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统一进程中的金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门论文,新中国成立论文,初期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5-0048-08 金门位于福建省厦门东部七八海里处,是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枢纽。1949年10月,毛泽东因攻打金门岛失利,遂下决心总结渡海作战经验。1954年“九三”炮击金门,促使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1958年炮击金门则是“毛泽东纯熟地运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舆论宣传攻势,并将它们交融于一体的一次重大行动”。[1]国内史学界关于炮击金门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①已有的研究大多利用美国档案进行考察,本文在利用各方档案的同时,以中方新公布的档案文献资料为主,以金门为切入点,考察新中国在台海地区推进统一的历程。 一、金门战役推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冷战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体系中,对外政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在执行和平政策中的主要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此同时,中国还发展了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综合考虑,金门战役推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即决定由粟裕负责解放台湾的筹划准备工作。“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毛泽东的一个夙愿,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1](p.847)1949年10月,毛泽东就攻打金门岛失利指出,“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3]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就渡海作战指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4]由于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落后,新中国领导人多次向苏联寻求帮助。1950年4月13日,毛泽东曾为购买空军装备器材致电斯大林。[5]同年4月13日和5月13日,周恩来为军事订货事致电布尔加宁。[6] 1950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聂荣臻似宜暂时放弃攻打金门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但在福建的三个军不能减少”。[5](p.344)1951年5月10日,毛泽东审阅聂荣臻关于推迟金门战役的报告并批示:“同意你的意见”。[3](p.338)聂荣臻在报告中提出,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夺取金门之战以推迟举行为宜。估计攻占金门须经过剧烈战斗,各项物资准备必须充分。而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两方同时供应,力量恐来不及。因此所需船只以暂不集中和补造为好,以免形成很大浪费。5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致电华东军区:“朝鲜战争未获决定性的胜利前,暂不举行攻夺金门的战役。为此,现有的五百艘机帆船仍应分地进行训练与保养外,所缺船只暂不建造。”[5](p.483)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 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不得不面临“边打边建”的境况。1952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全国上下希望在和平环境下加快国家建设。1954年6月27日,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的书面谈话中,具体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7] 美台关系的发展阻挠了新中国的统一。为推行“保台遏共”战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台政策,给予台湾军事、经济上的援助并纵容国民党军队骚扰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953年8月,美台举行首次海空军联合演习。当然,美国对台政策也有一个演变过程。美国曾有意拖延与台湾当局谈判缔结《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3月19日,台湾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受命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正式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杜勒斯表示:美国有意在太平洋地区缔结这样的安全条约,但是问题在于必须考虑仔细。由于台海现状,美国不想缔结可能令美国和中国大陆之间爆发战争的协议,还要再考虑一段时间,再看一下形势的发展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8]台湾当局则一方面积极准备“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对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破坏。“仅据福建省的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五七年,国民党空军就投下1680余枚炸弹,扫射180多次,炸死炸伤1400余人,炸沉炸伤各种船艇91艘,还炸毁许多房屋。与此同时,国民党空军还频繁地对大陆内地进行侦察骚扰活动。他们的大型夜航飞机,经常窜入大陆腹地上空,近至闽、浙、赣、皖、粤诸省,远及冀、青、川、康和云贵高原。”[9] 1954-1955年,新中国进行了保卫领土主权的斗争。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炮击金门。②华东军区9月13日的请示电说:“国民党军正在向金门增兵加强防务,但仍有可能对我采取登陆突袭报复。为报复国民党军海空轰炸,准备在九月二十日前后对大小金门组织第二次集中炮击。”9月14日,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关于同意再次炮击金门计划给华东军区的复电,批示:“照发。”[10]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的草案,1955年3月3日生效。1955年1月18~20日,经过一江山岛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2月5日,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国民党军撤离大陈岛。此事对蒋介石心理造成沉重的打击。[11]1955年3月5日,毛泽东在给赫鲁晓夫的复信中反映了他对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思考。信中分析了“目前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的军事情况”。毛泽东在信中提出“解放台湾应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解放沿海岛屿,第二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是解放台湾本岛”,并且申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因为美国武装干涉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地区的危险局势,所以才需要同美国进行谈判,要求它放弃干涉和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尤其是不要给联合国以过问台湾问题的任何机会”。[12]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暴露了美国长期霸占台湾的企图,中美两国坐下来谈判以缓解紧张局势成为迫切需要。