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经验和智慧的立足点。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从而让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呢?
关键词:开放课堂 学生疑惑 学生错误 生成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试行》就是要把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变成过程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课堂”。新课程下的课程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资源,而是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这样就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从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但是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反而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一、从学生的疑惑出发生成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疑问更多,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视学生的疑惑,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适当引领开发使之演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在课堂中加以开发和利用。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观察水的沸腾》时有这么一段精彩片段:
师:你们在做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啊?
生1:水沸腾前,有少量气泡从水底冒出,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
生2:水沸腾时,有大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同时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话音刚落)
生3:老师,他说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是不对的,因为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是看不到的,它是白气,湿湿的,应该是小水珠。
师:嗯,讲得非常好,这个同学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鼓掌。
生4:生2讲得还有不对的地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沸腾的温度不是100℃!因为水温达到100℃沸腾时,我们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又上升了,一直升到103℃,水温才停止上升,你看,我的温度计就是103℃。
师:(愣了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原因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5:酒精灯火焰太旺了!
生6:酒精灯的火焰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生7:可能水有问题。
生8:不可能,因为还有其它五组的水都是从同一个热水瓶中倒出来的。
生9:会不会是温度计的问题?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当场验证,果然是温度计读数偏高所致)
师:生4你知道了吗?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3℃。水沸腾时,不会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再升高,而是保持不变。而你在做实验过程中,尊重事实,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这种科学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提出疑问: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而是103℃。这一疑问,超出了教师预先的设计。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试着从酒精灯火焰、水、温度计等各个环节和各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最终在互相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答案,使得本课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生成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错误,但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的现象之一。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学习时刻。”是的,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例如:某教师教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课上,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同种铁块的质量。为减小测量误差要求学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同学们,你们测量出铁块的质量是多少了吗?
生1:我们一组测出来是7.9克。
生2:我们一组测出来是8.1克。
学生纷纷表示结果与这两组差不多。
生3:我们一组测出来与他们完全不同,是12.3克。
师: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呢?(让这一组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生1:你们的实验操作不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在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
生2:对,放反了就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正确。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对!那你们想一想放反了就真的不能准确测量了吗?
(学生愣了一下,思考起来。)
生2:当天平的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指的示数值之和。
生3:我知道了,放反了也能准确读数。只是此时物体的质量应该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标尺上游码所指的示数值。现在左盘中砝码为10克,游码示数为2.3克,所以我们这一组物体的质量应该是7.7克。
师:嗯,非常正确。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找错、改错、直到正确地回答,使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更加深刻,大大地提高了这堂实验课的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有人说:“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不错,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苏明义 主编《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
[2]吴永军 主编《备课新思维》。
论文作者:付家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资源论文; 这一论文; 盘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