照说明书指导用药,对转运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药物名称、使用剂量、服用方法及时间予以详细记载。(3)急救医务人员应保持沉着冷静,借助自身专业技能平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
1.3疗效标准
基于我国医学会组织发布的《2002—2011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期与严重程度评价》[2]中提到的临床效果评价规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资料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以%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通过针对性有效的急救措施,患者临床控制35例,约占79.55%,显效7例,约占15.91%,好转2例,约占4.54%。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危急的疾病,往往造成患者心肌因缺血缺氧而之间出现功能性障碍,患者疼痛不已,情绪十分低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基于此,医务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迅速赶往急救现场,并注重急救各项准备工作,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取宝贵的时间。基于此,实行院前急救非常必要,对患者预后效果影响较大。院前急救,具体是指现场抢救,不得随意搬动患者,只有当患者大部分病情平稳(血压稳定、心肌梗塞症状有所缓解、并发症得以有效控制),才可使担架迅速、稳定地将患者运送到急诊科接收治疗。临床上,高血压、高脂血症、情绪激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是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因素,所以急救人员应仔细实施心脏听诊操作。基于初诊结论,采用不同的有效急救方法。针对猝死者,应迅速实施除颤处理,重点保护患者的脑神经、重要脏器,对患者脑水肿症状予以有效改善,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医务人员不得过早放弃治疗,只有当患者出现脑死亡症状后才可停止抢救。急性期原发性室颤发病率高,猝死现象较为频繁,因此尽可能避免在急性期搬运患者。转运时间应综合考虑医院距离、医疗水平与医疗设备等因素。搬运过程中,还应做好各项急救准备,避免出现颠簸情况。如果离医院的距离较远,应对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提升予以严密监测,避免出现意外。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针对性有效的急救措施,患者临床控制35例,约占79.55%,显效7例,约占15.91%,好转2例,约占4.54%,这充分证实了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提高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栋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4):278-279.
[2]卞丽.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s2):32-33.
论文作者:赵小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约占论文; 病情论文; 症状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措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