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13]4月26日,杜勒斯发表声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5月26日,毛泽东在与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不知道美国干不干。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美国,我想你们是不会反对的。”[14]8月1日,中美大使级谈判开始,第一次台海危机解除。但是美国依然向台湾提供援助,相关研究表明,“在不承认中国的前提下,美国决策者主张对国民党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进入1957年后,美国加大在军事上支持国民党的力度。美国开始在台湾修建可以起降B-52战略轰炸机的大型机场。3月6日,美国同国民党当局就在台湾部署地对地‘斗牛士’中程导弹达成协议,5月6日双方就此发表联合声明。‘斗牛士’导弹是美国较先进的武器,既可携带常规弹头,又可以携带核弹头”,“10月5日,美国驻台协防司令部宣称,该导弹部队已经完成作战部署”。对此,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予以谴责。[15] 三、1958年炮击金门 1956年,“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完全坚持下去”。[16]在中苏贸易方面,“中苏两国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13.5亿卢布,扩大到1958年的61.55亿卢布,即增加为456%。中苏贸易额比重约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17]关于苏联援建项目,“苏联方面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帮助建成或者基本建成的有140多个项目。”[17](p.332)尽管中苏有同盟关系,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已有档案资料和研究显示,1958年炮击金门,中方事先并未告诉苏联。 第一次台海危机之后,福建省一批空军机场、海军基地和其他战备工程的建设任务于1956年完成。鹰厦铁路也于1957年4月全线通车。1958年3月5日,彭德怀向中央报告:“经军委、空军党委和福州军区党委讨论,均同意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关于考虑我空军一九五八年进入福建问题的批示”。[12](p.379)4月2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政治委员叶飞上将又根据总参谋部的电示,上报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适当时候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封锁。[9](p.307)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会议,讨论外交问题。毛泽东说:和美国接触的问题,在日内瓦会议时我也说过,可以有所接触。事实上美国也不一定愿意接触。[1](p.851) 1958年7月爆发的中东事件③,促成了炮击金门决策的出台。7月15日,美国政府派遣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同月,蒋介石即饬“国防部”转令三军提高警觉,自7月17日12时起,进入紧急战备驻防。[18]针对中东事件爆发后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中央军委及时做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定。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等单位的领导人,布置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他同时指出,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了炮击金门的作战事宜。会议预定7月25日开始炮击。[9](p.309)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人民解放军立即展开了战前准备。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任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到8月21日晚,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19] 1958年8月17~3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炮击金门是在北戴河指挥的。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直接在指挥。”[20]8月20日,毛泽东与众人讨论炮击金门问题。毛泽东一面听汇报,一面看地图。叶飞汇报完后,毛泽东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那无法避免。[21]8月22日,毛泽东召开会议讨论领海问题和炮击金门问题,他对叶飞说照你们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毛泽东还提出请两个法律专家到北戴河来。随后周鲠生、倪征、刘泽荣等到了北戴河。[21](p.419)8月23日下午5点30分,炮击正式开始,“大规模的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发射炮弹近三万发,击毙击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六百余人”。[1](p.858)国民党军队自25日起被迫停止对金门的海上运输,并从27日起改变运输方式,由直接进港靠岸卸载改为驶至料罗湾外海锚泊,再由小汽艇向码头驳运。[15](p.336)自8月23日开始炮击,到10月5日暂停炮击为一个阶段。1958年9月15日,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重新恢复,会谈地点由日内瓦改为华沙。谈判桌成为中美斗争与沟通的另一条战线。 在正式炮击开始之前,毛泽东曾推迟炮击具体时间。1958年7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写信,说:“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12](p.407)叶飞接到电报后,考虑到“空军进入福建前线的转场尚未完成,海军入闽部队尚在调动中,认为推迟炮击时间较为有利。当即复电表示:根据前线情况,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再进行炮击,较有把握”。[20](p.652)影响毛泽东推迟炮击金门有多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波电台’和‘共同核潜艇舰队’的事件。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不能不分出精力,来处理中苏关系中的这一重大事件”;“苏联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两国建立‘共同核潜艇舰队’的要求,是七月二十一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中南海游泳池向毛泽东提出的,当即遭到毛泽东的拒绝。毛泽东把这个事件看作是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的一个严重步骤。二十二日毛泽东约见尤金,历数苏联对待中国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作风”。[1](p.854)随后,赫鲁晓夫来华向毛泽东解释。从7月31日到8月3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举行了4次会谈。会谈期间,毛泽东只字未提炮击金门的计划。不过,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引起美台的种种猜测。台湾当局认为,朱毛“在苏俄促使之下,向我外岛阵地猛烈进犯,已在台湾海峡造成空前紧张之局面,为全世界人士所瞩目”。[22] 在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同一天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一号楼召开会议,与周恩来以及法律专家周鲠生等讨论领海问题。[21](p.420) 1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这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23]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绞索政策”。