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丽娜[1]2001年在《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维生素A缺乏(VAD)对胚胎期脑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9只,随机分为叁组:重度维生素A缺乏组(SVAD)、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组(MVAD)、正常对照组(Control)。于孕前叁周开始分别饲以含维生素A(VA)0IU/Kg、400IU/Kg、6500IU/Kg饲料至新生鼠出生。新生鼠于出生24小时内称重后处死取血测VA水平,取脑组织称重后分别测定VA含量、蛋白质含量、细胞增殖周期和脑细胞内RAR_α、RAR_β、RXR_β和D_2R mRNA表达。 [结果](1)新生鼠血清VA水平和脑组织VA含量叁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SVA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VAD组,MVAD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SVAD组新生鼠体重和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脑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和*VA D组(P叼.01人 *VA D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门)全脑蛋白质含量、每克脑组织蛋白质含量和脑细胞增殖指数(PI)SVAD 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o.01入 *VA D 组仅全脑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人其它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也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4)脑细胞RAR卜RAR。、RXR。和DZR mRNA表达SVAD组仅RAR。和D水有微弱表达,RAR。和RXR。未见表达,MVAD组和对照组相比除RAR。外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结论]门)SVAD对胚胎期脑发育的影响包括脑重减轻,脑蛋白质含量降低,脑细胞增殖不活跃,脑细胞内RAR。和DZR mRNA表达下降,、RAR。和 RXR。表达消失。(2)MVAD虽然对脑重、脑蛋白质含量、脑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己导致脑细胞 RAR一 RXR。和 D水 mRNA表达下降。门)RA 受体较其它指标受VAD 影响更为敏感,同时脑细胞内RXR。mRNA表达较 RAR。对 VAD更为敏感。

何小川[2]2001年在《脑功复得和酯化牛磺酸对脑功能影响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大脑是脑执行高级功能的物质基础,学习记忆是脑的主要高级功能之一。近年来有报道表明某些中药制剂具有改善脑功能的作用。我室开发的脑功复得(NAO GONG FU DE,NGFD,一中药合剂)在改善脑功能的临床应用方面已获初步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牛磺酸(Tau)对脑功能有改善作用已获普遍认可,但由于其分子的亲脂性弱而难于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为此,本课题利用行为学训练方法和ICC、FCM、TUNEL、氨基酸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在脑发育和脑老化时期NGFD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以探讨其改善脑功能的可能机制;并对酯化后牛磺酸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以期为酯化牛磺酸在临床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叁部分: 一、NGFD对脑发育影响的基础研究 通过研究NGFD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脑功能发育的功效及可能机制。本实验中,0.5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食)和实验组(2mlNGFD/日)。动物喂饲2个月后进行AAR和PAR训练,然后处死动物、取材,应用FCM、ICC及图像分析等对突触体数、突触泡膜素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AAR习得率提高、消退延迟、步入潜伏期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突触体计数增高、突触泡膜素ICC染色增强,提示NGFD具有增强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脑发育的作用。 二、NGFD对脑老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通过对NGFD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观察,探讨其延缓脑老化的功效及可能机制。本实验根据动物是否达到AAR习得标准将其分为A组(达标)和B组(未达标人 再随机分别设置对照组(普食)和实验组u/日/鼠人 喂饲 2个月后观察 AAR习得率、消退率和STL的变化,并对不同组的突触体数、突触泡膜素和Tau蛋白兔疫组化染色以及凋亡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AAR习得率明显提高、消退明显延迟、步入潜伏期*tep through latency3STL)明显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突触体计数明显增高、突触泡膜素ICC染色增强、Tau蛋白ICC染色减弱、凋亡细胞减少。提示NGFD可能具有延缓脑老化的作用。 叁、酯化Tau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1.酯化Tau血脑屏障通透性 为了验证酯化后Tau血脑屏障通透性是否增加。大鼠被分为生理盐水组、Tau组和酯化Tau组,分别从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和酯化Ta U。给药后1.sh和3刀h处死动物,于冰浴中分别取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u0mg/mlSDS人离心 (15000rp X 15min)后取上清液,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Tau含量。结果显示:酯化Tau组大鼠皮质和海马Tau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和Tau组高,说明酯化Tau较易通过血脑屏障。 二.酯化Tau神经保护作用 为了解酯化Ta U在通过BBB后其神经保护作用有无显着改变。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别从尾静脉连续3 天注射生理盐水和酯化Tau ( mM人 观察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酯化 Tau组大脑凋亡细胞的光密度(OD)值较生理盐水组降低,凋亡细胞数减少。

