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标准_显著性论文

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标准_显著性论文

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调查研究报告——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教师论文,标准论文,研究报告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构成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教学的过程标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建立客观而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标准,我们根据教学工作的几个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测试与质量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中小学教师对这几方面的认识态度和意见,从中为我们确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的指标和权重提供实践依据。

课题组于1998年10月至12月,历时两个月,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上海、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的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96份, 有效问卷763份,占发放问卷的95.6%。其中小学教师269名, 占总体抽样对象的34%;初中教师265名,占总体抽样对象的33%;高中教师224名,占总体抽样对象的28%,大中专教师38名,占总体抽样对象的5%。 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教师占62.2%,中年教师占18.1%,老年教师占19.5%。

调查内容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五个等级进行选择;调查统计是通过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来计算每一样本的平均秩次,并进行差异性检验,从中检测每两个样本的差异性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工作各环节与教学质量关系

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测试与质量分析。这几个环节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到底如何,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统计结果,见表1 所示。

表1 教学工作各环节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得分率 权重排序

备课 0.9883 0.2981

1

上课 0.9845 0.2969

2

作业布置与批改0.8631 0.1320

4

课外辅导 0.8310 0.1085

5

测试与质量分析0.8870 0.1644

3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工作的几个环节与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关系,其得分率都达到了0.8以上。 而其中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显得更为重要。由于这个因素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其评估的权重也相对比较高,分别达到0.2981和0.2969。而测试与质量分析相对也比较重要,它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一环。

不同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几个环节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作业的布置与批发来看,首先,不同年段的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小学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他们各自选择秩次得分情况是:小学教师(384.56)高于高中教师(335.43)、高于初中教师(332.55),三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24。其次,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职称高低与认识水平之间呈正比。从高级教师与二级教师比较来看,高级教师认识高于二级教师,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高级教师(168.49)高于二级教师(143.32),二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88。从高级教师与一级教师来看,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高级教师(188.78)高于一级(166.46),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05。可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对于作业这一环节的认识还是比较高的。而对于不同职称的教师来讲,职称越高的教师对于作业这一环节的认识越高,说明作业与教学质量是有着较大的关系的。

2.从课外辅导来看,首先,校长与教师对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的选择秩次分别是:校长(441.17)高于教师(387.35),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371。其次, 文理科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理科教师的认识高于文科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理科(310.38)高于文科(281.92),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321。 这说明课外辅导与理科教学质量有着更大的相关性。再次,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龄高低与认识水平之间呈正比。老年教师(244.90)高于青年教师(200.49),二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20 。 老年教师(106.91)高于中年教师(90.70),二者在0.05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83。 这说明老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课外辅导有着正相关。而中青年教师认识教学质量与课外辅导的关系相关性不是很大。

(二)备课中的各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们认为备课中的如下因素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它们依次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好教学计划、按质量写出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它们的得分率都在0.87以上,其具体的得分率和权重情况见表2。

表2 备课各因素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得分率权重排序

按质量写出教案0.8899 0.1914 4

确定数学重点难点 0.9636 0.2156 1

准备好教学用具0.8717 0.1863 5

制定科学教学计划 0.9165 0.1993 3

确定教学目标 0.9435 0.2074 2

其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是备课中的重要因素,它们的权重相对比较高。

不同教师对于备课中的各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按质量写出教案来看,首先,不同职级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一般教师认识高于优秀教师,他们的选择秩次分别是:一般教师(404.38)高于优秀教师(370.71),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224。 这说明教学质量与教案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大, 优秀教师教学质量高是与其教学艺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职称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二级教师(265.87)认识高于一级教师(242.95),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472。这说明职称低的教师对于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等的把握程度不如职称高的教师,需要按照规范去要求自己。而职称高的教师教龄越长,对教学目标和教材的掌握越娴熟,已经能够摆脱教案束缚,进行创造性地、独立地进行教学,因而对教案的依赖性不是很强。

2.从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来看,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小学教师的认识程度高于中学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9.06)高于高中教师(348.86), 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329.72),三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值是0.0000。 这反映了小学生还不会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而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其依赖性不如小学生那样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那么强烈。

3.从准备好教学用具来看,首先,文理科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理科教师的认识程度高于文科教师,他们各自选择的秩次分别是:理科教师(308.96)高于文科教师(281.84),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36。这反映了学科的不同特点, 理科教学用具较之文科更为重要。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他们的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87.72)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350.22)高于高中教师(320.22),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01。这说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要求教学要体现直观性原则,而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抽象性,教学用具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莫如小学阶段。

4.从确定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一般学校教师认识高于重点学校教师,它们选择秩次分别是:一般学校教师(350.68)高于重点学校教师(329.18),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481。这反映了重点学校为了升学的需要, 经常超纲、超本,不局限于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而一般学校因生源的差异,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就算不错了。

