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解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宣言,是指导我国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时代强音。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于我们提高正确对待、分析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取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意义的。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而要达成和谐,就要协调矛盾、化解矛盾,使整个社会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循序、持续发展。
一、只有把握社会矛盾的焦点,协调和解决矛盾才能有的放矢。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错综复杂得多了。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绝大部分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当前社会矛盾主要有哪些呢?一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所形成的低效率和低收入与人们物质利益的需求之间的落差,使得落后地区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二是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和一部分较早退休的职工,保障生活的费用较低与城市繁华及高收人人群形成了强烈反差,造成低收入阶层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三是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解决了政府全包社会的问题,但由于社会职能未能及时转移到社会中介或自治机构,形成该管无人管或管理不到位等状况,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造成千群之间的隔阂。四是政策措施不连续,法制不完善,形成历史问题解而不断,群众利益保障不落实、不彻底的情形,造成群众对有关单位、社团、政府产生怨屈情绪,对法制权威产生疑惑。五是军人复员、退伍、转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和矛盾。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数量多、规模大,群体性事件不断攀升,据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据,1993年至200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307万。二是涉及的行业部门多,主体成分多元化。三是组织程度有所提高,因利益诉求相同而串联的情况日渐突出,如城市房屋动拆迁人群的串联。四是弱势群体因生活问题上访信访的也日益增多。当然,矛盾还很多,但只有抓住各种社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才是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把有限的资源用去解决突出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解决矛盾的方向,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局,确保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二、只有把握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才能做到治标与治本的统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才能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
各类社会矛盾的出现,是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以上这些社会矛盾,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归结起来,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社会转型时期,有限责任、法治政府的建立尚有一个过程,社会中介组织未能发育成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益最大化的竞争方面的负面作用。二是国家工资福利体系不完善,导致收入差距过大。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生活贫困,就医、就学困难。四是少数党政干部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大,引起群众不满或情绪对立。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该看到,我国通过二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物质财富已大大丰富了,但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尤其中国农村人口达到8亿多,农村生产落后,生产力低下。二是社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状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整个社会实施从上到下的统制措施,全社会所有的人都有单位,实在没有办法进单位也有居委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意识到社会事务管理部门与经济部门同是社会部门,应当适当分离。因此,开始培育社会机构,包括中介组织、自治组织、行业协会等,开始把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与家庭之外的事务纳入社会化管理,也逐步建立保障人的生存权、民主权的制度体系,但由政府统制的体制转为社会有序管理的体制,势必尚需时日,只有社会组织发育成熟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才能安定有序起来。三是市场发育不完善,属于初级阶段,人们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法则意识处于落后状态,宁愿找政府而不愿进入市场。
三、只有把握化解矛盾的关键,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应当看到,当前各类社会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同志在开学典礼上指出,全面、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关键要把握八个字,“活力、公正、协调、稳定”。因此抓关键很重要。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牛鼻子,就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途径。
认清形势强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我国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社会发展处于高风险期。其特点表现为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相互交织,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带来利益分化,衍生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加之经济滑坡、金融风暴等突发事件,就会发生社会动乱,影响政局稳定。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就是例证,如“拉美现象”意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因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而这一时期又是经济高增长的“机遇期”,只要抓住这个时机,经济就能快速发展。但经济的高增长不一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也难以缓解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经济增长成果若不能较公正地分配,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只有在经济增长的机遇期里,化“挑战”为动力,建立公正的机制,解决“增长期”的矛盾,就能促进经济增长,走出“风险期”。只有实现经济的较高增长,才能实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否则,和谐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甚至无法实现和谐。
谋求发展增实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正如社会主义本身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一样,和谐社会也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今的和谐社会既秉承了传统的“大同世界”的概念,但毕竟又有着极大的差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国情的制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对利益的追求就成为人们的重要目标,利益问题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过去人们往往忌讳或回避利益,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利益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子,也是其它各类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向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因此,只有通过发展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多样化的要求,只有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才能为解决矛盾提供物质条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才有可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做准备,才能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贫困肯定导致社会不和谐,而富裕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有了社会物质的丰富,就有了解决各种矛盾的物质力量。
提高能力出办法。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因而要提高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势和化解矛盾的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提出解决矛盾的思路和办法。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了这一条,就能把发展与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协调起来,就能做到预防在先,减少或消除矛盾产生的原因,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分清职能,明晰责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当前,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政府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的冲突。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到位、错位、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界定政府在社会事务中应该管什么,管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政府要真正做到管那些该管之事,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收入分配与福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那些属于可以通过购买方式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组织和市场,让社会组织和市场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就能使社会在公平中发育,在和谐中壮大,使社会永续良性发展。
应当由政府干的事,政府和党员干部要真正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干部的热情,让群众感受到、体验好;干部的身体力行,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干部的工作成效,让群众心中有数、口中有碑。坚决反对对群众感情上冷冰冰,工作上硬生生,无视群众的利益;许多矛盾是由于工作不主动、不细致造成的,必须予以纠正。
再次,加强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其等级观念和人治烙印深深地残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加之新中国建立之后个人崇拜、阶级斗争、践踏法制,全民的法律意识相对仍然淡薄,基本的法律要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仍然长路漫漫。我们善于制定路线和政策,但以制度和措施来治理社会却相对弱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法律权威,维护秩序,需要完善制度,维护公平,更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当前,要解决社会矛盾,就要从制度和措施入手。一是建立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性、效率性和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得利益分配相对均衡。二是建立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从两极分化的“葫芦型”逐渐发展到中等收入比重较大的“橄榄型”社会成员结构,使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三是建立保障社会公平、平等的制度,使全体公民在就学、就业等竞争性领域享有同等的条件,使各种矛盾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中得以化解。
最后,宣传群众,疏导教育,也是化解各种矛盾的有效方法。宣传教育,是我党群众工作的传家宝。只有宣传群众,才能让群众了解情况,明白道理,防止盲目性;只有引导群众,才能让群众理解政策、法规,防止片面性;只有深入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针对性。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全党全社会做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