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华[1]2016年在《教师修正性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习得发展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反馈作为写作过程教学法的重要手段,其对中介语发展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教师反馈研究的焦点放在循环验证教师反馈对促进目标语形式准确的有效性上,教师反馈是否有助于学习者的英语词汇知识水平发展,是否与学习者认知因素产生交互作用则很少有研究涉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英语词汇知识概念框架理论尚不完善、概念框架中各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模糊不清,因而增加操作难度;二是反馈本身具有侧重于语言形式修正的特征,使得大多数研究纷纷将研究焦点放在对学习者语言形式准确性的影响上,而对学习者词汇知识层面的影响潜力关注不够。由于教师反馈及其反馈类型与学习者英语词汇知识发展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本论文拟探究教师反馈对学习者英语词汇知识发展的作用。本论文基于自建的《中国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习者英语历时作文语料库》,采用语料库的文本分析方法,揭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以词汇知识广度和深度为潜在变量的发展规律,从而探讨教师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习得的作用。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前人对二语词汇知识概念的界定,确定了本文的英语词汇知识框架。该框架涵盖了影响学习者英语词汇知识习得的两大重要因素和两个基本变量。两大因素是:教师反馈和学习者语言学能因素。两个基本变量是:词汇知识广度和词汇知识深度。本章还回顾了相关主要理论的介绍和评析,综述了前人有关英语词汇知识发展和教师反馈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自建的小型《中国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习者英语历时作文语料库》及数据获取方法。本文的实验对象是华中科技大学10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一年级学习者,被分为直接反馈组、间接反馈组和控制组,其语料来自于叁组学习者入校后第1学期初、第1学期末和第2学期末的324篇英语作文。该语料库由9个子库构成,总库容为73,922词次,语料以叁种形式存储:1)生语料;2)POS词类赋码语料;3)失误标注语料。第叁章为实证研究。本章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教师反馈过程中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广度发展的特征,并探讨了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形式的教师反馈对学习者词汇知识广度的作用。结果表明,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广度的作用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相同的是,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复杂性、用词准确性以及词汇搭配准确性,都有良好的效果。不同的是,直接反馈对促进英语学习者作文中词汇形式准确性的效果最好,而间接反馈对提高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多样性、词汇密度以及词汇-语法准确性的效果更为显着、持久。第四章为实证研究。本章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深度发展的特征,并探讨了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形式的教师反馈对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深度即词块知识习得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反馈对学习者英语作文词块知识运用的作用不明显,而间接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块知识的运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五章探究了教师反馈和学习者语言学能水平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知识发展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教师反馈方式与学习者语言学能水平之间,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多样性,促进词块知识的运用,以及减少词汇失误,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对于词汇复杂性和词汇密度的增加,则交互性不够显着。高语言学能者更受益于间接反馈,而对低语言学能者来说,直接反馈的促学作用比间接反馈更明显。第六章为结语,简要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发现,阐述了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了本文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并指出了本研究今后研究的方向。
石洛祥[2]2009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处理经济原则。英语惯用语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英语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英语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惯用语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地道的关键,是概念流利度的重要体现之一。本研究的重点是英语中的惯用语块的习得。作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中,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在惯用语块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了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质性,即概念隐喻在各种文化中并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文化特殊性。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首先以叁个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者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对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英语惯用语块的学习和加工策略,在语言产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现象,希望老师予以指导。二语学习者要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地道性和流利度,掌握目标语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建立目标语人们思维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这与预测调查问卷中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写作中的“中式思维”是影响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相一致。如何克服母语概念的影响(如中式思维),提高二语概念系统的熟练程度(conceptualfluency)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二语学习者的惯用语理解的概念隐喻意识应该有助于促进对惯用语的习得,克服母语思维,提高目标语的概念流利度。