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中俄关系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70年:回顾与展望

王海运

【内容提要】 中俄关系70年,经历了从结盟到对抗再到正常化、关系持续深化的曲折历程。新俄罗斯时期,两国关系持续稳定,步步攀升,不仅为两国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为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树立了榜样。从对中俄关系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一系列重要启迪。历史证明,中俄两大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展望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既有发展具有高水平、战略处境具有广泛相近性、战略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又有国际风云加速变幻,产生巨大助推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有希望进一步深化。建议尽快将两国关系提升为“肩并肩、背靠背、手拉手、心连心”的“准同盟关系”“战略盟友关系”。为此,双方需要做出共同努力。“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化中俄关系上两国应当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关 键 词】 中国 俄罗斯 双边关系 军事结盟 战略对抗

201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建交70周年。70年来,中俄关系经历了从结盟到对抗再到正常化、关系持续深化的曲折历程。回顾中俄关系的风风雨雨,可以得到一系列重要启迪;展望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有理由充满乐观期待。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大国复兴之梦,中俄作为战略处境高度相近、战略理念高度相通的两个新兴大国,不仅要切实践行“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庄严承诺,而且要努力打造“肩并肩、背靠背、手拉手、心连心”的“准盟友关系”“战略盟友关系”。中俄两国元首所确立的“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决策英明正确,两国有识之士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到行动之中。

一、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俄关系70年,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阴云密布,既有友好合作也有剑拔弩张。

(2)80和100℃条件下和磺化钻井液相比较,HTHP失水相差不大,但在120℃高温条件下HTHP失水相对偏高,高温能力不如磺化处理剂;

70年的中俄关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结盟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苏联在世界各国中率先给予外交承认,两国随即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次年2月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确定了两国关系的军事结盟性质,其第一条即为“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① 《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49年10月—1951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

在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泥结构设计对混凝土强度要求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使用低强度的混凝土,此外还应结合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实施全面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对外部产生影响,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可提升混凝土设计质量。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避免裂缝的产生,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施工工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乃至提高工程质量。

军事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要力避“两线作战”,否则,可能陷入顾此失彼的战略困境。这一规律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和俄罗斯来说尤为适用,因而被两国军事理论界奉为铁律。历史上,中国曾经发生过“塞防与海防孰重孰轻”的激烈争论,长时间陷入两者难以兼顾的战略困境。在中苏中俄关系史上,既有因睦邻友好而共同获益的宝贵经验,亦有因相互对抗而两败俱伤的深刻教训。正如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拜科夫所言,“地缘因素将俄中紧密联系在一起”①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安德烈·拜科夫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这个时代,俄中需要“并肩作战”。《环球时报》2019年5月19日第7版。 。可以说,从历史到现实,中俄关系一直是两国国家安全的“半边天”。

中苏结盟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在维护安全利益上相互给予支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两国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共同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维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予了慷慨援助,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与国防建设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巨大正能量。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的核武器研发,也是以苏联技术为基础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中朝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同时也与苏联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上述壳聚糖酶大多数来源于微生物,然而也有少数来源于植物。在洋葱和韭菜根部发现壳聚糖酶活性物质。Hsu等从冬笋中发现了2种具有热稳定性的壳聚糖酶[16]。

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在中国大地涌动,苏联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48.html ;在政治领域,中国学习苏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中国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文化领域,读苏联文学,唱苏联歌曲,甚至着苏联服装成为社会时尚;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路线。

从1956年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开始,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日益加剧。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七个方面对斯大林进行了严厉批判、全盘否定。对此,中国共产党不予认同,两党关系出现裂痕。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更是激起了中国的反弹:苏联以维护共同安全为由要求在中国领土上开设军用长波电台,在中国领海组建联合舰队,被中国视为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而苏联则认为,在同盟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常备设施理所当然,换言之“苏联是在保护中国”。显然,中苏在对“结盟”内涵的理解上特别是在让渡主权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

