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对邓小平“发展高技术、实现工业化”思想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对邓小平“发展高技术、实现工业化”思想的思考_科技论文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关于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思想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一个重要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技术革命的新历史时期

(一)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基础上,5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它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技术革命的新历史时期。短短30年,三项举世瞩目的、空前的技术成就,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第一项是航天技术的新成就: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它标志着人类认识的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广阔无边的太空;1961年前苏联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成功。它标志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从地球进入宇宙空间;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上月球。它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到来。从此以后,人类开始可以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的天体。如果说15世纪由航海技术带来的地理大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扩大了它的殖民统治,那么现在由航天技术带来的宇宙空间的开发,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为推行霸权主义的大国提供了洲际导弹、无人驾驶飞机等新的侵略手段。

第二项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是智力劳动工具,它的诞生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如果说机器在200多年的工业经济中, 减轻了人类的体力劳动,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则减轻了人类的脑力劳动,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

第三项是信息技术新进展:(1)1969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了国防研究试验,开发了ARPA网络。它是因特网的前身,从此开始了网络革命时代。号称蓝色巨人的IBM, 抓住这个机遇迅速壮大起来。(2)1971年微型计算机的开发。 英特尔公司,研制出“INTEL4004”和“INTEL8008”两种型号的世界上最早的微型处理机,从此计算机成为个人的工具,开始了微机革命时代。芯片大王安迪·格罗夫也是抓住这个机遇而成为芯片产业领袖的。(3)1975 年软件产业的创立。19岁的比尔·盖茨敏锐地觉察到,微机的出现必将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软件市场。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于是,一门新兴的产业——软件产业蓬勃地发展起来。盖茨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软件产业的领袖。

在工业时代,以钢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为核心的制造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进入知识时代,以网络、微机、软件三大产业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业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与持续增长。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1956年,在周恩来主持下,国务院组织了以陈毅、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等为领导的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2年(1956~1967年)发展远景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技术与迅速发展新兴技术,拟定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及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各门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项目。

50年代帝国主义的封锁,卫星技术与原子弹技术在国际政治谈判中具有实力地位。我国针对这种情况,把国防现代化放在突出地位,组建了一支航空工业队伍,作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并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1961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根据“双百”方针制订了发展科技工作的“十四条”:(1 )明确规定了科技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2 )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坚决保证科学研究的工作时间;建立系统的干部培养制度;加强协作,发展交流;健全领导制度,等等;(3 )明确规定了科技工作的政策界限,如在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上,必须鼓励各种不同学术见解,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竞赛;正确地划清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之间的界限,区别对待;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设计指标、研究方法以及鉴定和评价研究成果等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不同看法,应当发扬民主,由科学工作者充分讨论。

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我国科技水平本来同世界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三)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邓小平总结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总结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9页。)的战略决策。

第一,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认为,高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艰巨历程,他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为了发展高科技,他自始至终对这一领域给以极大的关怀和支持。1986年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科学家建议,在高科技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他亲自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此事宜作决断,不可拖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9页。)。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实施的“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成果累累, 成绩辉煌。1986年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又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总之,邓小平站在战略家的高度认为,对当代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领域,无论如何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0页。)。虽然我们的国家目前经济还不发达,但是发展高科技,还是要舍得花钱,该花的就要花。“这是从长远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到头来要花更多的钱。

第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密切注视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他认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必须有远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此,他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力图通过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第三,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邓小平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指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科研工作必须走在前面。这是因为:(1)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代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在新兴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 )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过程是,首先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进行技术开发,最后才进入高技术产品化、市场化的阶段。其规律是:实验室研究→中试→市场营销→技术扩散。正是根据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规律性,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页。)

二、高技术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火车头

(一)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特点。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史看,高技术产业化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高技术的产生。这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关键是技术创新。高技术的产生,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有:1864年麦克斯韦确立了电磁理论;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马可尼、波波夫将电磁波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于是,以电磁理论为基础的高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诞生了。

20世纪初,量子论和相对论揭开了现代科学革命的序幕,从此形成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它从广度与深度上大大地加速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过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敲开了高能物理学的大门;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从它引出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一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开发一种新的强大能源的可能性;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将量子论引入原子结构理论;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5年费米开始用中子进行核反应研究; 1939年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同年,约里奥——居里发现了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1942年12月2日, 在费米的指挥下,建成了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等等。上述事件表明:(1 )首先是科学研究,诞生了现代物理和高能物理学理论;(2 )然后是实验研究,在实验室中发现核裂变和链式反应;(3 )最后是高技术——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实现。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出“高技术”概念的如下要点:第一,高技术的“高”是相对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对于19世纪的科学发展水平来说是高技术。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它现在已经不是高技术了。第二,从结果看,高技术的产生是以当代前沿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从过程看,高技术的产生总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然后才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因此,人们把高技术的产生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科学走在前面”。第三,高技术的产生过程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因而创新与风险这一对孪生子必然伴随整个过程的始终,使高技术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等特点。第四,高技术的诞生,经过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应用这一研究与开发过程,其关键是技术创新,包括材料、能源、工艺、组织形式等的创新。第二个过程是产业化的形成。这是从技术到市场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高技术产业化,实际上是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它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规划→设计→实验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市场营销→技术扩散。而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如政府的政策、科研经费的投入、企业与院校等科研部门的联系形式、专利法的制定、优秀的科研集体的形成、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的长短,等等。因而,各发达国家为此纷纷制订国家创新体系。