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叁个研究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的理解和习得。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包括惯用语习得在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词汇习得应该是既包括分析体系中的单个词汇的习得,也包括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在内的语块的习得。以往的词汇研究存在下述明显不足:1)对词汇的深度知识研究不够。词汇深度知识不仅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性、意义、搭配、联想和同义等微观的词汇知识,还应该涉及词的概念、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元词汇知识。二语词汇的搭配知识和概念知识的习得受二语学习者母语概念知识的影响较大;搭配体现着词项之间的组合关系,搭配能力则体现了学习者二语的流利度、地道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着二语受母语干扰的程度。2)单个词汇研究较多,多词单位或者语块研究偏少,特别是其中比较固定的结构——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惯用语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我们可以将词汇深度知识中的搭配和多词单位中的惯用语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搭配连续统:处在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处于最底端的是纯习语(惯用语)。在词汇习得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连续统中的限制性搭配和比喻性的惯用语。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处于两端的自由搭配和惯用语被认为在习得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前者可根据语法规则进行生成,后者惯用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不具有可学性或者可教性,惯用语的习得被边缘化了:认为惯用语只需学习者机械记忆记就行。结果是,二语学习者感觉到词汇学习只有这两种明显的结构模式,至于中间大量的限定性搭配,一直受到了忽视。有研究(Howarth,1998)发现,从词汇角度而言,高级外语学习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更多的限定搭配和习语性搭配(惯用语),这也正是许多语言学习不成功者的问题所在。可见,搭配能力与二语语言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叁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惯用语块可学性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语言的双重体系理论,重点借鉴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等方面为惯用语的可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系统和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意义反映出语言的民族个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因此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一个概念隐喻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语言表达,可以称作“惯用语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中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意象图式隐喻本质上也是概念隐喻。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才可称为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隐喻。与隐喻概念一样,概念转喻不仅构建着我们的语言,而且构建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转喻思维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转喻同样具有系统性。惯用语中的隐喻体现着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知识。概念隐喻等充当着大部分惯用语的认知理据。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块实际上也具有可分析性。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以Gibbs等人(1989;1990)、Kovecses等人(1996),Boers(2000)等的实验研究为基础,设计出了叁个实验分别验证提出的叁个假设。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材料在参考了上述研究设计及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而成。实验过程包括学前测试、课堂教学、学后测试、问卷反馈和一周后延迟测试等五个步骤。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的大约270名二年级本科生。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实验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证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意识可以促进英语惯用语块的习得。第七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视角,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英语惯用语块的可学性。研究结果启示我们,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惯用语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掌握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理据,注意惯用语组成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两种语言在国内结构上的差异,培养学生概念隐喻意识,帮助消除学生惯用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使用中的回避现象,逐渐提高目标语的概念能力,以达到最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覃海晶[3]2013年在《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对随机抽样的181名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受试进行了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的测试,以专业性质(即文理科)与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两个变量,研究了受试在同根形容词、同义形容词和固定形容词搭配能力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文科受试和理科受试在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上没有显着差异;通过四级考试的受试与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受试在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上也无显着差异;所考查的叁类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上,同义形容词完成情况比其他两类搭配相对较差;文理科受试在同根形容词搭配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而通过四级考试受试与未通过四级考试受试在所调查的叁类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上均无显着差异。