至此,两国关系的“蜜月期”结束,但是军事同盟关系仍在,中苏仍然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中苏对抗时期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间的矛盾由意识形态争论、国家主权认知分歧,恶化至军事对抗、战略对抗。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苏两党不仅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旗帜等方面均出现巨大分歧。《人民日报》发表“九评”猛烈抨击“苏联修正主义”① 《毛泽东猛烈抨击苏联新领导人——〈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第四十一章(5)》,载人民网2006年3月9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2/59715/59717/4183306.html ,苏联则不断攻击中国的“三面红旗”② 贺吉元:《“三面红旗”出台的内幕揭秘》,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6894920.html 。这意味着,两国军事结盟的意识形态基础发生了动摇,党际矛盾扩展至国家关系。

企业资源除了设备等硬件设施还要有适合的软件环境,如果只是部分设备先进,不能形成整体生产能力,最终只能是一种浪费。只有合理的工作设施设计、控制生产资源投入成本、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生产区域的合理规划及有效利用,才是保证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

在经济建设领域,1960年苏联撕毁对华援建项目协议,召回了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废除了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600余个合同项目,停止了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提供,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蒙受重大损失③ 1960年的7月中旬,莫斯科突然通知北京,苏联技术人员将在9月初全部撤退。按照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共有1 390名专家撤离,343项合同被撕毁,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被取消。参见《中苏关系缘何破裂——历史学家沈志华谈中苏矛盾的不可调和》,http://news.163.com/09/0811/18/5GF4TMDG00013KCL.html 。

在军事安全领域,在7 600千米的共同边界上,苏联百万大军压境,不时挑起事端。两国紧张对峙,两军剑拔弩张,最终导致了1969年的边境武装冲突,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大规模战争的边缘。苏联领导层甚至有人提议,要对中国的核试验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④ 刘郴山:《1969年珍宝岛冲突:苏欲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载《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 。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强烈谴责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进而由“联苏抗美”转向“联美制苏”。中美联手、中美俄大三角关系陡变,陷苏联于两面受敌的极大战略被动。中苏交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甚至存在亦造成严重冲击。

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中国不得不实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不得不大搞“山、散、洞”“大三线、小三线”建设,甚至提出了“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口号,直接军费开支占到了财政预算的20%,整个国民经济一度转向战时轨道。

对于苏联来说,与中国对抗的代价同样十分沉重。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将这一时期称为“毁灭性的没有前途的对抗时期”⑤ 王海运、李静杰总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俄罗斯另一位前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仅在中苏边境部署百万大军,直接军费开支就高达2 000多亿金卢布,折合3 000多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有充分理由认为,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同中苏关系陷入全面对抗有着密切的关联。

形成此种两败俱伤的危险局面,主要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所致;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的诸多战略判断与应对举措失误亦是重要原因。

(三)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1986年戈尔巴乔夫符拉迪沃斯托克讲话,陆续释放出改善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① 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中方均随即做出正面反应,两国间的军事对抗逐步降温② 同上。 。随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行,苏联对华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中国亦改变了“以苏划线”的国际战略,淡化意识形态因素对国家关系的影响。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在消除中苏关系“三大障碍”问题上做出了重要承诺③ 吴跃农:《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 —— 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载《党史纵览》2011年第8期。 。戈尔巴乔夫赞同邓小平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指导方针,两国关系宣布实现正常化。

独立女性陶艺家张婧婧同时也是陶瓷学院的教授,她的很多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弧”系列,单独看似乎仅仅是在探索一种陶瓷材料可塑造性,或者说制作工艺的可能性。但当你见到它们装置在某一空间,诸如画廊展厅或酒店大堂时,会立即对它们有质变的感官享受,仿佛此时的整个空间氛围乃至气质都在瞬间发生变化。

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苏联,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协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就裁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举行谈判;积极发展经贸与科技合作;苏联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 王海运、李静杰总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第210页。 。

普京时代,两国元首先后将中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战略任务③ 《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载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9110/sbgx_679114/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正式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

经历了这些劫难,沈老七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刘二自然也出了沈家的门。他并没有再回老家,而是在张满春的撮合下,到河口一陈姓人家做了上门女婿。那丫头长得硕实,且有一双没有被缠裹过的大脚,比刘二小九岁。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及新的相互关系准则的确立,亦为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中俄关系持续深化时期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建国,中国在第一时间承认俄罗斯联邦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在过去二十几年里,中俄关系持续深化、节节攀升。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等24个重要文件,确认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两国关系从“正常国家关系”提升为“友好国家关系”。

