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主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主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要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旨论文,世界观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体与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旧哲学的地方在于,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等“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高度统一,从而第一次 把理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真正即体即用、体用无间的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指经验论与唯理论)之所以陷入种种片面性、矛盾和迷误,原因之一是 它们都忽视或未能正确认识人的实践的意义,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它们把理性绝对化,从而 把对理性的颂扬变成了对理性的迷信。无论是霍布斯还是笛卡儿、康德、黑格尔抑或费尔巴 哈,无不力求用“理性”构建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在理性主义原则支配下构建起来的“体 系哲学”,往往变成了凌驾于科学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它们虽然以其抽象 性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直观性,却又因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等分离开来而陷入了二 元论。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说就是,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 的活动对其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古典自然观突出的特征,也是认识论上主客二分的自然哲学前提。笛卡 儿的二元论正是将自然科学已经确立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从哲学上进一步强化。笛卡儿的机械 论哲学是他的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他主张“物质”与“心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它们 各自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都是实体,“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维,“物质实体”的属性 是广延。双实体理论构成了所谓二元论。笛卡儿关于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的二分(实际 上是对近代科学关于人与自然二分的哲学概括)成了近代哲学的一个出发点。

自笛卡儿以降,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潜在而深刻的基本原则就是将人周围的感性现实世界 抽 象为绝对对立的两极——自然界和观念界,进而用超感性、非实在的“异己的存在物”(马 克思语)——自然的或精神的(包括神)来规定现实世界的本原。与此相适应,各执一端而实 质上是两极相通的独断论和先验论的对立互动,构成近代哲学发展的主流。

独断论与先验论对“自然界”的理解貌似对立,实则都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恩格斯说: “这种唯物主义(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引者注)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 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黑格尔也有这种观点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扩展自己 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 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在这里,反对中世纪 残 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版,第20—21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7。)

由马克思等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摒弃了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异己存在物”,即“自 在自然”和超验理念,将哲学从远离人的“自然”或“天国”拉回到由人的劳动创造而诞生 的“整个所谓自然历史”,即人类社会或人化自然的历史。“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 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2版,第1卷,第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里的“实践”不是单纯直观 意义上的物质或精神活动,而是包含了二者的统一的能动的活动;实践不只是感性的或理性 的,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实践相对应 的不只是认识论上的“知”,而且基于人的全方位需要之上的“知”、“情”、“意”的统 一。因此,“两个主要的对立”即“同一与差异——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和结果”,“ 当它们被分开来考察时,都互相转化”的“根据”便建立起来了。这是不同于以往一切形而 上学哲学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于是人的实践活动取 代了自然实体和观念实体,成为揭示现实世界的思维支撑点,从而扬弃了哲学史上一切旧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绝对对立。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的思维方法同样不知道什么严格 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 ,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通过中介相联系;这 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8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不是近代 哲学那种立足于对“自然界”仅仅直观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 唯物主义”。其思维方法既是实证的,又是思辨的,是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 史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来讲是反对并力图超越任何封闭、僵化的哲学体 系的,是坚持一种始终能动地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开放性思维方式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就其直接意义说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形 而上学的批判,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笛卡儿以来近代“实体”论哲 学的批判。“实体”论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本体与方法的内在分裂、理论与实践的持续 冲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标是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服务的,因此它不恪守任何背离 现 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抽象原则,而是把它的理论原则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既以此作为现实实践活动的指导,又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完善和 发展。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在此我们仅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所作的深刻理解中,来进一步领悟马克思主义辩证思 维方法寓本体与方法于一体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一方面把共产主义设定为绝对规定,指出,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 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但如果马克思仅仅满足于这一立场,那么他就不能把自 己同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以及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真正区别开来。因此,另一方面, 马 克思又从实证经验的意义上,肯定“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 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又把人类历史的展开作为“共产 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运动”。上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无产 阶级政党能够既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同时又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 的未来。

今天,在人类社会以及思维运动领域,甚至随着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断向宇观和微观高速领 域的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或理论思维方法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 入越来越成为必要的了。因为在这些领域,科学研究所要揭示的客观对象已经远远地超出了 人类直接感知的范围,但又非靠什么玄想或直觉所能把握的,这就必须凭借高度发达的理论 思维或辩证思维能力——“然而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 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了模式,从而提供了说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84页。)

二、经验与理性的统一

从辩证思维或理论思维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等基本范畴是惟 一可能和正确的方法。因为这些范畴都不是纯静观意义上的,但却有着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 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不是什么“感觉的复合”,但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某种具体的经验 事实,因而在思维进程中可以说都是“现实的人”通过现实的活动即社会实践对特定对象的 理 论把握。这一过程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双向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线性的、实体的。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离不开一定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但问题是什么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种形式上没有多少争议的观点认为应是包括“自然界”、“ 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等在内的整个世界。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主要而明显的分歧在于, 对这些对象如“自然界”具体应怎么看?即仅仅是“人化自然”?还是融“人化自然”与“自 在自然”为一体呢?