上述的差异情况,使人们在确立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学质量标准上要有所侧重。

(三)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关系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哪些因素与教学质量关系有着较大的关系,其关系程度如何?我们通过调查得到如下的统计结果。教师们认为下列各因素与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关系,它们依次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目标具体全面、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教学状态自然规范、注重德育与智育教学。它们各自的得分率都在0.87以上,其具体得分率和权重见表3。

表3 课堂教学各因素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结果 得分率 权重排序

教学目标具体全面 0.9536 0.14504

教学结构安排合理 0.9538 0.14693

博学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 0.9766 0.15171

教学方法灵活 0.9557 0.14722

教学状态自然规范 0.9119 0.13826

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0.9189 0.14085

寓德育和美育干学科教学中 0.8739 0.13037

不同教师对课堂教学各因素与教学质量关系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教学目标具体恰切全面的因素来看,首先,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龄高低与认识程度呈正比。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老年教师(327.94)高于青年教师(297.15),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值是0.0169。其次, 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职称高低与认识程度之间呈正比。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高级教师(271.97)高于一级教师(251.55),二者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P值是0.0354。这反映了教龄越长、 职称越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反之亦然。再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之间呈反比。他们各自的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6.09)高于初中教师(351.19),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33.04),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值是0.0029。这说明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和教师能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中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不能按照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2.从教学结构的安排上来看,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各自的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68.78)高于初中教师(350.47),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36.01),三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30。

3.从教学方法灵活适宜富有启发性来看,首先,不同年龄阶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青年教师的认识高于中年教师。他们选择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24.83)高于中年教师(286.64 ),二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16。 这说明青年教师更富于竞争性和挑战性,不拘于某一方式和方法。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69.79)高于初中教师(353.51),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32.20),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065。这反映了中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小学更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它对于激发学生学生兴趣有较大的作用。

4.从教学状态自然规范气氛融洽来看,首先,不同年龄阶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其中,青年教师认识程度高于中年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27.26)高于中年教师(282.80),二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值是0.0021。青年教师高于老年教师,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09.53)高于老年教师(275.56),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P值是0.0220。 这说明老年教师因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掌握和形成了教学风格,自然淡化了这方面的认识,而这一方面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把握,因此,青年教师对这一指标看得比较重要。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0.00)高于初中教师(349.37),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32.14),三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431。 这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学生越小对教师的教态要求越高,反之,学生越大,对教师教态的要求越低。

5.从教学手段运用恰当自如来看,首先,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龄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其中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它们的选择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25.39)高于中年教师(288.95),二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91。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它们的选择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13.21)高于老年教师(269.52),二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24。这说明青年教师更富于标新立异。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的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88.56)高于初中教师(345.32),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22.32),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00。这也反映了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差异性特点。

6.从寓德育和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来看,首先,文理学科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语文学科教师的认识高于数学学科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语文学科教师(143.95)高于数学学科教师(125.69),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52。 这反映了学科之间差异性特点。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之间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和高中教师的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3.77)高于初中教师(353.91),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23.90),三者之间在0.001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69。 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小学渗透德育和美育的可接受性、内容多少和难度的差异,小学较之中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与教学质量关系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它对教学质量起到保证和促进作用。调查中了解到教师们认为如下因素与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关系,它们依次是:作业的编制、根据作业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作业批改及时规范、作业质量适中,它们的得分率都达到了0.9以上, 其具体得分率和权重情况见表4。

表4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结果 得分率 权重 排序

作业编制是符合教学目的0.9541 0.2623 1

作业质量难度适中 0.9013 0.2407 4

作业批改及时规范 0.9027 0.2422 3

根据作业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0.9337 0.2548 2

不同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与教学质量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作业编制符合教学目的来看,首先,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龄高低与认识程度呈正比。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选择秩次分别是:老年教师(326.47)高于青年教师(298.64),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192。其次, 不同年龄阶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69.11)高于初中教师(359.61),高于高中教师(327.21),三者之间在0.001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16。 这反映了小学教学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能够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中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难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

2.从作业批改及时规范来看,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92.91)高于高中教师(327.21),高中教师的认识高于初中教师(325.64),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00。

3.从根据作业反馈调整计划来看,首先,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之间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3.70)高于初中教师(353.77),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28.55), 三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40。其次, 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龄高低与认识程度之间呈反比。青年教师认识高于中年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27.36 )高于中年教师(286.77),二者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17。青年教师(310.13)高于老年教师(278.24),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155。 这一方面说明老的教师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不经过教学反馈也能大致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而青年教师因教龄短,需要作业反馈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青年教师对作业看得相对比较重要。

(五)课外辅导与教学质量关系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环节。它对于贯彻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课外辅导中,下列各因素与教学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次是:会指导学生学习、有科学的辅导计划、能有成效地指导困难学生、会指导课外活动。 它们的得分率都达到了0.8以上, 其中前三项达到0.9以上。其具体情况见表5所示。