1994年1月叶利钦总统致信江泽民主席,提议中俄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响应。

同年9月2日至6日,作为对叶利钦总统访华的回访,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了包括《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等一系列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双方还就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并把政治合作、经济与科技合作、军事安全合作等相关合作共识写入联合声明。江泽民主席强调,两国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应当成为不对抗、不结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① 参见1994年9月3日江泽民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载新华网2013年3月24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1.htm 。

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根据叶利钦总统的提议,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中俄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② 王海运、李静杰总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第215—220页。 。

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间战争阴云消散,是邓小平做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重要基础。消除后顾之忧后的中国,才得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大胆实行“沿海开放”,“军队过紧日子”方针才得以提出。可以说,没有中苏关系特别是军事关系的正常化,难有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

在此期间,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不断,各层级、各领域代表团往来频繁,从政府总理到政府各部门会晤协调机制有效运作。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扩展,经贸额由1992年的58.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 080亿美元④ 朱宇、[俄]А.В.奥斯特洛夫斯基主编:《中国—俄罗斯经济合作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蓬勃展开。人文交流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展。特别是军事安全领域,两国划定了4 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大幅裁减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共同边界地区由相互冲突的前沿变成为睦邻友好合作的典范;军事技术、军事教育合作规模性展开,联合军演实现机制化,从两国“家门口”扩展至世界多个海域,从战役战术演习发展为战略演习。

阅读和写作是“辩证互补的关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的古代记叙散文时,我们既要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阅读方法,也要注意学习这些课文在写人记事等方面的写作技巧,通过渗透、整合等方式把写作教学和古文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两国在国际战略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也展开了紧密协作:共同发起建立上合组织,确立“上海精神”;共同打造中俄印新兴大国合作机制,平衡国际战略格局;共同维护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安全准则和机制,抵御霸权势力的遏制围堵,推动新时代的全球治理及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7月中俄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远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两国关系根本指导原则以国家间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确认“相互没有领土要求”,为两国关系的持续稳定、不断深化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①  《习近平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载新华网2016年6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5/c_1119111894.htm 。

可以看出,近30年来的中俄关系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在国家核心利益上相互尊重,在国际舞台上相互协作;经济合作规模尽管与两大国的潜力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增长势头良好;人文交流同样展现出可喜的发展趋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过去这些年里,中俄关系从未发生大的磕绊、波折,这在两国关系历史上,甚至两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都非常少见。

概言之,在新俄罗斯时期,两国关系持续稳定、步步攀升,不仅为两国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为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树立了榜样,为21世纪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正因为此,目前的中俄关系被两国领导人誉为“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全球战略稳定的压舱石”② 《中俄战略协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压舱石》,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第3版。 。

二、中俄关系发展历程的启迪

(一)中俄是相互对抗还是联手合作,对于两国的安全环境与发展环境影响极为重大

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经略海洋、应对主要来自海洋方向的战略威胁,中俄均需要拥有稳定可靠的陆上地缘战略纵深、战略依托,中俄关系对于双方的地缘战略布局都至关紧要。考虑到俄罗斯军事实力强大同时又敢作敢为,其对美国的战略钳制作用不容低估。中俄联手合作对于应对美国可能挑起的军备竞赛、军事对抗,战略价值同样非常突出。

实现包装材料的绿色环保。很多企业或商家只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包装生产企业在生产包装物的时候首先只考虑到自己的效益,为了节约成本而大量使用不可降解、不能循环利用的材料,对环境造成大大的污染;包装使用商只从消费者对包装需求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有些生产商为了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在包装物上下功夫,产生了大量的不必要包装,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要共同合作,齐心协力,例如,包装生产企业可以和包装使用商共同参与包装物的设计,实现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和企业的绿色环保发展。