李立[3]2014年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MP-9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ATRA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0只,即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手术组(OP组)和ATRA干预组(ATRA组)。Sham组只行颈部手术,不行血管栓塞,ATRA组和OP组按ZeaLonga方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ATRA组术后每日予以30mg/kgATRA油溶液灌胃,Sham组和OP组每日食用油灌胃。每组分别于造模后1天,3天和7天,行TTC染色、EB染色、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MMP-9。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Sham组大鼠无运动功能缺损,Bederson评分均为0分。与OP组比较,ATRA3天组大鼠Bederson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1天组和7天组改善不显着(P>0.05)。2.TTC染色Sham组大鼠TTC染色未发现梗死区域。OP组1天时脑梗死最明显,3天、7天时梗死体积逐渐减小;和OP组比较,ATRA组各时间点梗死体积均减小,其中1天、7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EB含量Sham组各时间点脑组织EB含量均较低。OP组EB含量再灌注后1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7天尚未降至Sham组水平。与Sham组相比,OP组大鼠1天、3天、7天各时间点EB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与OP组相比,ATRA组各时间点EB含量均减少,其中1天组和7天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Sham组大鼠脑组织内基本无MMP-9表达。OP组和ATRA组大鼠MMP-9主要在梗死区及梗死区附近的胶质细胞的胞浆中表达。与Sham组相比,OP组MMP-9的表达明显增多,其中3天,7天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P组比较,ATRA组各时间点MMP-9的表达均减少,其中3天和7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与Sham组比较,OP组1天、3天、7天各时间点MMP-9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与OP组比较,ATRA组1天、3天和7天组MMP-9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ATRA减轻MCAO大鼠血脑屏障的损伤,可能机制为通过下调MMP-9的表达。

张梦雪[4]2014年在《铁摄入过量对雄鼠组织损伤及雌鼠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摄入过多可使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强,造成一系列病理变化或损伤。本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索铁摄入过量对组织损伤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并分别饲喂含不同剂量铁的饲料,贫铁组(X1组):每日铁摄入量为1.67mg/kg体重,正常对照组(X2组):每日铁摄入量为7mg/kg体重,低剂量组(X3组):每日铁摄入量为21mg/kg体重,中剂量组(X4组):每日铁摄入量为63mg/kg体重,高剂量组(X5组):每日铁摄入量为189mg/kg体重。自由饮水,连续干预12周后处死,腹主动脉取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红蛋白浓度等各项生化指标;剖取肝、脑、肾等脏器,检测血浆铁含量、肝、脑、肾铁含量等。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贫铁组(C1组)、正常对照组(C2组)、低剂量组(C3组)、中剂量组(C4组)、高剂量组(C5组),与雄鼠各组干预措施相同,6周后,与雄鼠合笼交配。怀孕雌鼠妊娠第20天称重,麻醉、剖取胎鼠,检查胎鼠的死胎数、吸收胎数、外观畸形数、着床数、体长、尾长等,制作胎鼠内脏和骨骼标本,检查内脏与骨骼的情况。结果随铁摄入剂量的升高,雄鼠血浆铁含量、血红蛋白浓度显着提高:肝脏铁含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提高,血浆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肾脏铁含量、血浆尿素氮、肌酐含量随着铁摄入剂量的增高而显着升高;各剂量组脑铁含量无显着差异。胎鼠出生情况检查显示,不同铁剂量组胎鼠体表颜色随铁剂量增加而逐渐变深,贫铁组胎鼠颜色较苍白,正常对照组淡红(正常),低剂量组较红润、中剂量组深红、高剂量组紫红;生长情况分析发现叁个剂量组胎鼠的胎重、体长、尾长和胎盘重量随铁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胎重分别降低了13.3%、16.7%和17.2%(P值均<0.05);体长分别减少了3.8%、9.7%和10.0%,(P值均<0.05);尾长分别降低了3.6%、7.9%和5.0%(P值均<0.05);胎盘重分别降低了21.2%、23.1%和26.9%,(P值均<0.05);同时发现,低、中、高剂量组胎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吸收胎数、椎骨色黑率、内脏出血率增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吸收胎数增加显着(P<0.05),分别升高了5.88%和5.97%;椎骨色黑率增加显着(P<0.05),分别升高了12.7%和12.9%;内脏出血率叁个剂量组均显着增加(P<0.05),分别提高了16%、27%和39%,随铁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雄性大鼠摄入过量的铁可使机体多组织、脏器铁含量提高,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使机体正常生理状况发生紊乱;雌性大鼠摄入过量铁可增加死胎、吸收胎甚至胚胎畸形的机率,导致胚胎发育毒性。因此铁过量的危害应引起关注。

