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富士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士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上八点,自行车和汽车裹挟着20万多人涌入位于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科技集团。第一次到这里的马佩莲当即被这个情景蒙住了。马是浙江嘉善县副县长。嘉善户籍人口也不过37万。
“东西南北方向已经分不清楚了。”2008年4月,马佩莲这样向本报记者描述。
晒了一个上午的太阳之后,马佩莲总算搞明白,她要办的事情,要通过富士康哪一个门传达。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10月,两年时间内,马佩莲和她的招商团队,太阳没有少晒。
与马佩莲一样,来自其他城市的招商团队,他们初次在富士康总部的联系总是经过如下的程序:先是与前来应聘的农民工排队等候,这样的等候,有时候是连续几个月;取得某一事业部同意之后,再换牌进入。马佩莲记得,她第一次见到一事业部负责人时,已经是往返浙江深圳大半年之后了。
有时候进了门,但还是不一定见到人。马佩莲记得,第一次见到有新投资规划的事业部负责人时,穿越了好几个门卡,中间走走停停,连续换了三个牌子。
最新一轮富士康将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城项目已经花落浙江嘉善。在国内各大城市招商队伍中,郭台铭的个性一直被反复研究。“要快乐”这是郭台铭在嘉善富士康科技城奠基时的说法。
但对于长期在富士康附近驻扎的各大城市招商队伍来说,大多不容易快乐。实际上,即使是那些已经成功引得富士康的城市来说,要快乐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需要提供整片整片的土地供其开发,而纳税却未必相称。
这是富士康,来自台湾,世界最大的代工巨头,中国大陆出口冠军。
南京轻松摘取富士康的弦歌雅意
富士康在深圳的成功,立即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此后,一大批城市招商队南下驻扎深圳,叩响富士康龙华基地的大门。
江苏是最早抢得先机的省份之一。在一个省区,同时有三个城市获得郭台铭的青睐,这在富士康的布局中可谓独一无二。这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努力分不开。
“郭先生说要来就果然来了,我很高兴。”——2007年1月16日晚上7点,江苏省委大院1号楼一楼的会议室,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郭台铭说。
两人的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当天,在紫金山庄,郭台铭仔细听完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和市长蒋宏坤关于南京科教优势的介绍后,给两人吃下“定心丸”——面对北京、上海浦东、武汉、深圳、杭州等城市伸出的“橄榄枝”,还是下决心把首个软件研发基地设立在南京,“主要是看重南京的高校、科研机构的高度集中。”郭台铭道出此中原委——南京是全国部、省、市三级唯一同时确定建设的“软件名城”。
在郭台铭和罗志军等“见证”下,富士康集团旗下负责手机软件生产研发的总经理胡智深与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软件办主任施卫国签订了意向书。
当天晚上,郭台铭与李源潮会面时,还提到考虑在南京建立华东科技物流中心——将负责“运筹”富士康集团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华东地区的业务。
2007年8月16日,郭台铭一行再次到南京,富士康投资的南京软件基地当天举行项目签约仪式。
“我们又见面了,郭先生总是很准时,很守信。”李源潮面带笑容与郭台铭握手,这个酒店与软件基地就相隔一条长江,很方便。
郭台铭告诉李源潮,这标志着富士康在大陆的投资完成了从硬件向软件的跨越。这个项目与以往投资的项目不同,没有选择经济与交通相对发达的南京长江以南区域,而是选择了位于江北的浦口区。“这是富士康积极配合投资所在地政府的规划,不要求最好的。”郭表示,“这是第一次,一旦规划定下来之后不想再改变。”
对此,李源潮说,“郭先生站在当地政府的角度上考虑投资问题,而不仅仅是从企业赚取利润的角度。”
一个细节是,郭台铭还向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和时任省长的梁保华各自赠送了一部手机,并说,“这是我们生产的,目前性能最好最先进的手机,还没上市。”李源潮就说,希望南京也能生产这样的手机。郭台铭则说,这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就南京的软件基地,郭台铭表示,有信心打造成为如印度硅谷——班加罗尔(Bangalore)的超一流的软件园。
电影打动郭台铭
相比江苏轻松获得郭台铭的青睐,作为中部城市的武汉,则为此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打动了郭台铭。“1993年郭台铭与其堂姐郭卫平就来过武汉。”武汉东湖经济开发区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当时武汉周围交通并不发达,配套环境也比较落后,郭台铭并没有投资的意向。不过这却为富士康与武汉之间建立了联系。
2005年,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亲自写信邀请郭台铭去武汉,促成了郭台铭的再次访问。
“十年前的项目线索,十年后的收获,是大家长期跟踪与关注努力的结果。”该人士说。