中苏缔结军事同盟,是两国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经过长期内战、满目疮痍的新中国而言,是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加速恢复国民经济、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风云的战略选择;对于遭受到帝国主义阵营冷战压力的苏联来说,则是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抵御北约军事威胁的战略举措。

中俄关系从结盟到对抗再到友好合作的历史证明,互为最大邻国的中国与俄罗斯,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搞好了,可以互为战略纵深、战略依托、战略支撑;反之,则可能互为战略前沿、战略威胁、战略重压。

(二)中俄是战略理念最为相近的世界大国,可以成为平衡国际格局、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战略盟友

中俄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后到者,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问题上有着广泛相近的战略诉求和战略主张。不论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问题上,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国际安全机制和以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准则问题上,还是在大小国家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问题上,在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新干涉主义问题上,在抵制“西方文明优越论”、坚持发展道路自主选择问题上,中俄两国的战略理念都十分相近。

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领导人交往密切,仅元首会晤每年就多达五六次。在两国领导人的引领下,两国关系日益密切、步步攀升: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紧密协作,在维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给予支持,在务实合作领域经济和人文合作持续深化。

(三)中俄在国防建设领域各具独特优势,可以相互作为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依托

中国的军事实力快速增强,军事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俄罗斯军事实力虽然与苏联不能相提并论,但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中俄在国防建设领域相互借助,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资金投入方面进行不同优势的战略性组合,有望助推两国军事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中国国防能力的大幅提升及捍卫领土领海安全的坚定意志,吸引了霸权体系的大部火力,为俄罗斯集中力量应对主要来自西部战略方向的安全威胁创造了重要条件;俄罗斯在东部战略方向的军事部署及日趋活跃的演训活动,对于美国强化美日军事同盟构成了强有力的战略对冲。

一旦台海、东海、南海发生我国被迫卷入的战事,俄太平洋舰队和东部军区军事力量的存在,对美日军队的大举南下有望构成重大牵制。如果美国在联合国发起制裁,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俄罗斯亦有望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中俄在发展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可以相互借助、共同发展

中国不仅拥有相对先进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而且拥有令多国羡慕的资金优势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高科技研发领域也表现出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教育、科研基础雄厚,创新潜力巨大。中俄在此领域互补优势的结合,可望大幅提升两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论对于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还是对于俄罗斯实现“再工业化”都有望产生巨大助力。

中俄关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大国,是“一带一路”多条互联互通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性节点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中不可或缺。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也将为俄罗斯经济振兴带来重要机遇。中俄已就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互对接签署协议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全文)》,载新华网2015年5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5/09/c_127780866.htm ,两国有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精诚合作的特殊伙伴。

有充分理由认为,中俄如能结成共同发展的务实合作伙伴、组成各领域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战略联盟”,对于两国的现代化发展均有望产生如虎添翼的效应。

(五)中俄均被美国锁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两国联手合作是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重大战略选择

中俄同为新兴大国、转轨大国、非西方大国,文明属性、价值观、发展道路均迥异于美国,同时又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拒绝充当美国的“跟班”“仆从”,因而均被美国认定为其全球霸权的挑战者,锁定为其战略挤压、战略遏制、战略围堵的主要对象。美国坚持冷战思维、零和思维,铁了心要遏制中俄的发展强大。在从单极霸权向多极制衡过渡的“准多极时代”,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中俄与美国的结构性矛盾进入集中爆发期,两国唯有联手合作方能破解霸权势力的战略围堵。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中国与俄罗斯在对方战略全局中均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紧密合作符合两国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实现发展强大的战略需要。

三、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展望

目前的中俄关系,不仅已从相互对抗走向全面合作,而且发展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展望新时代的中俄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有希望进一步深化。

绿色的草地、黑色的路面、红白相间的路肩,以及飞驰而过的保时捷911 GT2 RS,自然和科技在这里融合得如何和谐,

(一)中俄关系的既有发展具有高水平,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现实基础

近年俄罗斯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重要取向之一即是大幅度地“转向东方”,依托新兴国家强化其地缘战略地位。俄罗斯国家战略定位也随之从“欧洲大国”转向“欧亚大国”② Сергей Рогов,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в Евразии в XXI веке //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6.02.2010. http://www.ng.ru/style/2010-02-26/7_evrazia.html 。这对于中俄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共同推动新时代的全球治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两国间业已建立的各种协调机制覆盖各领域,既包括增进互信、消除分歧的机制,也包括促进合作、协调行动的机制。这些合作机制务实高效,对于消除利益分歧、深化互利合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2001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每隔5年续订的落实纲要,对于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是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

