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 瑛 李 崧通讯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上海 200000【摘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结果 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0.63%,CT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且CT 检查及MRI 检查的漏诊及误诊例数均较少,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某些动脉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渐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MRI检查及CT 检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MRI检查的诊断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 颈动脉; 硬化斑块; 影像学; 诊断价值; 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44-02
动脉硬化是一种动脉非炎症性病变,属于动脉管壁变硬、增厚、失去弹性、管腔变小的退行性及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其中一种.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通常会引起机体脑部供血出现异常,引起缺血性脑病,粥样斑块一旦脱落,将引发脑梗死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1].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CT及MRI检查进行诊断,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1∶11,患者的年龄均介于52至82岁之间,患者年龄的均值为(67.23±2.58) 岁,32例患者经诊断后均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头晕、脉压增宽、血压异常等.本次观察进行前,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主要内容及观察意义进行了详细了解,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采用CT 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MRI扫描方法:采用GE 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仪,采用头部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将扫描范围覆盖在颈内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的起始段,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将30毫升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针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施进一步的扫描,首先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获取MRI图像,再垂直狭窄部位,进行横断位扫描.CT检查方式:CT扫描仪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 扫描仪,扫描仪参数设置为:电流为160MA,电压为120KV,将扫描仪层厚及层距均设置为3毫米,患者采用仰卧体位,将扫描范围固定为自患者第2胸椎椎体下缘到鞍底上方为止,从患者足部向头部进行螺旋扫描. 1.3 观察指标观察CT检查及MRI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诊断准确率属于计数资料,结果均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X2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表示两种诊断方式之间对比的诊断准确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值大于0.05时,表示两种诊断方式之间对比的诊断准确率不存在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诊断准确率CT检查及MRI检查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发现,颈动脉平扫时,出现钙化斑块较多,钙化面积大于斑块面积,且多为点状钙化,钙化组织紧密贴于血管壁上;MRI检查发现,检测出的硬化斑块在各个序列上均显示管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且伴有新月形异常的信号进入患者管腔内,信号高低不一致,斑块纤维帽信号特征大部分不完整, 斑块多分为不同形态,但采用MRI检查图像较难显示斑块表面的形态. 表1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n、%)__
3 讨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碳水化合物、血液成分及脂质的灶性发生沉积,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胶原纤维增多、钙化及坏死等不同组合的病理发展过程[2].颈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且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长[3].若因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中属于全身性慢性疾病范畴,发生病变后主要累及体循环中的大中动脉,动脉内膜在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属于最早累及的部位,而血管壁的增厚现象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4].CT 检查是现代医学上较为先进的扫描检查中的一种,CT 检查具有密度分辨率高、检查安全、方面,扫描图像较为清晰,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主要适用于检查各种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系统病变、胸部及腹部器官病变、盆腔脏器病变、骨及关节病变及肝脏病变等[5];MRI检查即磁共振检查,属于一种断层成像,其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取电磁信号,重建出人体图像[6].其具有无电离辐射损伤、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多种图像类型、多序列成像及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CT检查能较为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的狭窄程度、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等[7],且CT检查对于钙化斑块的敏感性较强;MRI 检查在检查斑块性质上具有一定优势,其分辨率高,能根据粥样斑块的MRI信号诊断出斑块的性质及成分,且对患者不会产生辐射及创伤.除此之外,MRI 检查能准确判断粥样斑块内的纤维帽、斑块内钙化发生情况及出血情况等[8].MRI能很好的将任意平面成像及良好的软组织进行对比,有效、清晰的显示出患者血管管腔及血管外币的病理变化情况.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征为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管腔发生狭窄等现象,其回声特点可以分为硬斑、软斑及平斑,疾病早期有少量脂质积聚现象,弥漫性增厚,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内膜不光滑呈现出较为均匀的低回声.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发展,软斑纤维组织出现增生,斑块内有血栓及出血现象发生,且斑块会突出管腔内,局部显示程度不一的混合性回声及均匀的弱回声;由于斑块内钙化及纤维化局部回声的增强,硬斑后方会出现回声衰减现象.从本次观察的结果中显示得出,采用CT 检查及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MRI检查及CT 检查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MRI检查对于斑块性质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血管腔及血管壁的结构,准确判断出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成分、性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国亮,赖党强,陈奕鹏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2010,16(7):87-88. [2] 张宗军,张龙江.CTA 和MRA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6):451-455. [3] 梁长在,刘宏斌,尹大一等.联合应用无创影像学技术预警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2):139-143. [4] 宋焱,陈敏,周诚等.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5):958-962.[5] 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等.影像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4):333-337. [6] 刘畅,荣阳,王茹等.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颈动脉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1):34-35. [7] 赵武华,黄丹江,樊琦玮等.应用多层螺旋CT 评价脑缺血症状与颈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699-702. [8] 刘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 (19):3008-3010.
论文作者:诸瑛 李崧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粥样论文; 颈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准确率论文; 两种论文; 价值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