佚名[5]2002年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第36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以主题词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 )B白喉 百日咳 破伤风疫苗 百白破疫苗致局部无菌化脓 9例和严重异常反应 4例分析 (李建平 ) (6) :42 3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尹香君 ,李立明 ,项新华 ) (2 ) :1

杨劲松[6]2016年在《黄芩提取物对NMDA受体介导大鼠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黄芩乙醇提取物对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物中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2)采用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对黄芩提取物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1)采用溶剂为95%乙醇、时间为4h的索氏提取法,并在40℃下运用旋转蒸发仪提取浓缩得到黄芩乙醇提取物;(2)进行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用NMDA和Glu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并用LDH的释放量评价黄芩乙醇提取物的神经保护作用;(3)进行突触膜受体结合研究,采用[3H]MDL105,519结合实验和[3H]MK-801结合实验初步探讨黄芩乙醇提取物对NMDA潜在的抑制作用;(4)采用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对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活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初步分析。结果:(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细胞,正常对照组中,细胞具备神经元的典型形态特征:轴突、树突生长较好,连接成网状,细胞核膜清晰;而Glu处理组表现出树突细胞破裂,核轮廓模糊及细胞肿胀等特征;100 mg/mL的黄芩乙醇提取物能够改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情况,表现出规律的和清晰的轴突和树突;(2)LDH活性的测定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对LDH的释放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100 μg/ml的浓度时,几乎90-95%的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毒性的伤害,其中在Glu和NMDA诱导神经兴奋性损伤实验中的IC50值分别是60.01,28.60μg/ml;(3)[3H]MDL105,519特异性结合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浓度达到100 μg/ml时,超过90%的[3H]MDL 105,519的结合被提取物置换,其中IC50值为35.1 μg/ml;[3H]MK-801特异性结合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浓度在100 μg/ml的浓度,大约80%的[3H]MK-801的结合被提取物置换,其中IC50值是65.1μg/ml;(4)通过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检测,对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了 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在黄芩乙醇提取物中其含量分别0.316%,0.182%,0.089%,0.112%,0.092%,0.105%,其中汉黄芩素是含量最大的成分。结论:(1)黄芩乙醇提取物对Glu或NMDA诱导的兴奋的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NMDA受体的阻断介导的,因此该提取物可以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有潜在的治疗多种神经系统性疾病的应用价值;(2)黄芩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其中汉黄芩素含量最高,这为该天然产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赵彦坡[7]2011年在《美金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蛋白酶3,丙二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多发病,随着溶栓、介入等诊疗技术的开展,缺血再灌注所带来继发性损伤凋亡逐渐得到重视,抑制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成为治疗的目标,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已频繁用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痉挛性疾病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该药对于缺血的研究,集中于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及钙离子内流作用机制上,阻止缺血再灌注所继发的迟发性损伤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抑制细胞凋亡蛋白酶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cystein-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3, caspase3)反应活性阻止细胞凋亡,以及抗膜脂质过氧化保护膜脂质稳定性是又一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美金刚对大鼠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生成含量的影响,了解NMDA受体拮抗剂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目的:观察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脑损伤的作用,探讨NMDA受体拮抗剂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及美金刚干预组,采用线栓法(thread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美金刚溶液灌胃,HE (hematoxylin-eosin,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Caspase-3酶活力单位、MDA含量变化。结果: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及美金刚干预组的caspase-3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caspase-3酶活力单位,MDA生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金刚干预组Caspase-3酶活力单位表达及MDA生成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而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下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及MDA生成含量,阻止迟发性脑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卢春凤[8]2009年在《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是我国广泛存在、危害效应十分严重的环境与食品污染物。目前,EDs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安全卫生问题之一,特别是其联合暴露的复合效应更是令人担忧。