(二)中俄战略利益具有广泛相近性,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利益基础

中俄战略利益的相近性,主要源自于战略处境的相似性:一是同为新兴大国,意味着两国有着相近的战略诉求;二是同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意味着两国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有着许多相近之处;三是同为非西方大国,意味着两国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问题上,在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价值观和社会政治制度自主选择权问题上,两国利益与共;四是同为美国的战略遏制对象,意味着两国在抵御美国孤立、抹黑和制造麻烦问题上需要相互支持,在抵御美国霸权压力问题上需要互相支撑;五是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味着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全球治理问题上,两国肩负着相近的大国责任。

战略利益的广泛相似性,有望成为两国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础。

(三)中俄战略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共赢基础

一是地缘战略上优势互补。中国要应对主要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构建陆上战略纵深、陆上战略依托,睦邻友好的大邻国俄罗斯是无可替代的选择;俄罗斯要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安全威胁及西方大国的战略挤压,同样需要将睦邻友好的中国作为安全依托和战略后方。

二是综合国力上优势互补。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都在快速增长;俄罗斯虽然不再是超级大国,但是综合国力不容小视,特别是其军事实力和战略运筹能力仍然展现出昔日超级大国的底蕴。中俄两大国如能在综合国力运用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完全可以产生“1+1>2”的效应,可以抵御任何霸权联盟的战略压力。

三是外交运筹上优势互补。俄罗斯民族具有爆发力,中华民族具有耐久力。俄罗斯人行事张扬、喜欢扛旗,中国人遇事低调、行事谨慎;俄罗斯人擅长拳击,中国人擅长太极 。中俄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可以组成绝佳搭档。两大国联起手来、互为依托,可以抵御任何国际风浪。

语篇中的最后一封书信是萧涧秋写给陶慕侃的。送信人是“邮差”,是真正意义上比较正式的“挂号信”,发信人署名是“女佛山后寺萧涧秋缄”。这封信影响巨大、反应强烈,涉及多方主体。例如:

四是发展机遇利用上优势互补。中国是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搭乘中国经济快车进而利用亚太发展机遇是俄罗斯实现国家振兴的不二选择。中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也需要利用俄罗斯相对快速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俄罗斯要实施东部地区开发战略,中国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两者可以接轨互动。

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各大国中战略优势互补最强的大国。这种互补优势为两国在国际战略与国内发展领域的接轨互动提供了重要便利,产生了重要牵引。

音乐产业非盈利的音乐活动,是指不以赚钱为目的,没有利润回报的活动,具有志愿性、非政治性的特点,包含慈善、教育等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四)国际风云加速变幻,对中俄关系的深化具有助推作用

中俄两国愈走愈近,内生因素是主要的,一定意义上讲也与国际风云的助推作用密切相关。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看,在今后几十年里这种助推作用有可能进一步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的霸权行径及同时遏制中俄的狂妄做法,是中俄关系愈走愈近的重要助推因素。正如俄罗斯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特列宁所言:“美国的双重遏制政策把中俄两国可能发生的碰撞降低到了最低限度。”① 《美国双重遏制令中俄更走近——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载中俄资讯网2019年5月7日。http://www.chinaru.info/News/zhongekuaixun/56962.shtml

展望未来,国际格局的大变动、国际秩序的大调整,必将促使处境相似、利益相近、理念相通的中俄两大国进一步相互靠拢,两国间的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必将在广度上日益扩展、内涵上日益丰富、成效上日益显著。

概言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进一步深化的坚实基础、巨大潜力及可持续发展前景。那种所谓中俄合作仅仅是“权宜性联盟”“必将重归对抗”的预测别有用心,那种抓住两国在细枝末节问题上的分歧“唱衰”中俄关系的滥调不足为凭。