(二)高技术产业化的世界历史经验。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以研究与发展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化,是带动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火车头。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高技术产业化以大企业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为标志。这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一体化的组织形式,首先在德国化学工业中出现。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从柏琴的发现(人工合成苯胺紫——一种紫色颜料)中,敏锐地觉察到煤焦油染料化学工业的光明前景。于是他邀集了在英留学生回国,1869年设计并建成了德国最新的大型煤化学实验室,从英国引进了有关的专利。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显示出科学为寻找新材料来源的巨大潜力,仅此一项就为德国每年节约数百万英镑进口天然染料原料的外汇。他的化学工业研究实验室,研究并解决了煤化学工业的各种技术问题,使德国化工技术跃居世界首位,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一个落后的德国很快就进入先进工业国的行列。不久,1876年爱迪生在美国创建了专门从事发明的研究实验室。他的一千多项发明大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的。它拥有最好的科研条件,如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研究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工车间、图书馆、生产后勤;充足的资金。尤为重要的是,爱迪生本人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善于使用科学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和创造性。这个研究实验室的诞生,大大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史上它标志着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时代的开始。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特别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要,高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深入地发展,主要是以大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企业——大学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英、美等国都看到了科学对经济、军事的重要意义。如美国于1916年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下设工业研究委员会,并得到商业界董事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的帮助,形成了政府、工业、大学和私人基金会四方合作研究的形式。在战争时期,迅速发展了无线电通讯、潜艇探测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美国战后20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它们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对促使经济复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发明,如尼龙、氯丁橡胶、柯达照相机、显像管、雷达、喷气式飞机、电子显微镜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在第二次大战中,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各国政府都加强对科学研究的领导,大力开展军事技术和新式武器的研究与开发。 1942年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合作下,由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任负责人的“曼哈顿工程”正式开始。这个工程在工业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有组织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趋向成熟。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一方面把许多军事技术成果,如雷达、微波通信、反潜、深水炸弹、红外线夜视装置、火箭、导弹、喷气式飞机等转向民用技术;另一方面把战时形成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组织形式,应用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除了政府继续采用采购制度与合同制外,各大企业纷纷设立了研究与发展机构,从而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在大型企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科学城、科技开发区等。

三、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化道路

(一)正视严峻的现实,走自主创新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化之路,就是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问题。为此,必须正视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现实。

第一,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稀缺。表现在:(1 )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级研究人员屈指可数,数量比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 )大学生的入学率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中、低技术产业比重大。按照OECD划分高、中、低三类产业的标准(R&D经费/销售收入),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金字塔形状。 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化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明繁荣的火车头。针对我国的情况,高技术产业化的力度不能太小,否则不能应付急剧变化的当前国际形势和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第三,国民经济的三元结构。50年代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知识业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同时实现两个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和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这个历史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二)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思考。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新变化。80年代,我国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据此制定了科技工作的三个层次,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次实际上已经把高、中、低三类技术产业包含在内。9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高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战略地位,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策。通过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高、中、低三类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技术产业是主导,中、低技术产业是基础。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只要抓好高技术产业这个龙头,注意高、中、低三类产业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发展,严峻的挑战可以转变为难得的机遇。90年代末,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江泽民同志认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根据中央精神,根据我国的制度、传统、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这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是我国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2.从我国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我国人口多,就业、环境与发展是极大的问题。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针对三元经济并存的现实,从高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高度,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着社会就业,关系着人民生计,关系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化的世界历史经验,宜作如下的调整: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产业。知识经济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是信息通信业,它是发展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中商业空前繁荣,市场交易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通信产业为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信息沟通等商业活动提供了空前强大的通信工具,而且它为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二,以高新技术改造农业。12亿多人口的吃饭、穿衣靠农业,市场的繁荣与发展靠农业。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据中国科协有关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实施生态农业很有特色。它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人文经济条件,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县、生态乡、生态农场乃至庭院生态经济,对我国和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注:庄逢甘、刘恕主编:《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年版。)。 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的农业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生物工程农作物应用;核技术应用;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2)遥感遥测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检测和决策管理上的应用。(3)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4 )微波能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12亿多人口都有生、老、病、死的问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的支出在GNP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发扬中医的特色,如:(1)整体观点,辩证观点。 (2)中医方药疗效稳妥可靠,绝大多数无明显负作用。(3)非药物疗法,像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4 )对某些疑难病症疗效好。(5)中医学的预防养身保健、康复医学、 老年医学等都有独特的使用价值。这些是西医望尘莫及的。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特有的高技术,建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某些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比单一疗法优越的治疗效果;创立了针刺麻醉及对针麻原理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中医辩证所需的实验检测指标。中西医结合,必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四,大力兴办教育产业。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20页。)。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焦点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围绕发展高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大规模地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中、低技术产业急需的科技型经营和管理人才;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其要重点培养高技术产业急需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的科技人才。

标签:;  ;  ;  ;  ;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对邓小平“发展高技术、实现工业化”思想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