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和多氯联苯类(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化合物是典型的EDs,由于它们广泛分布并共存于环境中,具有可生物蓄积、难以降解、远距离迁移及高毒等特性,已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有关EDs的危险性认识及相关毒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污染物的效应,且研究手段仍主要沿用传统的毒性评价方法,而对于它们联合暴露的复合效应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多种EDs共存污染的现状,应用新技术开展对多种环境与食品污染物复合毒性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毒理学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将代谢组学技术与传统毒性评价技术相结合,对我国环境污染中危害较严重的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的复合毒性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复合效应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寻找复合效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并探讨代谢组学技术在EDs复合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首先,建立针对EDs毒性研究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采用2×2析因设计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PCBs单独染毒组(Aroclor1254 10 mg/kg)、TCDD单独染毒组(TCDD 10μg/kg)和联合染毒组(TCDD 10μg/kg+Aroclor1254 10 mg/kg),每组5只。灌胃染毒,每天1次,连续3 d。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染毒前、染毒过程中每天24 h的尿液,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建立特征代谢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进行的PCA分析结果显示,各样本基本集中分布于得分图的椭圆形(95%置信区内)的4个区域,各染毒组大鼠尿液代谢组轨迹能够明显地与对照组分开,单独与联合染毒组大鼠尿液代谢组轨迹也能明显分开,提示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组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研究表明,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表征和描述TCDD与PCBs联合暴露导致的代谢变化,并能对其复合毒性效应进行说明,表明已成功地建立了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代谢组学方法的灵敏性优于传统毒性评价方法,该技术用于EDs复合效应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所建立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结合传统毒性评价方法对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观察联合暴露后大鼠尿液的代谢模式的变化及其与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寻找复合效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探讨TCDD与PCBs联合暴露毒性效应机制。SD大鼠每天灌胃染毒1次,连续6 d。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测定~1H NMR谱,并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和组织氧化损伤检测。结果表明,各染毒组大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表现为:体重下降、脏器系数与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组织发生氧化损伤,这些毒性效应在联合染毒组表现更为明显。运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TCDD与PCBs联合暴露对大鼠尿液代谢产物谱影响的结果表明:各组在不同染毒条件下的代谢模式可明显区分开,自染毒第一天起,各染毒组大鼠的代谢组就明显偏离对照组和染毒前的代谢组成分,且各染毒组的代谢组轨迹不同,提示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大鼠尿液~1H NMR谱改变及其相对位置与其毒性呈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两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对比,可发现不同染毒代谢组的改变以及毒性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组的改变均与常规毒性检测指标相符。尿样~1H NMR谱PCA分析结果表明,大鼠尿液中2-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肌酸、乳酸、N-氧叁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马尿酸、2-羟异戊酸、牛磺酸、二甲胺(dimethylamine,DMA)、肌酐、葡萄糖等代谢产物水平在染毒后发生了改变,且联合暴露组的改变更明显。这些改变了的代谢成分可能成为研究复合毒性效应候选生物标志物。另外,提示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叁羧酸循环的能量代谢异常以及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有关。进而对TCDD和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的作用模式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SD大鼠每天灌胃染毒1次,连续12 d。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取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组织脂质过氧化和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1A1(cytochromeP450 1A1,CYP1A1)、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CDD与PCBs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引起明显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动物体重明显下降、脏器系数与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组织发生氧化损伤、诱导组织CYP1A1和HSP70蛋白高表达,且这些毒性效应在联合染毒组表现更为明显。通过芳烃受体诱导组织CYP1A1高表达,导致氧化损伤在TCDD和PCBs复合毒性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e,GSH-Px)、CYP1A1和HSP70蛋白可能成为TCDD与PCBs复合毒性效应的候选分子生物标志物。析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CDD与PCBs的复合效应很复杂,在本实验条件下,对于不同的毒性评价终点联合作用模式表现不一,既有相加作用,又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综合本研究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区分不同毒性作用机制的代谢表型,代谢组学技术用于EDs复合效应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②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常规检测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具更多优势。③TCDD与PCBs单独及联合暴露均可引起大鼠毒性效应,联合暴露的复合毒性效应更显着。④TCDD与PCBs复合效应的作用模式复杂,主要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⑤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传统毒性评价方法筛选出了一些复合效应候选生物标志物。⑥通过芳烃受体诱导组织CYP1A1高表达,导致氧化损伤在TCDD和PCBs复合毒性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复合毒性效应可能还与线粒体功能受损、叁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以及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紊乱有关。