记者获悉,富士康最后落户武汉,除了长达10年的等待之外,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套不为外界熟悉的运作过程。
武汉富士康项目从开始接触到2006年底正式宣布历时约一年半。对于这一项目,当时的争夺非常激烈。为争取该项目,2005年,武汉方面成立了“富士康工作班”,这个专班学历均以博士为主。
为了研究富士康,当时工作组要求,所有专班成员必须做到“郭台铭语录人手一册,郭台铭传记深入研读,富士康公司现状与发展规划熟烂于心”。随后,他们分头行动,花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份长达40万字的报告,报告研究的重点是武汉的优势以及如何与富士康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包括富士康可能在汉发展的几大产业:纳米科技、汽车电子、模具和镀锌板等。
武汉市政府认为,与同项目竞争的兄弟地方政府相比,武汉在税收等优惠政策,基本上就是高新区的政策,并没有特别优势。工作组几经讨论最终认为,要吸引富士康项目,必须摒弃传统的招商引资策略,而是“走在前面,以专业化路线求胜”。
2005年5月的“香港湖北周”期间,原湖北省省长罗清泉还亲自带队,专程从香港过境深圳,考察富士康生产基地。在这一次会面中,东湖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开发区的情况,郭台铭听后感叹变化很大,最终表示将来武汉亲自考察。
据东湖开发区一名内部人士回忆说,最初开发区向郭台铭展示招商方案时采取了通用的PPT模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项目推动进程很慢。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工作组最终决定改用制作一部动画影片,更加生动地展现武汉的特色和富士康未来的发展蓝图。
工作组邀请了专业的动画制作与配音人员。动画影片的一部分介绍了江城武汉的风光和武汉“光谷”的历史,然而更大一部分则是通过动画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富士康科技城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具体到每一个厂房、大楼的颜色,工作组都亲自逐一确定。他们同时还考虑到郭台铭先生的人文习惯,在地理命名与意向选择上保持与富士康企业文化的统一,如佛祖岭产业园的命名,选址地靠近龙泉山、凤凰山的良好寓意,突出光谷自然环境的优美。
制作电影的目的就是打动郭台铭,要让武汉得到肯定,让郭先生选择武汉。第一步,要富士康认识武汉。第二步,要富士康投资武汉。第三步,研究投资的具体项目。第四步,开始建设。
这部耗资30万的影片,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为招商引资专门制作的电影,彻底改变了郭台铭投资武汉的看法。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区内部人士说,对于最后一稿呈现给富士康的宣传片,前后改动细节处不下1000处,其中“山水兆寓、环境纳士、佛岭蕴康”这个原创性的提法给富士康郭台铭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台铭看到一半突然开始鼓掌,大叫“惟楚有才”!
武汉的不惜血本带来的效应,很快让其他城市嫉妒:按照规划,武汉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围绕富士康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引进包装、元器件生产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集群,未来五年内将形成2000亿的产值。
武汉市方面的憧憬很快被现实所证实:2008年1月29日,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暨中国光谷推介会在武汉召开,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和中国国内的近200家企业上门“求亲”,其中包括112家富士康其他基地的配套供应商。配套供应商中不乏美国TI、德国欧斯朗,日本东芝、夏普,荷兰飞利浦,中国台湾瑞萨、友达等国际知名企业。
代工帝国的背影
富士康凭什么可以先拉出一长串单子:戴尔、惠普、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思科、IB、西门子、阿尔卡特,这些都是当下国际最主流IT公司,他们当中的许多产品其实就是依靠富士康代工。业内人士评价说,富士康一定程度上主导者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
从2004年开始,富士康便已超越全球EMS第一大厂伟创力,成为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在多个产品领域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
“武汉市专门成立一个博士团队的招商队伍,对富士康进行全面的研究。”一位参与武汉招商富士康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不仅它的产品线、业务线,还包括它的文化,甚至郭台铭的喜怒哀乐。”
目前富士康拥有深圳龙华、江苏昆山、杭州钱塘、北京、太原、烟台、晋城、上海松江、天津滨海、广东佛山等科技园。此外,廊坊、淮安、沈阳、武汉、营口、秦皇岛、南京等科技工业园也正在建设中。这些正在建设中的工业园区,都是近几年内投资的项目。