表5 课外辅导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因素结果得分率 权重 排序

会指导学生学习 0.92070.2536

2

有科学的辅导计划0.96770.2759

1

能有成效地指导困难学生 0.91080.2501

3

会指导课外活动 0.83620.2205

4

不同教师对课外辅导与教学质量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有科学的辅导计划来看,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7.80)高于初中教师(359.80),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21.41),三者之间在0.001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04。 这说明小学教师更重视课外辅导这一教学环节。

2.从会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不同级别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优秀教师的认识高于一般教师, 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优秀教师(408.04),一般教师(384.80),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206。 这说明教学质量与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着较大的相关性。优秀教师教学质量高与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3.从能有成效地指导困难学生学习来看,首先,不同职别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校长的认识高于一般教师,他们选择秩次分别是:校长(442.94),教师(386.04),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137。 这说明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认识着眼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长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比较重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一般教师较注重优秀学生的比例和合格率问题,对于指导困难学生不是十分重视。其次,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87.96)高于初中教师(331.64),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27.52),三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001。这反映了年龄阶段之间教育的难度和基本要求的差异。小学因差生比例少,转变差生的难度相对不高,因此教师们普遍能够认同,并且没有升学的压力。而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只能照顾升学有望的学生,无暇顾及差生,而且以往的评估标准也不注重这一指标,因此导致中学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是不足为怪的。

4.从会指导课外活动来看,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67.08)高于初中教师(359.66),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16.31),三者之间在0.001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34。 这反映了不同年段教育教学的要求的差异特点,小学比较注重学生的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而中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比较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因而教师们的对指导课外活动的认识也比较淡薄。

(六)测试与质量分析与教学质量关系

测试与质量分析是检查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认为在测试与质量分析中如下几个因素与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关系,其具体得分率和权重情况见表6。

表6 测试和质量分析与教学质量关系统计结果

结果 得分率 权重 排序

会用科学方法评价学业成就 0.9347 0.2507 2

会编制科学的测试题0.9267 0.2484 3

会对教学效果作判断0.9265 0.2464 4

会根据教学反馈改进教学0.9387 0.2544 1

不同教师对测试和质量分析与教学质量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从会运用科学方法评价学生学业成就来看,首先,不同级别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优秀教师的认识高于一般教师,他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优秀教师(409.90),一般教师(382.26),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350。 这说明教学质量与评价有较大的相关性,优秀教师教学质量高与其注重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分不开的。其次,校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校长(446.89)高于教师(385.71),二者在0.001 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042。说明校长的整体性、 全面性的教育观念比较强。再次,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重点学校教师的认识高于一般学校教师,他们选择秩次分别是:重点学校教师(347.22)高于一般学校(318.84),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166。这反映了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差异性。 重点学校升学的目标比较强烈,学校经常以考试和评价作为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而且,这一手段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因此,重点学校的教师比较重视这一指标。而一般学校升学压力相对比较小,对于考试和评价的认识不如重点学校的教师。第四,不同年段教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年段高低与认识程度呈反比。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选择的秩次分别是:小学教师(372.66)高于初中教师(341.69),初中教师认识高于高中教师(334.55),三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149。这反映了年龄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对教师的评估也基本上能持客观的态度,因此,中小学对于这一指标的要求和认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从会编制科学的测试题来看,首先,重点学校教师与一般学校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重点学校教师(353.93)高于一般学校教师(312.30),二者之间在0.001水平上存在差异,P值是0.0007。这反映了不同学校教育任务的差异, 重点学校从升学的角度出发,教师要会编制各种试题才能满足升学的需要,而一般学校以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为基本任务,由于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导致产生不同的认识。其次,高级教师与一级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选择秩次分别是:高级教师(275.62)高于一级教师(250.46),二者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是0.0211。 这反映了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职称高低与编制测试题的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职称高的教师编制的测试题的质量相对比较高,反之亦然。

3.从会根据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措施来看,中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选择的秩次分别是:青年教师(324.05)高于中年教师(296.90),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青年教师(308.62)高于老年教师(283.61),二者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值是0.0459。 这反映了年龄大小和教龄长短与教学经验的差异情况,年龄小、教龄短的青年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相对较差,需要教学反馈这一环节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对于这一指标认识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的认识相对不如青年教师高,这也是正常的。

三、问题和建议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小学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各环节与教学质量关系的认识在总体上是比较趋于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教师之间的认识水平,又反映了不同学科、不同年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这就为我们建立科学而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提供了实践依据。因此,我们在建立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考虑继承性的基础上,要突出时代性。我们说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但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从长远来看,任何标准都是人类一定阶段认识的产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评估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反映现代教师本质属性和结构的基础上,更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如教学目标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体现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突出启发性、探究性、研究性;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突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突出活化教材等。按照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去建构评估标准,才能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在考虑共同性的基础上,要突出差异性。由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段、不同水平的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于处在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水平学校的教师体现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建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上在考虑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标签:;  ;  ;  ;  ;  ;  ;  

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标准_显著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