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梦的心理共性研究
——以西安某高校为例
孟晓蕾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该文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西安某高校在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典型梦进行了样本采集,探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梦的心理特点,并与国内一般大学生的典型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典型梦的主题发生比例有较大差异,其出现典型梦的比例更接近于国外的数据,这一差异可能存在宗教和地缘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典型梦;文化无意识;心理分析
1 研究背景
陕西省共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4 000 余名,分布在全省30 余所高校中。因为地理上的机缘,在陕学习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相较其他内地省份会多一些,如何把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陕西各个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国内针对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民族认同、思政教育等方面,极少有从其文化层面,尤其是对文化无意识的研究。该文以西安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期收集到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梦的主题,探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梦的特点,并参考文献,与国内一般大学生的典型梦进行比较与讨论: 因为汉族与新疆少数民族在文化层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通过无意识会从梦里反映出来;同时,通过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主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这些典型的梦背后蕴含的意义,从深度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在内地求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心理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参与,要达到比较好的推广效果,政府就需要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投入更大的资金,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稳定性。例如,政府要在资金、人员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只有资金到位,推广人员才能保持较高的推广热情。而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则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并严格执行监督机制,随时掌控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以及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保证这些重要资源都能真正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从而将农业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我国农业更加快速、稳定地发展。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选择西安某高校本科在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6 份,在读专业包括经管、人文、外语、机械、化工等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
2.2 研究工具
使用陈珅等在2010年根据Zadra 和Nielsen 编制的典型梦调查表 (Nielsen’s Typical Dream Questionnaire,55TDQ)翻译的修订中文版量表(Nielsen’s Typical Dream Questionnaire,55TDQ-C)。该量表最初英文版本的典型梦的调查量表由Nielsen 等在2003年发表,量表由55 道题组成,旨在了解被试的梦的主题及发生频率。计分方式如下:从未梦到记0 分,只梦到一两次记1 分,有时会梦到记2 分,经常梦到记3 分,非常频繁地梦到记4 分。
3 研究结果
3.1 典型梦的主题
早期及西方的研究发现,典型梦的主题具有跨文化和跨时间的一致性,这在该研究中也有所体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 西方被试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包括测试的时间都有较大差异,但他们呈现出的排名前十位典型梦的主题却有半数以上的一致性。且无论在典型梦的数量还是排名前十位的典型梦的主题,与西方被试比较,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比汉族大学生显示出更多的相似性,而从地缘上来看,新疆比内地更靠近欧洲大陆,因此,典型梦的主题与地缘也有一定的相关因素。
60年前的兰州市西固区,是一片荒凉之地,“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老一辈“两兰人”硬是依靠人拉肩扛在滩涂地上建起了炼化生产企业,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汽煤柴油和丁苯橡胶。新一代兰州石化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进,续写了新的辉煌,实现了炼油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
“享用美食”这一梦的主题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和频率都非常高,这一点也是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
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是,该研究发在“学校、老师、学生”这一主题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说明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中无论男生女生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发生比例,女生并未表现出明显地高于男生的对于环境的敏感性,这一研究结果与汉族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显示出了新疆维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3.2 典型梦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中梦到典型梦的比例略少于女生。不同性别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11 个典型梦的主题出现比例上有显著差异,不仅表现在发生比例排在前十位的主题中。
4 分析与讨论
4.1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典型梦的主题比较
传统的网页都是基于桌面端设计的,尺寸一般是固定的,不能根据设备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端显示的效果和可读性比较差,使用不方便,甚至可能影响正常使用(见图1)[1]。
研究结果发现,在测试的55 个典型梦的主题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平均每人可以回忆起约21 个,而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汉族大学生平均每人只能回忆起12 个左右的典型梦的主题(陈珅等,2010)。在典型梦的主题发生比例上,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先较多。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平均每个人可以回忆起17-18 个梦境(Micheal Schredl,2004),由此可见,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典型梦的比例更接近于国外的数据。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信奉伊斯兰教,而西方的历史文化中也融入了宗教因素,因此,典型梦的比例增加可能与信仰相关。