佚名[9]2003年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第37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以主题词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 )B半胱氨酸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叶酸的干预效果 (郭航远 ,王建安 ,单江 ) ( 4 ) :2 2 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李 ,吴坤 ,于卫平

丁兴[10]2007年在《川芎嗪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再灌注是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能导致进一步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抑制再灌注损伤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目前治疗脑缺血病的药物往往作用机制单一,毒副作用较大,而中药多可以从多个层次和多个环节上起到治疗作用,因此研究和阐明中药治疗脑缺血病的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临床价值。脑血管病与中医血瘀证紧密相关,中医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配伍理气药以行气活血。川芎为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之效,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之一。阐明川芎抗脑缺血再灌注的机理对于研究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病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关于脑缺血病的理论,我们将进行以下研究:(1)证明川芎的有效成分——盐酸川芎嗪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为其可以直接对脑产生作用提供证据。(2)对盐酸川芎嗪在抗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多层次系统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希望通过此研究为临床使用川芎或川芎嗪治疗脑缺血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和筛选治疗脑缺血病的中药提供一个实验方法学平台。研究方法我们选用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制备了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研究盐酸川芎嗪对抗脑缺血再灌注的机制。(1)高效液相(HPLC)检测盐酸川芎嗪能否通过大鼠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2)称量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各用药组大鼠脑组织重量,检测脑组织含水量;(3)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细胞形态的改变;(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AP表达的改变,进而反映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5)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OS、iNOS含量的变化;(6)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脑匀浆SOD含量的变化;(7)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大鼠脑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凋亡的改变;(8)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改变。结果(1)鉴于大鼠脑脊液很少,难以达到高效液相测定所需的量,我们选择测定大鼠组织中盐酸川芎嗪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均检测到盐酸川芎嗪,提示其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从而对中枢产生作用,为研究盐酸川芎嗪乃至川芎对脑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前提条件。(2)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叁个用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盐酸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变化最为明显,显示盐酸川芎嗪能明显减少梗塞侧脑组织的肿胀程度,减少患侧脑组织含水量。(3)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明显肿胀,外观黯淡。镜下观察可见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神经元变性明显,部分退变的神经元呈现凋亡特征:细胞皱缩成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皱缩,嗜酸性增加,亦可见均质红染坏死物质和细胞核固缩、溶解等坏死特征。用药组细胞变性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其中尤以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最为明显,仅有少数锥体细胞胞浆深染,细胞核固缩。(4)缺血再灌注组GFAP免疫染色呈强阳性,胞体肥大,染色加深,突起增粗、变长,而假手术组仅可见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用药组GFAP免疫染色则呈阳性——弱阳性改变,说明AST反应性增生减弱,提示盐酸川芎嗪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AST的过度表达。(5)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中NOS和iNOS均比假手术组有显着提高,用药组大鼠血清中NOS和iNOS有所下降,其中以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提示川芎嗪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时NOS尤其是iNOS的含量,减少NO的合成,减轻神经毒性反应以及由NO所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6)缺血再灌注组的血清和脑组织中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叁个用药组的血清和脑组织中SOD活力均有提高,其中尼莫地平组血清中SOD活力和川芎嗪高剂量组脑组织中SOD活力提高最为明显(P<0.05)。