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聂云林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世纪回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聂云林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世纪回眸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聂运麟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教授论文,世纪论文,访聂运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聂运麟 1937年生,湖北武汉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1979年至198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科学社会主义。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国家、部、省级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研究。现已发表论著约270余万字。著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状》(1988)、《前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研究》(1992)、《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997)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1985)、《当代国外社会主义》(1987)、《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1989)等。其中,《国脉所系——现代化与稳定》(1994)一书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约70余篇,其中,《略论布哈林市场关系理论的得与失》(1994)一文,人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

聂教授,您好!您是从事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在这世纪之交的转变时期,请您就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再过二三年,人类就要进入21世纪。对于刚刚过去的近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目前还难于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就历史问题而言,近观有近观的长处,远眺也有远眺的优势,也许后人将会比我们更有条件对20世纪的社会主义作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那毕竟是未来的事。作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代人,我们有责任表明自己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看法,这不仅是为了现在,而且也是为了未来。

尽管发生了苏联东欧剧变这样令人痛心的事,然而,同19世纪的社会主义相比,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就要巨大得多、丰厚得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从欧美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自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便不断向前发展,1864年建立的第一国际在欧美17个国家建立了第一国际支部,奠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1889年建立的第二国际先后在22个国家建立了28个无产阶级政党,将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由西欧、北美逐步扩大到东欧、南美和亚澳地区。真正将社会主义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规模的运动则是20世纪的事。1919年建立的第三国际下属76个国家的共产党,400万党员,使社会主义运动从欧洲、北美扩展到亚、非、拉美等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0年,全世界共有87个共产党,拥有3600万党员,1983年,全世界共有97个共产党,拥有8000万党员,其中15个是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此后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巨大的冲击,但经过近六、七年的恢复和调整,社会主义正在从困境中走出来,个别地方还有所发展。当今世界约有100多个共产党,拥有7000万左右的共产党员,它仍然是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

第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1917年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本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高潮,它使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成为多国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虽然使欧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途夭折,但它并没有能够撼动中国、越南、古巴、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存在,更无法阻止它们在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迅猛发展。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由列宁开创,毛泽东予以继续,邓小平予以初步完成的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完整、系统和成熟的理论表现。它主要是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四、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逐步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变革的关键是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引起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全面转换。

总的来看,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社会主义主要向横广方面发展;60年代以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致力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趋向。20世纪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和新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从理论的角度看,您觉得我们应该吸取哪些主要的东西。

20世纪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不端正,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便无从谈起;其次,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与具体结论的界限;再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得出创造性的科学结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表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社会主义实践时,我们的事业就获得胜利、获得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从总的情况看,不顾本国国情的“左”倾教条主义是产生诸多失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辩证地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要求是:一方面,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方式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在关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丝毫也不能忽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始终存在一个继续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就要求通过改革,调整经济基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促进生产力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上两个方面都有过重大的失误。我们既要尊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要尊重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将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

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它同资本主义除了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存在同一的一面。这就是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只有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才可能获得巩固和发展,否则,就只有退回到中世纪的历史起点上去,那就谈不上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就只能是空想。现实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它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此,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对它们就具有更为迫切的意义。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失误,这就是将不同制度的对立绝对化,抹煞了同一的一面,否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具有继承性,把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形式混为一谈,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一刀两断,拒绝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学习,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结果自外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坐失发展良机造成经济的长期落后。这一历史的教训是不应该忘记的。

第四、解决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跨世纪的课题。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使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得以迎刃而解。但是,另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即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究竟怎样才能组织得同最完全最彻底地“争得民主”这点相适应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完满的解答。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人民民主,又要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良性循环(而非恶性循环),这是一个需要极大创造力才能解决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改革创新的道路: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中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为我所用,但决不搞移植照搬或“全盘西化”,在这方面前苏联东欧的教训可以为鉴。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不借鉴资本主义民主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民主便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完善;借鉴可以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丰富多彩,但它决代替不了社会主义民主自身的创造;如果没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社会主义就永远不能产生出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无疑是具有国际性的运动,但这种国际性是植根于民族性的,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历史的教训是:片面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国际性而忽视了各国的民族特点,不尊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从而阻碍了有关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损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这方面,共产国际和苏联都有自己的失误。实践表明,在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发展起来的今天,人为地去建立一个中心或自命为中心、领袖的做法,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害无益;凡是听命于某个中心或受制于某个大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一个不是被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抛弃而以失败告终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抵制了来自任何方面的外来干预,维护了党和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可见,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谢谢您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作了很好的说明。我注意到您在回顾社会主义的成就时,曾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问题,请您就这一个问题再展开讲一讲,好吗!