(2)地缘因素。
翻译修订后的中文版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α=0.947,所有被试得出的均值明显高于陈珅等在2010年对一般大学生测试的均值分数。
4.2 几个典型梦的心理分析
众所周知,新疆的美食非常多,特色食物是新疆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更是植根于新疆的历史土壤中。
因为过往经历、被试身份和施测时间,所以这次关于典型梦的主题的研究结果中,“学校、老师、学生”与“考试失败”排名特别靠前。“学校、老师、学生”这一典型梦的主题在汉族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和频率也非常高。两个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也进一步印证了被试的身份对其梦境的影响作用较大: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生,且“学校、 老师、 学习” 这些校园因素伴随着他们长大,同时当下他们仍然是学生身份,根据弗洛伊德梦的梦的解析理论,日常的生活是梦的主要构成材料,所以他们出现这一梦的主题比例和频率都很高。此外,因为施测时间为期末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考试作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外在压力,就转化为他们马上回家的喜悦和对考试结果担忧的心理内部冲突,从而在“考试失败”这一梦的主题中展现出来。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常梦到的前3 种典型梦的主题依次是:“31.学校、老师、学生”,“5.享用美食”和“38.考试失败”,频率百分比均达到了70%以上。该研究结果与陈珅等人(2010)得出的中国大学生典型梦的主题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4.2.2 “享用美食”
教师A在反思日志中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其经验性知识和接受性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而实现互相转化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在反思日志中也不断提到之前自己所学过的教学理论,若不进行及时的反思,这些理论无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无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性知识,更无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定时、有规律的反思,是教师从实践者向研究者转变的有效途径。
“吃”本身是具有接受和同化意义的动作,梦中的食物对应的就是精神的食粮。通常吃东西是在饥饿的状态下进行,但这里的梦的主题是“享用美食”,强调的是“享受”和“美食”,并未强调饥饿、渴望的心理状态。
(1)美食。
(1)宗教因素。
班级里随时可能出现很多小问题,很多时候班主任就像拿着一把“心理放大镜”,将它们无限放大,最后反而棘手难解了。对于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和眼光,问题往往就变得简单了。
4.2.1 “学校、老师、学生”与“考试失败”
以手抓饭为例,相传它最早就是以“药方”的形式出现的,食用后可以强身健体;在烹制的过程中,选取了多种食材进行融合、小火焖熟。这种食物在新疆文化中就已经具有了“疗愈”的意象,制作过程也有“转化”的意象。
(2)享受——“吃”。
服务设计具有创新与创意、活动质量提升、不断跟踪读者需求变化是保持独特的主要方法。这种独特性同样是品牌维护的重要环节。
替米沙坦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其中显效者18例,占有率(48.65%),有效者17例,占有率(45.94%),雷米普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其中显效者16例,占有率(43.24%),有效者18例,占有率(48.6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求学后面临的挑战很多,生活的差异、语言的变化、习俗的不同、远离亲人的孤独,以及学习上的重大压力等等。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他们梦中出现“吃”的动作,本身也象征着接受新文化新知识,“咀嚼、品味”也是理解、分析、剔除、接受的过程,食物“下咽”的过程也有转移焦虑的作用,可以安抚他们在新环境下产生的紧张、恐慌的情绪。
此外,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求学后,因为宗教及信仰等因素,其饮食结构也与之前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在感受外界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还是熟悉的,这种家乡的味道可以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慰,也可以缓解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适感。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食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梦的材料来源; 而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食物的依恋也是他们频繁出现这一典型梦的主题的内在原因。
5 结论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典型梦的主题发生比例有较大差异,这一差异可能存在宗教和地缘因素。此外,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尤其面对学习带来的压力,即便是与汉族大学生相同的梦的主题,其背后所产生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去探究他们的梦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陈珅, 游潇, 谢毅,等.中国大学生典型梦的调查报告[J]. 教育导刊,2010(9): 46-50.
[2]吕伟红.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J]. 学术交流,2010(10):18-21.
[3]马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0):954-956.
[4]尹芳.青少年重复梦主题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30(1):58-62.
[5]陈侃(译).探索梦的原野[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Bosnak, R., 1996)
[6]安献丽, 徐光兴. 当代师范大学生的梦内容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5-58.
[7]Nielsen, T. A. , Zadra, A. L. , Valérie Simard, et al.The typical dreams of canadian university students[J].Dreaming,2003,13(4):211-235.
[8]Schredl, M. , Ciric, P. , GöTz, S. ,et al.Typical dreams: stability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138(6):485-494.
[9]Yu, K. C. Typical dreams experienced by chinese people[J]. Dreaming, 2008,18(1):1-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7(b)-0028-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西安石油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从无意识层面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共性研究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FY201812)。
作者简介: 孟晓蕾(1984-),女,山东菏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