我们认为,在这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范畴,即需要在一定意 义上区分经验层面的“自然界”和理性层面的“自然界”,又需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加以 理解。其实,所谓“人化自然”主要是“经验”即能为从事特定实践活动的人所“感性感知 ”的层面上来谈的,而“自在自然”又主要是就“理论”即只有靠“理性抽象”方能予以把 握的意义来讲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不仅仅是“经验”的抑或“理性”的 ,而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实现“经验”的与“理性”的这两种方式高度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联系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 ,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 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指自然与历史的对立——引 者注)也就自行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77页。)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是自觉地把自己牢固地建立在“工业”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它才在肯定“自 然界”有“感性”或“经验”存在的一面的同时,也越来越充分地肯定“自然界”在归根结 底意义上是相对于人类或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在性或客观实在性的。“自然界”的先在性或客 观实在性当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历史活动而自在存在的“实体”性的东西,它在本质上表现为 任何一代人为了进行活动都无法回避地已经深深打上前人和他人活动烙印的“历史的自然” ,而任何当下人的活动又都是以既定条件下的人的思虑、激情作用于这个“历史的自然”, 从而在延续自身历史的同时拓展“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充分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这种 先在性或客观实在性,关键的一点要求人们必须努力超越一时一地一己的狭小眼界,努力把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万事万物看成是不断运动、变化然而却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辩证图景”。 在这里,客观物质世界如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不是远离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而是大约 从人之为人的那一历史时刻开始,也即从人类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那一刻起,根本上就是 一个“自在之物”不断向“为我之物”转化的历史进程。

由此也不难明白,对“自然界”的这种历史性存在,如若仅仅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 、鼻、舌、身或单纯“思想”的力量都是无法理解和把握的。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感性感知”与“理性抽象”、乃至所谓“人化自然” 与“自在自然”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就人的感性所能直接感知的意义而言,“人化自然” 当然是惟一客观存在的;但人之所以为人,又决非只有“感性感知”的一面,而是越来越 在本质上具有“抽象”或“直觉”的一面,就这一面来讲,“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如同 人的感性感知的“人化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一样都是不能被否定的。但问题是,同样作为人 对外部世界认知和把握的方式的“感性感知”和“理性抽象”能否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二者间 的辩证统一?

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者甚至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以“理性”与“经验” 的尖锐对立为基本表现形式的,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同他们对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各自抽象 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如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 ,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 何确定的东西”,这种“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而“要从费尔 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241页。)马克思主义一反以往哲学史中各种对 人的唯心主义的解释,有史以来第一次赋予人的本质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内涵,即“人的本质 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一来,人的 “理性”与人的“感性”这样两个同是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重要内容的互相反对的方面就 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实现这个有机统一的现实支点就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社会实践 活动,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他是怎样活动的,他就成为怎样的人。正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 动那里,“感性感知”与“理性抽象”得到了高度统一。这是就二者间的相对性而言的。但 同时我们说,二者的区分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即使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 感性感知”与“理性抽象”这两种人对外部世界的把握方式并没有直接等同,而是呈现出一 种既分又合的矛盾关系,体现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上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 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虽然相互连接、互相转化,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 段,无论如何是不能简单地合二为一的。这在根本上是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身所具有的直 接现实性与社会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一致的。

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经验 ”与“理性”或者说“感性”与“思辨”的高度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人化自 然”或“自在自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的所谓“自然界”,在形式上, 不仅是为我们所直接感知的那个“自然界”即“人化自然”,也不仅是为人的理性思辨把握 的“自在自然”,而是立足于概括和总结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及 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是一种融“经验”与“理性” 于一身、集“归纳”与“演绎”于一体的“理论思维”的产物,而其内容则是客观的。它在 本质上体现了“物质”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物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又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实践”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物质”所具有的客观实 在性及其可知性,不是不证自明的先验命题,也不是为某些特定条件下特定的人一朝感知就 恒久不变的直接经验,而是千百年来人类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及阶级斗争等社 会实践活动揭示出来的,并为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加以证明了的融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于 一身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向纵深发展,将会愈来愈证实如下 命题的正确性——“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 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3版,第2卷,第1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世 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 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383页。)

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正好相反,黑格尔认为现实世 界是某种永恒的“绝对观念”的体现,而且人类精神在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的时候,就在现 实世界中并通过现实世界认识“绝对观念”。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人为自然界立法”。而 费 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则在于——“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 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 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 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 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6页。)在费尔巴哈眼里,“自然界”是静观意义上的,是绝对外在于人而存在的 , 人的认识不过是这些外部事物在人脑中的单方面映像而已。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所考察的对象就是与人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外部 自然界,这里的基本矛盾关系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在 这个问题上是主张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的,如马克思在谈到劳动是现存世界即地球 的变化的基础时,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 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7页。)这后一句是指对于尚未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们,劳动并不是现存世 界的基础。后面他还指出今天的地球绝大部分已为人类的实践改变过,但也承认还有些地方 完全是原来的状态。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尽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必不可 少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实践的观点说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在“人与 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唯物主义根基就将 被抽掉。一个不把“自然界”而是把“实践”放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首要地位的哲学自然观, 不管它在理论上采用怎样的称呼,但决不是唯物主义的,在实践中它越是想把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原则贯彻到底,它便越是感到自己这个理论体系的致命缺陷。

标签:;  ;  ;  ;  ;  ;  ;  ;  ;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主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