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统一进程中的金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门论文,新中国成立论文,初期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5-0048-08 金门位于福建省厦门东部七八海里处,是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枢纽。1949年10月,毛泽东因攻打金门岛失利,遂下决心总结渡海作战经验。1954年“九三”炮击金门,促使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1958年炮击金门则是“毛泽东纯熟地运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舆论宣传攻势,并将它们交融于一体的一次重大行动”。[1]国内史学界关于炮击金门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①已有的研究大多利用美国档案进行考察,本文在利用各方档案的同时,以中方新公布的档案文献资料为主,以金门为切入点,考察新中国在台海地区推进统一的历程。 一、金门战役推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冷战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体系中,对外政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在执行和平政策中的主要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此同时,中国还发展了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综合考虑,金门战役推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即决定由粟裕负责解放台湾的筹划准备工作。“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毛泽东的一个夙愿,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1](p.847)1949年10月,毛泽东就攻打金门岛失利指出,“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3]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就渡海作战指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4]由于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落后,新中国领导人多次向苏联寻求帮助。1950年4月13日,毛泽东曾为购买空军装备器材致电斯大林。[5]同年4月13日和5月13日,周恩来为军事订货事致电布尔加宁。[6] 1950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聂荣臻似宜暂时放弃攻打金门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但在福建的三个军不能减少”。[5](p.344)1951年5月10日,毛泽东审阅聂荣臻关于推迟金门战役的报告并批示:“同意你的意见”。[3](p.338)聂荣臻在报告中提出,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夺取金门之战以推迟举行为宜。估计攻占金门须经过剧烈战斗,各项物资准备必须充分。而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两方同时供应,力量恐来不及。因此所需船只以暂不集中和补造为好,以免形成很大浪费。5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致电华东军区:“朝鲜战争未获决定性的胜利前,暂不举行攻夺金门的战役。为此,现有的五百艘机帆船仍应分地进行训练与保养外,所缺船只暂不建造。”[5](p.483)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 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不得不面临“边打边建”的境况。1952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全国上下希望在和平环境下加快国家建设。1954年6月27日,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的书面谈话中,具体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7] 美台关系的发展阻挠了新中国的统一。为推行“保台遏共”战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台政策,给予台湾军事、经济上的援助并纵容国民党军队骚扰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953年8月,美台举行首次海空军联合演习。当然,美国对台政策也有一个演变过程。美国曾有意拖延与台湾当局谈判缔结《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3月19日,台湾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受命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正式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杜勒斯表示:美国有意在太平洋地区缔结这样的安全条约,但是问题在于必须考虑仔细。由于台海现状,美国不想缔结可能令美国和中国大陆之间爆发战争的协议,还要再考虑一段时间,再看一下形势的发展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8]台湾当局则一方面积极准备“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对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破坏。“仅据福建省的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五七年,国民党空军就投下1680余枚炸弹,扫射180多次,炸死炸伤1400余人,炸沉炸伤各种船艇91艘,还炸毁许多房屋。与此同时,国民党空军还频繁地对大陆内地进行侦察骚扰活动。他们的大型夜航飞机,经常窜入大陆腹地上空,近至闽、浙、赣、皖、粤诸省,远及冀、青、川、康和云贵高原。”[9] 1954-1955年,新中国进行了保卫领土主权的斗争。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炮击金门。②华东军区9月13日的请示电说:“国民党军正在向金门增兵加强防务,但仍有可能对我采取登陆突袭报复。为报复国民党军海空轰炸,准备在九月二十日前后对大小金门组织第二次集中炮击。”9月14日,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关于同意再次炮击金门计划给华东军区的复电,批示:“照发。”[10]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的草案,1955年3月3日生效。1955年1月18~20日,经过一江山岛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2月5日,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国民党军撤离大陈岛。此事对蒋介石心理造成沉重的打击。[11]1955年3月5日,毛泽东在给赫鲁晓夫的复信中反映了他对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思考。信中分析了“目前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的军事情况”。毛泽东在信中提出“解放台湾应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解放沿海岛屿,第二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是解放台湾本岛”,并且申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因为美国武装干涉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地区的危险局势,所以才需要同美国进行谈判,要求它放弃干涉和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尤其是不要给联合国以过问台湾问题的任何机会”。[12]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暴露了美国长期霸占台湾的企图,中美两国坐下来谈判以缓解紧张局势成为迫切需要。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13]4月26日,杜勒斯发表声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5月26日,毛泽东在与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不知道美国干不干。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美国,我想你们是不会反对的。”[14]8月1日,中美大使级谈判开始,第一次台海危机解除。但是美国依然向台湾提供援助,相关研究表明,“在不承认中国的前提下,美国决策者主张对国民党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进入1957年后,美国加大在军事上支持国民党的力度。美国开始在台湾修建可以起降B-52战略轰炸机的大型机场。3月6日,美国同国民党当局就在台湾部署地对地‘斗牛士’中程导弹达成协议,5月6日双方就此发表联合声明。‘斗牛士’导弹是美国较先进的武器,既可携带常规弹头,又可以携带核弹头”,“10月5日,美国驻台协防司令部宣称,该导弹部队已经完成作战部署”。对此,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予以谴责。[15] 三、1958年炮击金门 1956年,“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完全坚持下去”。[16]在中苏贸易方面,“中苏两国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13.5亿卢布,扩大到1958年的61.55亿卢布,即增加为456%。中苏贸易额比重约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17]关于苏联援建项目,“苏联方面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帮助建成或者基本建成的有140多个项目。”[17](p.332)尽管中苏有同盟关系,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已有档案资料和研究显示,1958年炮击金门,中方事先并未告诉苏联。 第一次台海危机之后,福建省一批空军机场、海军基地和其他战备工程的建设任务于1956年完成。鹰厦铁路也于1957年4月全线通车。1958年3月5日,彭德怀向中央报告:“经军委、空军党委和福州军区党委讨论,均同意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关于考虑我空军一九五八年进入福建问题的批示”。[12](p.379)4月2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政治委员叶飞上将又根据总参谋部的电示,上报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适当时候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封锁。[9](p.307)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会议,讨论外交问题。毛泽东说:和美国接触的问题,在日内瓦会议时我也说过,可以有所接触。事实上美国也不一定愿意接触。[1](p.851) 1958年7月爆发的中东事件③,促成了炮击金门决策的出台。7月15日,美国政府派遣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同月,蒋介石即饬“国防部”转令三军提高警觉,自7月17日12时起,进入紧急战备驻防。[18]针对中东事件爆发后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中央军委及时做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定。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等单位的领导人,布置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他同时指出,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了炮击金门的作战事宜。会议预定7月25日开始炮击。[9](p.309)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人民解放军立即展开了战前准备。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任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到8月21日晚,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19] 1958年8月17~3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炮击金门是在北戴河指挥的。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直接在指挥。”[20]8月20日,毛泽东与众人讨论炮击金门问题。毛泽东一面听汇报,一面看地图。叶飞汇报完后,毛泽东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那无法避免。[21]8月22日,毛泽东召开会议讨论领海问题和炮击金门问题,他对叶飞说照你们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毛泽东还提出请两个法律专家到北戴河来。随后周鲠生、倪征标签:金门论文; 炮击金门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历史论文; 毛泽东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周恩来论文; 空军论文; 国民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