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初探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机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形式逻辑概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学不能回避虚概念的问题。近20年来,逻辑界也确已对虚概念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逻辑》专辑,从1980年至1999年上半年,就先后对虚概念专题复印了近30篇的研讨论文。(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专辑所复印的近30篇虚概念研讨论文,所涵盖的时间段为1979年下半年至1999年6月。 )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在其编辑出版的两本《形式逻辑研究》论文集中,也收录了4 篇有关虚概念专题的论文。(注: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形式逻辑研究》论文集, 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纵观近20年的虚概念研究,大家的目光主要都集中在:虚概念是否算是概念、是真概念还是假概念、是实概念还是虚概念,以及虚概念究竟有没有内涵和外延等问题上;而对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问题涉及较少。但是,不论是从完善逻辑理论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拓展逻辑应用领域的视角出发,研究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都是十分必要的。从完善逻辑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说,不能对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作出说明,不仅不能对虚概念的是否、真假、虚实及内涵与外延的有无等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而且也不可能对概念理论作出完满的阐释;从逻辑应用的角度来审视,传统逻辑的现有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规范人们的思维上,即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正确,思维要合乎逻辑规律。

逻辑要发展,仅有这种规范人们思维的现有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发掘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开发人们思维的价值。(注:参见王习胜《也论普通逻辑教材的“四化”——兼与樊明亚同志商榷》,《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就是说, 逻辑不仅要作“思维的语法”(列宁语),更要做开发智慧的工具。虽然,传统逻辑要实现这一价值,尚需作出很多探索和努力;但是,这一价值也并非不可实现。仅就概念论来说,虚概念就是一个很有探索价值的领域。虚概念是联想、想象、虚构的产物,是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结晶,其中蕴涵着极大的创造性。若能充分揭示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那对进一步开发智慧是会很有帮助的。无疑,这也将会大大拓展逻辑的应用领域。

一、幻想思维:生成虚概念的逻辑必然

追溯人类思维发生史,不难发现,与人类逻辑思维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种非逻辑的幻想思维形式。所谓幻想思维形式,就是一种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突破传统逻辑规则,建构表象与表象之间超现实的因果联系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人类在经验知识的积累尚未达到充分丰厚的情况下,对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作的幻想式建构。(注:蔡俊生《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虽然,这种思维形式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但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这种思维形式,孕育出了逻辑思维无法给予合理解释的虚概念。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思维形式与虚概念生成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简要地回顾这种思维形式的发生、发展历程。

据当代史前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幻想思维形式发端于旧石器技术时期。旧石器技术的特点是打制。打制石器固然需要经验知识,比如,选取什么样质地与形制的材料,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用多大力度等,但经验知识始终不能解决打制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打制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每次打制,打制者心目中总会悬着最理想的形制,总是幻想成功。正由于此,打制者才会失败了再干,并且干下去往往会获得成功。这种由想象力推动着意志去实现行为目标的思维形式,就是幻想思维形式。显然,这里的原材料(现实对象)与理想形制(思维主体建构的主观对象)之间,已经不能仅仅靠传统逻辑规则建立起因果联系;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是靠幻想建立起来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幻想思维形式的参与,可以说,人类是不能完成旧石器制造的行为模式的。(注:蔡俊生《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幻想思维形式,同样活跃在社会范畴的形成过程中,史前史中,最早出现的否定性的行为规范——食物禁忌和性禁忌,也是幻想思维的结果:狩猎生产,特别是集体狩猎,是一种组织严密、计划性很强的活动。如果其中掺和上两性关系,很容易造成组织涣散、计划失控、狩猎落实的结果。由于当时的狩猎经验与生产者心目中“理想目标”之间尚不存在直接经验事实的支持,此时,只能用幻想思维形式探求造成狩猎失败的原因。于是,人们开始对以往相干与不相干的经验事实进行搜寻,最后,终于在生产选择的压力下,选定在某类经验事实上,并通过公共意志建立起一种带否定性的“经验对象”(这里就是两性关系),于是,狩猎生产上的性禁忌规范就形成了。食物禁忌规范的产生也大约如此。当幻想思维形式进一步趋于成熟的时候,综合各种社会规范的统一的象征符号——图腾便诞生了。(注:蔡俊生《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以中华民族的图腾为例,据著名学者闻一多考证,仰天嘶啸、飞腾蟠舞、神貌威严的龙,就是华夏先民在洪荒蛮古与兽为邻的时代,集多种动物的要素精华,如鹿角、马脸、牛眼、虎嘴、虾须、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而幻构出来的。图腾出现之后,便逻辑地升华为灵魂不死、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念,并最终导致了人本身的神化。“神”这个全智、全能、尽善、尽美等带有情欲属性的虚概念,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也顺理成章地应运而生了。

通过这段幻想思维简史的回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幻想思维的特点与虚概念的特性是相应相符的。从上述史实中可归纳出幻想思维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依据于经验、感性知识,又超感性、超直观;二是它有着十分具体的理想目标。这两个特点,与今天对虚概念特性的认识——在现实世界没有对应的反映对象,它的对象只存在于主观世界中;同时又能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是相吻合的。

第二,幻想思维的“幻想”性是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温床”。只要有幻想思维存在,就会逻辑必然地生成虚概念。