Agawu指出音乐中每个主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作品的意义表达。不光是音乐,电视广告中的主题(或者作品的共性因素)也是由图画、音乐、语言符号来整体实现。电视广告中各种模态符号(如音乐符号、图像、语言符号、颜色符号)以相似点为主题,反映同一主题的共同元素生成意义,即各种符号的意义的实现要靠各个元素中的相似性提取出来形成。笔者总结电视广告中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基于以上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知以及两国元首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共识,建议尽快将两国关系提升为“肩并肩、背靠背、手拉手、心连心”的“准同盟关系”。

“准同盟关系”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不承担条约义务的紧密战略伙伴关系”。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讲,即为利益与共、责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或是用普京总统的话来说,是“彼此视为紧密盟友的特殊关系”① Пленарное заседание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载克里姆林宫官网 2018年5月25日,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7556 “战略盟友关系”② 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俄中是战略盟友,但是没有成立军事同盟”。载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6月8日。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语用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其社交语用能力之间关系不大。留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比其语用语言能力发展得要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

其中,至关紧要的是将两军关系推升为“特殊友军关系”:在军事战略上相互扩大透明度,确保战略互信;在军事部署上“背靠背”,构成掎角之势;在军事行动上“肩并肩”,相互助力;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改革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军事技术上,联手研发,加速突破。

为此,双方需要做出共同努力。要切实增信释疑、消除“中国威胁论”“俄罗斯不可靠论”在两国的消极影响;加强智库研究,为高层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加强战略谋划,选准互利合作的切入点;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共同抑制两国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和亲西方势力的喧嚣,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对于外部势力干扰破坏中俄两国关系的舆论战、抹黑战,中俄有识之士应当起而批驳。

综上所述,从历史到现在再到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全局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应当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70 лет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взгляд в прошлое и будущее

Ван Хайюнь

【Аннотация】 За 70 лет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е (совет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прошли через трудный путь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конфронтации и нормализации.В новую эру, начавшуюся после распад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сохраняются стабиль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постепенно повышается их уровень, ч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ой опорой не только для их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и развития, но примером для построения нов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Рассматривая историю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мы можем извлечь несколько важных уроков.Как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история, мир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выгодны и Китаю и России, а в военном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и обе стороны терпят поражение. В развитии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новую эпоху можно отметить следующи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при высоком уровне развития, схожест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задач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сильной взаимодополняемости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ревосходства, а также в условиях стремительно меняющейс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обстановки можно ожидать дальнейшее углубление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и партнерства”. Рекомендуется как можно скорее повысить 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до отношений“квази-альянса” и отношений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союзников”, которые идут“плечом к плечу, спиной к спине, рука об руку, с сердцами, бьющимися в унисон”. Для достижения данной цели сторонам необходимо приложить немало усилий.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100 лет мир столкнулся с серьезными изменениями”, поэтому в процессе углубления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действовать решительно и быстро.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 Китай; Россия; двусторонн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оенный альянс;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70 Years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Review and Prospect

Wang Haiyun

Abstract: In the 70 years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it has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alliances from alliances to confrontation to normalization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lations. In the new Russia period, the continuous s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not only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set an examp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stateto-state relations. On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can be drawn from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peaceful co-existence will bring two benefits, while confrontation will bring two losses. Looking ahead to China-Russia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given the high level, wide proximity and strong complementarity of China-Russia strategic relations and the accelerating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there is every hope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rdination will be further deepened. We suggest that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should be upgraded to a"quasi-alliance" and "strategic alliance" of "side by side, back to back, hand in hand, heart to hear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his end, both sides need to make joint efforts."The world is facing major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be bolder and move faster in deepening China-Russia relations.

Keywords: China; Russia; bilateral relations; military alliance; strategic confrontation

【中图分类号】 D829.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094(2019)04-0005-0015

【作者简介】 王海运,中国驻俄罗斯前国防武官、少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常务理事、中信基金会中俄战略协作中心高级顾问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靳会新)

标签:;  ;  ;  ;  ;  ;  ;  

中俄关系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