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发展的理论体系,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之日起,它便在不断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其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分为两个理论发展阶段:1848-1903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1903-1992年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理论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理论走过了近90年的艰难历程,其间经历了由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次极其重要的探索,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邓小平的重大历史功绩在于: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从而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第一个系统、完整和成熟的理论表现,它主要是解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明晰的、系统的和成熟的结论。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在21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您所讲的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主要指哪三个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就它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向当代理论的发展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5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引述、注释经典作家的论述和为僵化的传统模式作辩护的停滞状态,谈不上创造性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在有些人手中变成了打人的“棍子”,专门用来反对那些敢于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践结合起来的人,造成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的不正常局面。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再一次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突出位置,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中国,而且震憾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究竟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原则问题,具有战略全局的指导意义。因为实事求是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也就是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基石的地位,这就给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这一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实际的典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辉煌成果。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强调应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未来社会交换的科学预见与现实社会主义是有很大距离的,如认为交换的环节可以用产品的直接分配所取代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交换问题上都作过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都没有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足,只承认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或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程度不同地允许有限的商品、市场存在,没有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没有认识到应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也就没有最终确立商品、市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应有的地位。社会主义建设70余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确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考察了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在根本上肯定了商品、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这就克服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弱点,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的科学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

2.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最终确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产品生产及其同产品的直接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将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及其同商品的社会交换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转变。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这一巨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将引起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相应变革,引起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但是,正如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所说的那样,这些变革“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3.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事实已经表明,不进行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便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将社会主义置于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基础之上,才能克服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病,给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变现有的落后面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开辟现实的道路。而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乃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三,科学地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具有基础性。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即从“结构取向”来认识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样认识社会主义往往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钢性”而缺乏“弹性”,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产生“急速”性而缺乏“渐进”性。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路,将人们从传统的以“结构取向”或“制度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转变到以“存在根据”或“价值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新的思路上来。它突出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存在价值,而将社会主义的结构特征或制度特征放到了价值层面之下,这就恢复了社会主义与具体制度的正常关系,即社会主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去选择具体制度,具体制度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为准则,而不是由某些具体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及其与此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就有可能避免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钢性”即僵化的弊病,并具有了不断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弹性”和“自由”。可见,这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开辟广阔和前景。

2.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中,邓小平突破了历来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传统做法,深入到更基础的层面——生产力的层面上来界定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依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最根本的体现,这就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发展了。同时,这也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贯彻到底,即不仅用它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还用它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者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抵制和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种种干扰,时时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强调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特点。它提示人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最终达到”,而不是立即达到,就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所构成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克服了以制度特征或“结构取向”来界定社会主义时所产生的静止地、绝对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弊病,帮助人们消除“一步到位”的急躁冒进情绪,摆脱所谓“纯粹社会主义”的空想,回到一步一步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来。

总之,由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恢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这就巩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基石;由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石;由于开拓了新的思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和理论问题得到了科学的界定,等等。所有这一切就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样,在经历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四代马克思主义者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完成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聂教授,您把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请问:可不可以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并到“市场社会主义”一类中呢?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它们所提出的“经济机制中性论”、“市场主导机制论”以及“市场联姻论”等有其参考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但是,借鉴是一回事,事物自身具有怎样的性质则是另一回事。我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等同于“市场社会主义”。其理由是:

第一、从产生的情况看:“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的一种左翼社会思潮,持这种思想观点的人的基本共识是:必须把市场概念同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别,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制度,资本主义是可以替代的,而市场作为合理分配收入的有效手段,则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并吸取社会主义的某些“长处”,逐步发展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所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极端不满的产物,也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明显弊端不安并试图加以改进的愿望的反映。八、九十年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再度“炒热”则是“二度幻灭”的结果,一方面是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对社会主义希望的幻灭;另一方面是对前苏联东欧地区复辟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希望的幻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情形,它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在内容上:“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或模式)的理论,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而资料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不同时期,不同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公有制的认识和利用市场的方法和程度均有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体制(或模式)的抽象理论,而是关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系统的、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等等。

第三、在性质和历史地位上:“市场社会主义”被西方社会群众看作是对不公正、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替代形式,用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默的话说,“市场社会主义”是“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之前“纠正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的过渡阶段”;被“市场社会主义”者设计出的众多的“理论”、“模型”、“模式”至今尚未与实际的运动结合起来,它是否能够实现,由谁去实现,怎样去实现,等等,则都是历史的未知数。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定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今后,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和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永远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旗帜。

最后我还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用社会主义来统率市场,利用市场;而“市场社会主义”至少在名称上可以理解为用市场来统率社会主义、涵盖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

(1997年5月于武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世纪回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聂云林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