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论文_王东红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论文_王东红

王东红 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317203

摘 要:小学是人这一生中十分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大量搜集生活实例,用实例丰富课程内容;需要多设计生活化的课题内容,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学科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融合,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课程回归到生活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达成教学目的。

一、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在以往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向是新时期尤其是新课改后的大方向。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也都是在生活中形成和养成的,所以脱离生活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又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到学科的魅力,使自身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与熏陶。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学科教育目的的关键。学习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生活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运用

1.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品德课堂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总是围绕着生活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生活和学生的修为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他们的德育内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但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这样的教学说教有余,情趣不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也就根本满足不了新课标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而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为课堂注入新鲜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更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在课上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讲“我爱我家”一课时,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介绍。

2.联系情境,激发兴趣。老师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以陈述问题、展现生活的教学方法,将课上要讲的知识内容放置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展开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建立紧密的生活联系。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具体的生活经验,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3.用好案例,辅助教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良好的行为坚持下来,就成了好习惯;案例见识多了,无形中就知晓了是非曲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老师不应该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局限在教材的文字内容,而是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教材进行无限扩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更需要老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每堂课的课前,老师都应该积极地做好备课活动,搜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课文内容、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上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将抽象的课堂知识与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授《平安回家》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比方说列举学生们平时在回家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在回家途中怎样才能保证交通安全。通过学生的思考与相互交流,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结合,对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知识的应用。另外,老师还可以找一些交通事故的资料在课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并由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布置课题,丰富情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只是让学生获取课本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而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只有将知识与情感结合起来,将生活的实践经验应用到课程学习中,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老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课题,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选取符合教学内容、最能从中锻炼学生品质修养的课题,让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得以沟通。例如,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场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布置学生课下去商场中走一走、看一看的任务作业,通过学生们在真实的商场中所看所感,真实体验买东西的技巧,体验如何进行合理的购物,认识到商场购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并通过让学生与售货员的交流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态度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力。这样的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的生活化课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能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收获到课堂上单纯靠老师的讲解所学习不到的内容。

5.开展实践,延伸课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以育人为主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打破课堂的限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中获取知识,受到生活“老师”的教育,使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得到强化,并且在实际活动中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讲解《想象他们的难处》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社会中亲眼观察和亲身体会课文中所提及的“他们”的难处。比如去街上观察道路上正赶着上班匆匆急行的上班族,去饭店观察厨师、服务员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表现;去观察那些身体残疾只能在路边乞讨的残疾人,体会他们的生活难处;还可以通过蒙上同学的眼睛让同学试着行走、堵住同学的耳朵让他们猜测他人的言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切身体会那些身体残疾的人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并被他们的顽强精神所折服,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小学是人这一生中十分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生活是学科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大量搜集生活实例,用实例丰富课程内容;需要多设计生活化的课题内容、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辉 浅谈生活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有效教学方式[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07期。

[2]单英明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命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2008年,24期。

[3]张丽萍 为我们的教学语言化化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语言三美例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6期。

[4]陈柏炎 品德与生活课有效教学“五步”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5期。

[5]王静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三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论文作者:王东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  ;  ;  ;  ;  ;  ;  ;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论文_王东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