林生淑[4]2016年在《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学术名词短语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名词短语可以通过前置和后置修饰这种简洁、经济的方式将复杂的信息“打包”进短语结构。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历时语言变化研究表明,近300年,学术写作中的名词短语修饰语使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十八世纪的学术写作中定语形容词使用逐渐增多;近100多年来,名词、介词短语不仅在使用的“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而且意义和功能也得到拓展,例如,抽象意义名词作为修饰语的用法在二十世纪写作中大量存在。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表明,学术写作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是压缩性名词短语结构,即使用形容词、名词和介词短语做修饰语。压缩性名词短语的普遍使用与学术写作的特殊语言输出条件以及语言的经济性使用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近两年学术界重新审视了英语句法的复杂性,认为英语语言的复杂性应该是多层面的,名词短语的使用被视为衡量高级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预测写作质量。可以说,将小句可以表达的信息转化成形容词、名词和介词短语修饰语体现了一种高级的语言能力。语域对比和句法复杂性两个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名词短语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名词短语开始以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语体特征方面的研究通常以语篇大小衡量学习者在名词短语使用和修饰语使用上的特点,这一研究角度更显宏观。同时对抽象名词的研究关注具体短语模式的语篇功能。搭配角度的研究关注“形-名”、“名-名”使用典型性和准确性等更加微观的层面。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培养了短语能力才能接近本族语表达。在具体的学科领域,能否使用典型的短语体现了写作者的权威性和学者身份、以及被话语共同体接受的程度。本研究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名词短语上的使用特点。国内对名词短语作为学术写作语体特征和句法复杂性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纵观国内外,在名词短语实证研究方面的一个突出空白就是缺少对学术名词的研究。学术名词是指在学术写作中普遍使用但又不同于通用词汇和专业技术词汇的那部分词汇。学术词表的创建备受关注。近两年由Gardner&Davies(2013)新创的学术词汇表Academic Vocabulary List(AVL)基于近20年左右的学术写作大型语料库,代表了当今学术写作高频用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高频学术名词将对教学产生实际意义。学术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于英语本族语者是个挑战,作为二语学习者利用英语进行学术创作无非又增加了一道语言关。国内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硕士阶段的写作研究暴露了他们在语言使用各个层面的问题。短语和搭配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学科和语域特点,国外研究者也极力主张在长篇写作中研究高级语言能力。本研究对此领域的贡献正体现在,在具体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内创建大型语料库对研究生论文中的学术名词短语使用进行研究。为实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创建了各约200万词的应用语言学论文语料库,包括学习者语料库,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语料库(简称CCEPT,Corpus of Chinese English Postgraduates‘Theses)和作为参照的语料库,国际期刊研究论文语料库(简称CRAIJ,Corpus of Research Articles from International Journals)。CCEPT中的论文平均分布于我国985、211和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CRAIJ均来自国际权威应用语言学期刊。本研究基于词频确定应用语言学研究论文中高频使用的47个AVL学术名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一定量的词汇有助于将研究置于可操控的范围之内,且以词汇作为比较基础有助于明确研究生在词汇使用上的差距以及未来的词汇学习目标。在本研究中,以学术名词为中心词的名词短语被称作学术名词短语。本研究提出如下四个研究问题:(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学术名词短语是否具有压缩性结构特征?如果有,有什么样的特征?研究生使用小句修饰的情况如何?(2)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有多项修饰语的学术名词短语模式的使用情况如何?(3)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国外期刊研究论文中的高频学术名词短语?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高频学术名词短语使用情况如何?(4)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名词短语使用上有什么其它特点?语料库检索工具主要使用了功能强大的Power GREP和附码删除工具,分析软件包括卡方检验计算器和Excel。语料库检索数据结合了详细的人工分析、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名词短语修饰语使用体现了压缩性结构特征,短语修饰语类别的选择顺序与期刊研究论文一致:前置修饰以形容词为主、其次是名词,后置修饰以介词短语为主。但是研究生使用的具体短语性修饰类别和期刊研究论文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研究生过度使用名词修饰语,形容词修饰语使用不足,of以外的其它介词使用差异大。在小句修饰上,研究生论文和期刊研究论文一样,使用限定小句多于非限定小句,具体差异表现在:研究生论文中wh-定语从句过度使用,而that从句、不同类别的非限定小句修饰使用不足,包括V-ed/V-ing结构和不定式修饰。这说明中国研究生对应用语言学论文写作中的名词短语语体知识还不够完善。第二,在有多项修饰语的学术名词短语模式使用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叁点。(1)当中心词前有形容词修饰时,使用后置修饰的可能性比中心词前有名词修饰时更大,这一点上,研究生论文和期刊研究论文一致,但是当有形容词修饰时,研究生使用后置修饰显着偏少。(2)兼有多项前置修饰的名词短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比例都不算太高,但研究生使用还是明显偏少。研究生使用“形-形-AH”显着少于期刊研究论文,而使用“名-名-AH”显着多于期刊研究论文,并在使用“形-形”序列修饰时出现较突出的形容词排序错误。(3)兼有多项前置修饰时,研究生使用后置修饰的比例显着少于期刊研究论文,表明汉语母语中前置修饰的单一化结构特点淡化了研究生对后置修饰的使用,尤其体现在“形-名-AH”和“形-形-AH”两种短语模式对后置修饰的使用上明显偏少;同时,这种堆积修饰语的名词短语模式在两个语料库中使用比例较小。第叁,对于期刊研究论文中的高频(≥15)学术名词短语,研究生能使用其中的73.7%,这其中有28%是作为低频短语使用的,仍有26.3%的高频名词短语未能在研究生论文中得到体现,这一结果表明研究生应继续加强对应用语言学论文中高频短语的使用。研究生使用的高频(≥15)学术名词短语中的83.5%在期刊研究论文中得到体现,表明研究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平时阅读英文文献中的短语知识转化成语言输出;研究生论文中的一部分专有高频学术名词短语(即未在期刊研究论文中出现的名词短语)体现了英语本土化表达特点。这些本土化表达无助于学术论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少使用。第四,研究生在学术名词短语使用上表现出四大特点:(1)学术名词短语使用的类型低于期刊研究论文,表现在语言学专业技术词汇使用少、形容词修饰语缺少语义过渡性词汇。(2)使用的名词修饰语过度集中在英语教学和语言技能相关词汇上,这部分词汇使用比例占到名词修饰语的24.8%,抬高了名词修饰语的使用比例,因此,研究生使用的名词修饰语―量‖过了,但是使用的质量并不高;(3)对于绝大多数中心词,存在高比例使用个别高频修饰语的情况,即―扎堆‖使用,且频数排序相邻的高频修饰语之间呈现使用比例悬殊过大的―陡坡‖式特点;(4)研究生论文中的不当短语和错误短语使用同样较突出。基于以上主要研究发现,在加强高级英语学习者名词短语语体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做的是纠正对某些修饰结构的偏误认识,例如要重视对学术写作中定语形容词的使用;在强化语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放在修饰语使用的正确性、典型性、多样性这些更体现―质‖的层面上;在短语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高质量英语论文的大量阅读和语料库工具的应用,同时,亟待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论文选题的广度,从而借鉴吸纳国外研究论文中出现的常用名词短语。