在迅速扩张中,目前富士康已经拥有员工近60万人。仅2006年,富士康便创下了9个月增资15家公司的投资记录。鸿海在近日公告中明确表示:迄今为止,鸿海投审会批注赴大陆地区投资总额23.9亿美元,实际目前已经投资大陆总额为14.6亿美元。
富士康首次进入大陆是在1988年10月。当时郭台铭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开办了百来人的工厂——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
现在的富士康在深圳龙华占据了大半个城区,名声响当当。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富士康的员工去深圳市区餐厅吃饭,只要亮出富士康的工牌,就能得到最为实惠的折扣价,老板还会亲自出面招呼。
然而,这一切对刚刚进入内地时的郭台铭却是不敢想象的,这可由一件往事进行印证。一次郭台铭坐船从深圳福永的一个码头上岸,当时天正下着雨,司机想把车开到码头前,但却被站在门口的保安拦住了。
应该说,早年的郭台铭进军大陆,完全是基于对台湾岛内和大陆经济形势发展的判断。
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劳动力及土地价格飞涨,对手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富士康来说,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得富士康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而反观当时的大陆,人多地少,恰能满足富士康对低成本控制的诉求。举例来说,当时一个台湾工人的基本工资超过每月2500元,而在深圳,流水线上的工人工资不过每月500元,相差约5倍。
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深圳市政府不仅积极铺路整地,还出台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台湾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等著名公司都开始到大陆投资,富士康也是在此时开始在大陆大展拳脚。
在武汉市厚达几十万字的对富士康的研究中,他们甚至通过对郭台铭在大陆的考察路线,划出了富士康在大陆的布局想法。由此为武汉对症下药赢得先机。
来自富士康内部的说法是,郭台铭已对大陆的基本投资环境了如指掌。他认为,未来北京、天津一带将成为大陆无线通讯网络发展重地,是无线通讯制造与研发的基地;包括上海、苏州、无锡等在内长三角地区,则将成为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至于广州、深圳的珠三角一带,则必定是台式电脑与消费点在产品制造业的天下。郭台铭还预言,由于北京缺水、缺电以及有风沙问题,未来在上海可能出现制造芯片的晶圆厂的群聚效应,此外,基于供应商的需求,广州、深圳等地也将出现几座晶圆厂。
为什么是富士康
理解富士康,不能绕开它的深圳龙华基地。对于龙华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富士康成就了龙华,但未来则不好说。
深圳龙华区目前人口约四十多万,其中富士康人口比重占了全区人口的大约一半。一位龙华区政府人士笑称,富士康早年的扩张,让围绕其庞大工业园周边的农民一下富起来,“抢建的房子到处都是”,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一度高达38万人,其中有20多万盘踞在龙华,如此庞大的人员吃喝住行,对龙华周边消费的拉升,构成了直接的推动力。
龙华区政府人士介绍说,梅龙镇吸引的买家只有少数富士康的中高管,更多是吸引深圳市区的居民。他解释说,这就是“磁石效应”。
从深圳市以往的各种经济数据上,可以看出,一系列表面漂亮的数据,让龙华乃至深圳对富士康不能倚重。
富士康是连续多年的中国出口冠军,也是历年深圳的出口大户,从2007年数据看,深圳出口额达到1500亿美元,以富士康当年产值约450亿美元,在去年深圳出口额中应占据10%-20%的份额。
与此同时在财税贡献上,据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公布的“2007年度深圳市国税局纳税十强榜”显示,富士康旗下两家深圳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分别位居“2007年度深圳市国税局综合纳税总额十强”的第三,和第十位,据称,该榜单入围门槛为9亿元。根据富士康内部提供的各种数据,一个比较接近的数据是,富士康深圳2007年缴纳的地税是7亿元,国税是40亿元。
另一项可以印证对深圳带来的巨大影响的事件是,深圳市上下谨慎对待富士康的转型。
按照李金明介绍,早在几年前,富士康就已提出从“制造的富士康”向“科技的富士康”转型,未来定位为“研发为主,小量生产”,届时,员工人数,也将从目前的20多万,调整到10万-15万。
转型,意味着将会给龙华镇,乃至深圳带来阵痛。
龙华区政府人士继续表示,代工巨人富士康未来的迁徙,必然要让龙华,以及深圳市同时面临这个庞大经济体转型带来的冲击。
“首先,大量生产线劳工搬走,周边农民房的出租率、周边餐饮娱乐都会受到冲击,小店的生意也会清淡。”
但这种“消极影响”,还有待观察,因为崛起的龙华镇刚刚走上城市华的道路不久,而过于依赖一家企业带来的经济拉动现状,还需要时间来改变。
当龙华区乃至深圳市还在对富士康转型进行复杂推演的时候,国内其他城市则早已南下争抢郭台铭北上布局。
标签:富士康论文; 郭台铭论文; 郭台铭语录论文; 富士康夏普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富士康论文; 太原富士康论文; 深圳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