说明盐酸川芎嗪可提高脑组织SOD活性,有利于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7)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处于Go/G1期的细胞百分率明显减少,进入S期和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异常活跃,细胞可以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在细胞凋亡发生率方面,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细胞为(21.61±4.4)%,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加(P<0.05),盐酸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细胞凋亡发生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着降低(P<0.05),其中以盐酸川芎嗪高剂量组变化最大。(8)经Real-Time PCR测定,发现HIF-1α在缺血再灌注组中的表达远高于假手术组,在川芎嗪低剂量组中的表达略有降低,而在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中的表达有明显降低,其中尼莫地平组基本接近假手术组。结论与意义盐酸川芎嗪抗缺血再灌注的机制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多集中于盐酸川芎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而对于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这和盐酸川芎嗪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不相符合。(2)大多数研究均着眼于盐酸川芎嗪对功能指标的调控,并没有证据证明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尽管一些学者提出盐酸川芎嗪可以透过正常的血脑屏障,但是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受损的情况下能否透过血脑屏障,以及透过的水平与正常情况有无区别,并没有报道。(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数学者仅从某一个角度研究其抗脑缺血再灌注的机制,而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只研究盐酸川芎嗪对其中一个病理环节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此外由于不同研究人员采用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不尽相同,造成各种实验结果缺乏横向对比的可行性。这些问题造成现有对盐酸川芎嗪抗脑缺血再灌注的机制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实验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1)证明了盐酸川芎嗪能够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直接作用,而在缺血再灌注后给药脑组织中盐酸川芎嗪含量增多,说明在此状态下药物可以更多的到达脑组织,为研究其进入脑组织对中枢产生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2)本研究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针对多种病理变化,较完整系统的阐述了盐酸川芎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3)实验采用了多种检测方法,其中Real-Time PCR具有技术水平上的先进性,与传统PCR技术相比,不仅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4)实验证明了盐酸川芎嗪在多层次多方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降低脑水肿、调整AST对损伤的反应、抗自由基损伤、降低NO毒性、防止血管痉挛、抗细胞凋亡、减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基因调控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价值。(5)本实验为研究中药通过血脑屏障、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了一整套实验方法学平台,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丽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01

[2]. 脑功复得和酯化牛磺酸对脑功能影响的基础研究[D]. 何小川. 第叁军医大学. 2001

[3].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MP-9表达的影响[D]. 李立. 中南大学. 2014

[4]. 铁摄入过量对雄鼠组织损伤及雌鼠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梦雪. 青岛大学. 2014

[5].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第36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6]. 黄芩提取物对NMDA受体介导大鼠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D]. 杨劲松. 浙江大学. 2016

[7]. 美金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蛋白酶3,丙二醛的影响[D]. 赵彦坡. 郑州大学. 2011

[8]. 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代谢组学研究[D]. 卢春凤.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9].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第37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0]. 川芎嗪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丁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