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道德观的比较分析--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道德的走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中西道德观的比较分析--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道德的走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中西道德观念的比较分析——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道德观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观论文,条件下论文,中西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今中外,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基本共同的观念和准则,但由于道德是一定社会、 一定时代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观又有一定的 区别。西方的道德核心是个体(人)主义,中国的道德核心是群体主义。

个人本位或个体(人)主义(individualism)最早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亚历克西·德· 托克维尔(1805—1859)创造的术语,原指竭力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的一种政治和社 会哲学。随着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体主义已演化为一种系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哲 学。尽管它包含着利己主义成分,但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总体上是被当作一种美德,一 种积极的处事哲学。个体主义或个体本位与群体主义或群体本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1、强调个人价值与强调群体价值。个体本位奉行个人至上哲学,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实现 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通过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来形成整体的价值。群体本位奉行人伦至上 哲学,以集群为中心,由整体来决定个体,通过追求整体的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几千年 来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个 人价值的展现。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把崇尚集群、压抑个性的思想 推向高峰。奉行个人价值至上与奉行群体(整体)价值至上,是西方道德个体本位和中国道德 群体本位的根本区别,是贯穿中西方整个道德价值观的主线。这种根本区别派生出以下各方 面的差别。

2、追求自由平等与承认等级次序。在西方,随着中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确立,自由民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封建等级制度在大多数国家遭 到废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人伦思想体现了严格的等级次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五常”,就是在承认社会等级制度、承认人的地位差别的基础上来谋 求人与人的和谐。虽然近、现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中国的 建立,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自由平等思想有了很大的增强,但社会生活中的 等级层次体系(如城乡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不同职业之间)依然根深蒂固。

3、注重个人权利与注重社会义务。由于强调个人本位,追求自由平等,西方人时刻不忘捍 卫个人权利,一旦个人权利受到侵害,就会据法力争,若双方无法达成谅解,就会上法庭打 官司,弄个水落实出。中国人由于重人伦本位,说话办事往往以不破坏群体关系为前提,害 怕得罪别人。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讲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轻易上法庭。在义利关系上,西方人重利轻义与中国人重义轻利 的倾向是相当明显的。在西方,人与人之间利益边界清晰,尤其是在经济利益上更是你我界 线分明。中国人习惯于讲求义务,讲求义气,宁愿舍弃自己的“利”也要保全“义”。

4、信奉法制力量与信奉榜样力量。西方道德价值观以人性恶为出发点,认为哪怕是神与神 之间都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尔虞我诈,更何况芸芸众生的人类。而在信奉个人主义的道德 价值观下,人人都想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都想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要防止 个人走歪路、干坏事,保护正当权利,维持社会秩序,就必须制定出严密周全的法律来保障 。这种道德价值观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以法治国,以法制人。我国的道德价值观则以人性善为 出发点,几千年来主要是通过伦理制度、忠恕之道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人伦观体现在政治 上就是以德治国,以情感人。以仁德为治国的最高原则,以德为立国之本。孔子从不鼓励为 政者颁布律令,但提倡他们以身作则,给人民树立道德的榜样。相信通过学习好榜样能扬善 抑 恶,使人自律。

西方的个体本位与我国的群体本位除了在上述方面的区别外,还表现为重开拓竞争与重中 庸调和,重变革创新与重稳妥安定,重个人实力与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别。

造成中西方道德本位的显著区别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这是因为中西方的道德价值观植根于 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环境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历史唯物 主义的角度看,影响中西方道德价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着各自的道德本位。根据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其中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直接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道德。无 论中西方国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个人主义思想已有萌芽,但由于“物质生产的 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页。),因此, 这两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公开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 。只是后来西方较早进入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而中国仍然在封建农耕社会的轨道上前进 ,从而使中西方道德本位有了显著差别。在商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迁徙移居比较频繁, 很难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家庭组织往往不可能像农业社会那样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代之以 更多的“核心家庭”,并且在生存竞争激烈甚至朝不保夕的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很难容得 了温情。另一方面,商业社会,自主经营,平等交换,自由竞争,日久天长也就形成了人们 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崇尚个人奋斗等个体主义道德品质。相比之下,在农业社会 ,人们依赖土地生存,家庭邻里定居于一个地方后,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很少高迁远徙 ,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以致于“荣辱相关”、“休戚与共”。另一方面,在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下,人们靠天谋生,靠地吃饭,也就极其重视天、地、人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伦次 序的和谐,重视维护整体的价值。

