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源性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周嫱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隐源性卒中(CS)和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此次相关性研究,其中分为对照组和CS组各40例,给予常规化验检查、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MRI检查及TCD发泡试验(c-TCD),比较两组生化检验、TCD发泡试验、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CS组PFO发生率(55%)显著高于非CS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是引发隐源性卒中的高危因素,临床可针对有FPO的CS患者进一步诊断会诊。

【关键词】隐源性卒中;卵圆孔未闭;病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193-01

隐源性卒中是指经过标准诊断程序仍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据30%。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在正常人中4人即有1人患有PFO[1]。多项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次研究分析PFO与CS的相关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两年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患者参与此次研究。其中4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CS组),40例患者为CS组。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9岁,平均(52.6±7.3)岁,排除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患者。CS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55.5±4.3)岁,其中脑梗死4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基础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或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签署自愿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通过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2)患者入院后根据国际TOAST分型暂定为CS患者。(3)结合既往病史或发病前后已经过TCD、心电图、心脏彩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排除标准:(1)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证实有明确的的心脏疾病(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大面积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房间隔动脉瘤等)。(2)经检查以明确病因。(3)合并肝肾等奇特脏器严重病变的内外科疾病。(4)不能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随访患者。

1.2 方法

1.2.1资料收集 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进行头颅MRI、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血脂血糖等相关检查。

1.2.2 TCD发泡试验 进行TCD发泡试验证明患者是否存在心脏PFO。两组患者呈仰卧体位,在手臂肘静脉处开放静脉通路,用三通管将一支生理盐水注射器和空气注射器连接,另一端接入患者肘前静脉留置针,注射前经过充分震荡后注入,职称生理盐水、空气、血混悬液的激活盐水。患者采用Valsalva动作,深吸气憋住3s后用力呼出,并坚持10秒,采用TCD栓子监测分析系统观察静脉深处微小气泡运行情况。按照1999年威尼斯会议推荐标准,10s内出现微栓子信号则TCD为阳性结果[3]。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烟酒史、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史;(2)比较2组PFO发生率;(3)比较2组血脂水平,具体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结果,(x-±s)表示PANSS,计量资料采用两组间均数t检验,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资料对比中,非CS组患者的烟酒史(15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8例)与CS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烟酒史(16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FO发生率(22例,55%)却显著高于对照组(10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血脂指标恢复情况对比[x-±s,mmol/L]

3.讨论

PFO是指胎儿出生后,左右心房之间应该渐渐闭合的卵圆孔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并没有自然闭合,一直留有间隙,导致右心房的静脉血和左心房的动脉血会有一部分双向泄漏,属于先天性心脏病。普通人群中PFO的发生率为27%。PFO的主要致病机制可能包括:(1)反常性栓塞: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使外周栓子通过未闭卵圆孔而引起CS发生;(2)血液流动时的停滞或流速缓慢现象引发血栓;(3)心律失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CS。本次研究中CS组PFO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他血脂指标和基本资料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PFO是CS的相关性密切,PFO是诱发C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可能不明原因的CS患者,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FPO的检查并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经皮FPO封堵术。

TEE、TCD等诊断是FPO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可以借助这些诊断方法加强对PFO的筛查。目前,PFO的临床治疗仍然有许多问题,在治疗方案、封堵术与药物治疗间的优劣等都需要大量研究对照,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进行大量合理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善资料,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M].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李安昕.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4):465-468.

[3]黄岳,马欣,郭鸣,等.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与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2):117-121.

论文作者:周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隐源性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周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