二、虚概念生成的主客观可能性

幻想思维会逻辑必然地生成虚概念,那么,幻想思维又是何以能够生成虚概念呢?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是由思维的能动性决定的。人的思维是有能动性的,它能直接反映对象,也能对“反映”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可以对信息进行再生和重组,并且由观念再生成新的观念。(注:倪荫林《关于概念的新定义及其逻辑学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6期。)正如洛克所说, 思维“理解——贮有这些简单的观念以后,它便有力量来复述,来比较,来结合它们,有时甚至几乎能做出无限的花样”。(注: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4页。)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说,这是由事物的矛盾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又是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事物的矛盾特殊性,使事物各自独立起来,使其自己成为自己;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又使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在一起,成为普遍联系之“网”。从宏观上说,整个世界是这样;从微观上讲,每个具体事物亦如此。世界是由无数的事物构成,而每个具体事物又都是由其内部诸多要素构成。世界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都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才能稳定、存在。这才使得世界万物成为“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在这无穷无尽交相作用的普遍联系之“网”上,每个事物既是世界之“网”的“结”,又是其内部构成要素的“网”。这样,事物内部的构成要素就成了“网结”的“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联系之“网”;相同的“结”,以不同的方式,可以联结成不同的“网”,并产生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注:王习胜《序律论》,《长白学刊》1998年增刊。)例如,同是2个碳(C)原子、6个氢(H)原子和1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 但联结方式不同(如图),就形成了甲醚和乙醇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同样的马,孙膑重构了田忌出赛的马序,由原来的三比三败变成了三比二胜,等等。

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事物既会以“网”的方式存在,又会以“结”的方式存在。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考察的”。(注:列宁《哲学笔记》第285页。)就是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 既可以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认识,也可以对事物的局部进行认识;还可以把某个局部从整体中分割出来、提取出来,分别认识,直至进行结构重建,以实现事物的新的功能和作用。

由于主观上具有能动性,客观上事物的整体具有可分割和局部(要素)可提取性,于是,思维主体对不同的事物要素,以幻想的方式在主观世界里进行联结,以建构出理想目标便成为了可能。

三、虚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

幻想思维是如何生成虚概念的?任何虚概念的生成,在思维机制上都有着两个过程过程。首先,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对认知对象(或其内部要素)进行认知要素的提取;其次,是对提取出来的认知要素进行融合。

提取的要素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对象的属性,如黑、白,美、丑,方、圆,大、小等等。另一方面是认知对象的表象,或是整体性表象,如人、牛、马、树,或是局部性表象,如眼、鼻、手、头等等。

根据不同的理想诉求,思维会对被提取的认知要素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融合。从类型上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一是侧重融合属性要素的属性类虚概念。例如,融合“方”与“圆”,会生成“方的圆”或“圆的方”;融合全能、全智、尽善、尽美等属性,则生成了“上帝”、“神”这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却又难言其形的虚概念等。属性类虚概念的特点是:属性(包括功能和作用等)非常明确、清晰,但理想对象的具体表象却是十分模糊的。

二是侧重融合表象要素的表象类虚概念。例如,融合“少女”与“鱼”,生成了“美人鱼”;融合“狮身”与“人面”,构成了“狮身人面”;融合“人”与“树”,生成了“树人”(如神话《天仙配》中牵媒的老槐树)等。这类虚概念也有一个特点:理想对象的具体表象明晰、具体,但其功能、作用等属性并不一定十分明确。

三是综合融合属性与表象要素的综合类虚概念。如,既有嫉恶如仇、72变等属性,又有人“像”猴体的“孙悟空”;有善解人意、勤朴可爱、娇小玲珑的“田螺姑娘”;有“眼像铜铃、嘴如山洞、牙如白石块”,身材巨大却又能化作一缕轻烟缩入瓶中的“恶魔”等。在主观世界中,这一类虚概念属性是明晰的、表象也栩栩如生可以描述的。

我们可以尝试地用公式来表示这三类虚概念的生成机制:

属性类虚概念:A(p)∧B(p)∧……=N(p)

表象类虚概念:A(a)∧B(a)∧……=N(a)

综合类虚概念:A(p,a)∧B(p,a)∧……=N(p,a)

其中,A、B等表示被提取认知要素的对象;a( appearance)表示表象要素;P(property)表示属性要素;逻辑合取符号“∧”, 在这里表示融合关系;等于符号“=”表示生成为;N 表示生成后的理想对象。

这里,被提取认知要素的对象(A、B等),在不同的虚概念中,其数量是不同的。一般地说,越是远离现实世界的虚概念,被提取认知要素的对象可能越多;同时,这里的认知对象,也不仅限于物质世界,还包括社会的和思维的对象。被提取的认知要素——属性和表象,对不同的被提取对象来说,提取量也不一定是等量的。

由于幻想思维对认知要素的融合,不受传统逻辑的制约,所以,所有的虚概念都难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客观的对应对象。尤其是当幻想思维融合了现实对象中的全异关系要素时,还会产生出两种矛盾关系的虚概念。一是普通矛盾关系的,如“不死的人”、“黑的白雪”、“方的圆”等;二是悖论矛盾关系的,如“只给而且一定要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理发师”、“只能由而且必定由一切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组成的集合”等。

由于“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一个最丰富的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的完美”,(注:(C.I.Gerhardtced):Die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Von Gottfried Wilhem Leibniz,N,P593)转引自冯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华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虚概念本身就是幻想思维所作的一种组合,因而, 当条件成熟的时候,有的虚概念便就转化成实概念了。

收稿日期:1999—09—14

标签:;  ;  

虚拟概念生成的思维机制初探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