其次,社会上层建筑对道德本位的形成具有强力影响。在经济关系从根本上决定道德取 向的同时,社会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道德取向 。 从西方来看,天赋人权的思想对于以个体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功不可没。虽然天 赋人权的思想远在古希腊斯多噶学派就开始萌芽,罗马帝国的西塞罗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但在封建时代,西方的等级次序也很突出,百姓个人权利少得可怜。随着商品经济、市场交 换的兴起,17世纪英国的弥尔顿、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美国的杰弗逊等思想家 的大力倡导使天赋人权的思想成为社会思潮。后来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则 进一步从法制上予以确立。1688年英国人权宣言、1775年美国独立宣立、1789年法国人权宣 言,皆声称人人生而权利平等,政府应当加以保护。于是,在西方人的道德价值观中,“所 谓道德,是以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作为准则。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纵管肆无忌惮,任 性胡为,也没有什么不道德可言了。”(注:吴森《中西道德的不同》,见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

1—192页。)同样,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们一直把儒 家人伦本位思想作为主导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甚至动用专制暴力 扼杀不同思想观点者,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三纲五常”、“礼教”等集群思想,维护统 治秩序的稳定,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统治者除了不遗余力地在思想上确立有利于维 护专制统治的道德体系外,还竭力利用政权力量维护这种思想道德赖以依存的经济关系,其 中最关键的政策是在经济上扼制工商业的萌芽发展,阻止市场的发育壮大,从而为集群道德 本位和专制特权统治提供坚实的社会物质条件。中国商品经济的萌芽早在唐代就已开始,但 历代封建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们认识到, 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的兴起将削弱传统的封建道德本位,危及专制统治的稳定。清朝雍正年 间(1722—1734),有些官吏向雍正建议在广东招商开矿,雍正坚决反对,他列举的首条理由 就是:“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查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 《东华录》雍正朝,卷二六,十三年四月)。而当时西方已走上了大兴工商业的市场经济中 。

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植根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的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可 谓各有利弊。

推崇个人本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 于优胜劣汰,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它又很容易导致个人贪欲的膨胀和社会道德的堕 落,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状况,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害社会整体乃至人类整 体的利益。

推崇群体本位,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至上利益,形成扶弱济贫、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 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群体本位又往往禁锢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 以 牺牲个人权益、压抑个性为代价,因此,个人的积极性容易受到伤害,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 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集群至上的道德观束缚使不少人形成言行不一、假公济私的虚伪品 德,借“为国家”、“为大家”之名,行“为自家”、“为小家”之实。

尽管中西方道德本位差别明显,各有长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自 古 以来倡导这两种对立的道德价值观的思想家都大有人在,只是由于社会土壤的不同,造 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西方人如古雅典的苏格拉底,英国的邓约翰,美国的 爱默生、福克纳、海明威等人也都认为人类本一体,自爱也须博爱,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 而中国人中也有不少个人主义者,如老子和庄子,一方面是主张与自然一体的万物论者,一 方面又是主张“老死不相往来”或宁愿“与无情者游”而不愿与人相处的个人主义者。到了 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人更是把个体本位作为新文化基位来倡导。陈独秀 说:“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自由权利与 幸福而已……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注: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由于中西方近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这些思想 道德观并没有成为各自的道德本位。

尽管道德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关系的 变化,它将迟早发生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长期的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从单一的公有制走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种经济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 社会生产力,也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20多年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大 变动已引起了中国人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与 此相伴随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大大增强,使人们逐步树立起自立自 强、开拓创新、讲求效益、平等民主等新观念,逐步代替传统的依赖盲从、封闭保守、忽视 效益、等级特权等旧观念,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社会道德水平普 遍滑坡、许多人贪欲膨胀等道德失范现象也相当严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将全面扩大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全面接轨,中外的人员、资本、商品等市场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 目前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将加速向商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一元化方 向转轨。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加速变革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加剧传统 道德群体本位的嬗变,人们的个体本位意识将越来越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近现代学者黄建中在对比了中西方社会发展历程后得出结论:“工商事业 以是益盛,个人主义亦以是弥昌。”(注:黄建中《中西道德之异同》,见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4

)吴森在对比了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对道德的影响后, 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商业文化的道德,是非以‘个人本位’不可的”。 (注:吴森《中西道德的不同》,见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

1—192页。)

面对当前人们个体本位意识越来越强的趋势,任何妄图压制、阻止这种趋势的想法都是愚 蠢的,逆历史潮流的,正确的应对办法应是趋利避害、扶正引导,将个体本位的优势和我国 群体本位的优势相结合。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要发挥个体主义的长处, 避免其危害,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健全完善法制力量,依法治国,依法治人。同时,应重视 利用我国传统道德群体本位的优势,决不放松思想道德教育,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 合。

标签:;  ;  ;  ;  ;  ;  ;  ;  ;  ;  ;  ;  

中西道德观的比较分析--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道德的走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