他还指出,“国际形势,我们历来有个观点,总是乐观的。后来总结为一个‘东风压倒西风’。”[14](p.341)9月6日,针对杜勒斯9月4日发表的威胁要在台湾海峡地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范围、进行武装挑衅的声明,周恩来受权代表新中国发表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9月18日,周恩来接见了苏联驻中国临时代办安东诺夫,表示目前的中心问题是美国应当把它的军队撤离台湾和台湾地区,也只有美军撤离这个地区才能消除紧张局势。我们将仍然集中火力对金、马岛屿上的蒋军进行惩罚性的攻击。[24]9月22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建议,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作战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25]当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即照此办理,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26] 1958年10月2日,毛泽东在会见保加利亚等六个国家的代表团成员时指出,“金门打炮,这是真打,基本上还是文打……我们没有跟任何外国人开战。美国人要我们停火,我们没有跟你打仗嘛,为什么停火?”[21](p.453)10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毛泽东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指明:“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21](p.458)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的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给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中提出:“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21](p.463)10月21日,毛泽东提出:“我们索性宣布,只是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这样打。”[21](p.473)10月22日,蒋介石与杜勒斯就防守金门谈及是否使用核武器问题,杜勒斯指出,“使用传统武器,不足以击毁共产党军队的炮兵阵地。但是使用核武器将会危及台湾。如果台湾遭受核打击,该地区将不复存在。”[27]美国投鼠忌器,最终放弃在台海危机中对大陆实行核打击。10月25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又起草了《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四种军事目标实行隔日炮击的做法。[1](pp.883,884)自1961年12月起停止实弹射击,只在单日打宣传弹。此后,这种象征性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978年底才正式结束。 关于1958年炮击金门的原因,各方有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来看,炮击金门的决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统一进程的内在延续。周恩来曾在谈话中指出,“当时,我们就知道杜勒斯执行的是边缘政策,他不让我们越过台湾海峡,他顾虑的是在金门、马祖解放以后,我们将立即解放台湾。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计划。可是杜勒斯倒要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撤出,企图把台湾海峡同中国大陆隔绝开来,以便美国完全控制台湾,成立所谓独立的政治实体。我们炮轰金门的意图是为了牵制蒋介石在这些岛屿上的部队,以便借此宣传他是准备‘反攻’大陆的。当时苏联派了外长葛罗米柯来华谈判这个问题。我们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我们只打沿海岛屿,不越出中国的领海或领空以外,不向美国挑衅。那个时候,我们也清楚,美国国防部下令美国海、空军不能进入中国的领海、领空进行挑衅。因此并不发生引起更大冲突的可能。”[28]台湾当局认为,“发动外岛战争,除军事企图外,显更有重大政治阴谋。”[22]黄克诚将炮击金门的目的总结为,“声援中东人民,惩罚蒋介石,引起全世界人民群众注意台湾问题,就是为了这个打炮的。我们原来没有想占领金门、马祖。”[29]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在美国强权干涉下悬而未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统一的进程受冷战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令金门战役被迫推迟直至取消。朝鲜半岛局势明朗后,台海问题凸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台动作频频,给新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心系祖国统一。1949年10月,攻打金门岛失利,令毛泽东在叹息“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的同时,强调吸取渡海作战经验,并就相关事项向苏联寻求帮助。虽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给予了中国一些援助,但其限制中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也是众人皆知的。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总结金门岛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炮击金门,采取军事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台海现状奠定了基础。相伴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而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为此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1958年炮击金门的成果比较多,如廖心文的《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黄文娟的《没有硝烟的“战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牛军的《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沈志华的《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的分歧》(《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等。对于1958年炮击金门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第一次台海危机,詹亦嘉的《长期措施还是权宜之计——试析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Ⅲ》)一文值得关注。此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等根据中方档案对炮击金门的过程进行了翔实的历史描述。 ②据叶飞回忆:“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我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为了打击美国帝国主义政府的侵略政策和制止国民党军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在美蒋预谋签订《共同安全双边条约》期间,对金门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打击”。参见《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 ③中东事件指1958年7月,伊拉克卡赛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国,美英借此派兵进驻黎巴嫩与约旦,中东形势紧张。标签:金门论文; 炮击金门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历史论文; 毛泽东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周恩来论文; 空军论文; 国民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