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洪灾害防御论文_杨伟国

浅谈山洪灾害防御论文_杨伟国

丽江市永胜县水务局 云南丽江 674200

摘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有效提升基层防汛指挥决策能力,在近年来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能发挥显著成效,初步实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的山洪灾害防治目标。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防御系统;应用

前言:山洪过程历时短,发生的流域面积一般较小,对此欧美学界总结的时空上限为6h和400km2,我国学界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相关界定,但防汛部门一般将山洪沟限定在流域面积200km2的范围内。由于山洪往往是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的集中释放,洪峰流量很大,流域面积在数十平方千米的山洪沟,瞬时洪量可以达到500~2000m3/s,甚至更高,这也是山洪破坏力强,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仅致死率方面,山洪在美国是仅次于酷热(extremeheat)的第二大气象类灾害,在欧洲也是仅次于风暴潮(storm-surgeflood)的第二大洪水类灾害。

1山洪灾害防治理念

山洪灾害防治理念是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导思想,与防治目标及措施选择紧密联系。由于山洪灾害的高致死率,绝大多数国家将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山洪防治的第一要务,然而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各国在施用措施的侧重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山洪防治措施可粗分为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保险措施和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四类。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在国内强调较多,本意包括监测预警、基层自组织防御(如群测群防、韧性社区等)、搬迁避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内容,在我国当前实践中主要指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侧重于“防”;工程措施包括堤防、水库塘坝、水土保持和相关拦排工程的修建/修缮以及河道疏浚等,侧重于“治”;保险措施即通过灾害保险产品的价格机制实现对潜在承灾体质与量的市场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则主要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对沿河/沟滩涂地及冲洪积扇地区的开发和保护活动进行必要的优化、约束和规范。多数国家将非工程措施,特别是其中的预报预警作为预防山洪的首要手段,在监测通讯、过程预报、预警指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我国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美国的FFG项目、欧洲的HYDRATE项目,等;此外,灾害保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山洪防御也发挥了较大影响;而工程措施则因为投资较高,很难将广泛发育的山洪沟/河完全覆盖,多针对特定时期或涉及较大规模人口聚落时施用,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2014年世界杯前夕,为提高马拉卡纳球场及下游防御山洪的能力,在涉及的3条河流沿线修建了5座滞洪水库及引渠;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因涉及城镇化、法律法规制定、多级行政管理协调及土地补偿金支付等内容,目前各国均在摸索阶段。从各类措施的应用效果来看,工程措施虽然能够提高洪水防御标准,但一方面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当水库、堤防等防护工程投入使用以后,人们往往认为相关地区的防洪安全得到了足够保证,反而可能激发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经济扩张;保险措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且即便承保灾种符合大数法则和引入了再保险制度以解决可能的资金缺口,当面临巨额损失时仍有难以为继的风险;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可在较低的投资背景下实现较高的山洪预防效益,但其本质上只是临时性的规避措施,并未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且山洪预报预警难度远高于一般洪水,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因此仍有局限;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的核心理念是“不与水争地,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与单纯被动避灾的“搬迁避让”相比,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在被动防御工作中更强调提前规划,且当相关地区可以通过适当措施控制险情时,亦可允许区内一定类型和强度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控制承灾体暴露量或减少自然威胁,甚至消除风险点,是未来山洪防治理念革新的一个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山洪灾害防御建议

2.1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对重点区域以及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自动监测站点逐步进行更新升级,对超过设计服务年限或损毁的预警设施设备,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升级,增强可靠性和保障能力,确保预警信息入户到人。加强受山洪灾害直接威胁的中小学校、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和高风险区城镇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消除预警盲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研究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动态预警指标,提高预警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增强预警时效。按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确定预警范围和预警对象。

2.2加强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

落实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运行维护和监测预警员补助政策。建立健全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管理模式,可持续性地统筹解决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系统更新等问题,提升监测预警系统运行保障能力。

2.3持续、规范、长效组织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体系,并与已有的社区管理、基层治理体系相结合,实现网格化管理。加强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开展宣传、培训、演练,不断增强山丘区群众的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4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县级和重点乡(镇)、重点村配置以保障转移群众生命安全、提高避险救援能力为主的简易、常用应急救援、转移避险工具设备,强化基层救灾手段,提高基层防汛紧急应对和应急救援能力。

2.5促进先进技术应用

加强移动通信、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拓展移动端应用,研发动态预报预警模型,进行面向社会公众的山洪灾害风险和监测预警信息推送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升级完善省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数据的同步共享;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监测预警系统集约集中管理。

2.6信息化平台多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管理上的支撑作用,运用地理信息整合调度救灾人力及资源灾害管理,信息化平台多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多层业务数据叠加,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危险源与危险地带分布、突发事件地理定位、关键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情况、应急救援队伍与应急资源分布等,在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开发各类灾害管理工具软件。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具软件可为灾害管理者对灾害进行全方位风险研判、开展有效的资源调度提供强有力支撑。

2.7构建开放性网络协作平台,利用互联网推动灾害信息众包

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超强台风“海燕”、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等灾害救援行动过程中,“危机制图者”(CrisisMappers)大量涌现,如“人道救援开放街图小组”(HumanitarianOpen?StreetMapTeam)的志愿者,通过使用众包工具将网络上的公开卫星图片转变成为数字地图,为灾区前线开展救援行动提供详细准确的当地地图数据,包括道路、村庄、建筑物等。

结语:随着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广大山丘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体系将更趋完善,将产生显著的减灾效益,对于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瑞田,黄先龙,褚明华,等.2015年全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16,26(1):41-44.

[2]蔡维英,刘兴朋,张继权.基于分布式SCS模型的山地景区山洪灾害模拟研究[J].灾害学,2016,31(2):15-18.

论文作者:杨伟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浅谈山洪灾害防御论文_杨伟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