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持续发展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生产力看成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二是坚持生产力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统一,强调要重效益,高起点,实现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发展方式,邓小平在生产力发展方式上的这两方面战略思想,都是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思想。
我们知道,邓小平是非常重视加快生产力发展的,但是邓小平所强调的加快发展,决不是那种粗放的、外延的、短期行为的快速发展,而是以讲究质量、讲究效益,着眼高起点、集约化发展为前提的快速发展,是具有持续效应的快速发展。早在1975年,他就明确地提出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他说:“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1992年,邓小平巡视南方在谈到能否实现加快发展时,曾这样指出,“只要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他认为,“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邓小平是把讲究效益和质量作为实现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来看待的,而且是把速度与效益作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具有同等地位的战略问题提出来的。同时,在邓小平看来,要实现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效益,还要有高起点。他反复地强调,“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而发展生产力要有高起点,关键是发展科技要有高起点,所以,邓小平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并且认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要注重效益、注重高起点,就要注重集约化发展。1986年12月,他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关于经济情况汇报和改革设想后,就专门谈了企业联合和集团化问题。他说,“现在电子工业是否太分散了,为什么不可以左邻右舍挂钩,联合起来搞?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在邓小平看来,要实现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打基础和增强后劲力量,我们知道,邓小平在制定生产力发展三步走战略时,就非常强调打好基础的问题,他认为,本世纪分两步走,前十年就要为后十年打好基础,而本世纪的二十年又要为下世纪的五十年打好基础,邓小平强调打好基础,所注重的就是反映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统一的持续效应,打好基础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后劲力量,为此,他把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重点确定为,“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并认为教育和科学是关键。邓小平还把提高人的素质看成是增强后劲力量的根本,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应当说,邓小平关于要重效益,高起点,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对这一战略思想的跨世纪意义,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重视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以来的国际上形成的发展新概念,80年代初,在联合国拟定的《共同的危机》报告中,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把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阐述为,生态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文件中,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从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很快就风靡全球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因为,可持续发展观是对过去那种不重视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的、外延型的、短期的发展方式的反思基础上而提出来的。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地揭示出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注重效益,要有高起点,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依靠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轨道上来,那末,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我们将会大大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其次,重视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现实发展与再发展的矛盾,即现代化目标宏伟与生产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所决定的。这种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体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是相当快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67795亿元。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近20年来我们走的仍然属于高投入、低效益,靠量的扩张、铺堆子的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低劳动成本产品同人家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短期内和一定层次上,这种竞争是有一定力量的,但从长期发展和更高的层次上看,这种竞争的后劲就显示出它的不足。
二是资源缺乏而利用率低。我国固然属于资源大国,然而就人均而言,已把我们重重地甩在贫困线以下,我国人均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5、1/4和1/10。许多自然资源减少和衰退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同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能源消耗同日本比为9:1,同法国比为8:1,也就是说,人家烧1吨标准煤能干成的事,我们要烧8吨、9吨才能干成,这不仅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而且能源也难以提供,也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而治理不得力。我国环境污染的迅速产生和不断积累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当时,全国一下子冒出小钢铁厂60万个,小煤窑5.9个,小水泥厂9000多个,这些靠蛮干搞起来的小企业,没有任何防污措施,必然导致对环境严重污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治理环境染是非常重视的,但仍然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状况,要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是人口基数大而素质不高,人口问题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人力潜在资源丰富,这是我国加快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有利因素,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人口的素质不高,又给我国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五是科技教育不发达。我国经济整体素质不高,集中体现在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低,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多点,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还需要一个长期加快发展的过程。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继续走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发展路子,不仅不能如期地达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且社会资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也都难以承受,重视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对策与途径,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这是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可持续从最一般意义说,它是标志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状态和过程。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实质就在于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这种辨证统一的基本要求是,首先,从观念层面上看,就是要把坚持以现实规定未来与以未来导向现实相统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前提。其次,从实践层面上看,就是要把坚持以现实展示未来与以未来“扬弃”现实相统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原则。再次,从价值层面上看,就是要把坚持满足现实主体需要与满足未来主体需要相统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正是内在地蕴涵着这种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辩证本性,才使之具有与传统的非持续发展鲜明不同的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有,①持效性,可持续发展不以短期效应作为行为的取舍标准,而是把体现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持续效应作为行为的取舍标准;②优质性,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为前提,但注重的并不是粗放的、外延的发展,而是集约的、内涵的发展,追求发展的优化和质量;③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突出发展轴心,但不顾此失彼,坚持以系统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第四,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而以主体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要求。
第二,根据邓小平关于坚持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统一,要重效益,高起点,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这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全球性的共同选择,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顺从国际社会的主张和照搬别人的发展方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中国的现实发展与再发展的矛盾所决定的,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要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遵循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目标要求相统一来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对策。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这个根本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要求主要是:①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来看,就是要坚持以确保较快的发展速度为前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较快的发展中较快地实现由非持续或弱持续向可持续发展的转轨,从而进一步促进发展。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上看,就是要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对实现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有快速而持续的发展。③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看,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导向,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把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④从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看,就是要坚持利用开发与保护优化并举,在为确保正常发展而进行合理利用开发的前提下,特别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调整和完善各种有效机制,切实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就是要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条件下的利益格局,即与粗放发展,短期行为相联系的利益格局,而重新构建和创造有利于大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科学、公正的利益格局。二是领导机制,即建立起有利于干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干部管理体制。三是法律机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光靠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它纳入法律化的轨道,用法律的手段来促使和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