陈艳艳[5]2011年在《高中生词汇广度、深度知识与英语写作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有研究表明词汇知识的欠缺是学生写作中的最大困难。因此,可以说词汇是最重要的写作工具。当前对词汇的研究领域倾向于从词汇质和量的角度,亦即词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词汇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词汇的量,即词汇广度,也就是指词汇量或是学习者所知的至少掌握基本意义的词汇的数量。词汇的质,即词汇深度,也就是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各方面的知识。本研究先是对词汇与写作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综述,然后归纳总结了与词汇、写作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现。本研究旨在调查词汇深度、广度知识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欲回答以下问题:①.词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作文的文本质量及写作中的词汇运用?②.词汇的广度与英语写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③.词汇的深度与英语写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叁个班级随机抽选的80名南京某郊区中学高二学生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实际有效人数为69人。本文使用了两份试卷:其一为“词汇量测试”,其二为“词汇深度知识测试”,后者的设计包含词汇知识意义、词汇语法特征、语境择词和词汇搭配四个方面的内容。两份试卷成绩与参加者的写作成绩一同作为原始数据,经整理后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深入讨论。处理和分析数据使用的软件是SPSS15.0和SAS8e。研究发现:词汇广度、深度知识均与二语写作呈中度相关关系。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我们在承认词汇意义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词汇知识所涵盖的内容远远多于一个词的表面意义。词汇知识既有广度——词汇量,又有深度的层面。这一研究结果用以提请高中英语教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视,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期他们在词汇学习中更多更好地牚握词汇,在写作中正确运用。由于时间和研究工具的限制,本文中对词泯质的研究有失全面,且调查对象仅集中一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周惠[6]2016年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界涌现出了诸多针对其语类特征、语篇结构、词汇语法偏误、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同时,由于国际上以英语作为媒介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中的困难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些研究中,对英语学位论文的词汇语法偏误等语言问题关注较多,却忽视了较深层次的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问题。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作者在学术语篇中表明自我立场的同时也在进行与读者的动态互动,既包括对于某个实体或命题的作者观点阐释和态度表达,又涉及就这个实体或命题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因此,对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进行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拓展语篇评价意义研究的理论探索,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的现状,从而提出改进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建议,提高英语学位论文写作水平。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语篇评价资源分布与使用差异,探究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使用二语/外语进行评价立场的建构、态度情感的表达和作者-读者关系的协商时,呈现出的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征,揭示二语/外语学术作者在这一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与学方面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语篇评价意义生成的主要词汇手段具有哪些特征?(2)语篇评价意义生成的主要语法手段具有哪些特征?(3)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语篇评价资源具有哪些特征?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学术语篇评价研究的文献梳理与述评,本研究阐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核心思想,进而提出了 "学术语篇评价意义实例化理论模型"以及"语篇发生层面的学位论文语篇评价意义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自建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语料库(CEMTC)和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料库(NSTC)。CEMTC语料源自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中来自我国7个不同地区共计50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NSTC语料源自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PQDT)数据库中由北美地区英语本族语学生撰写的共计50篇语言学与TESOL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本研究语料库总容量为1,675,748形符。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考察了学位论文语篇中典型的评价性词汇手段(包括标示名词、投射动词和评价性形容词)、语法手段(包括语气系统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情态附加语成分,以及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动词)和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评价手段(包括学术立场语块和语法隐喻)。通过分析与讨论以上叁个方面、多个范畴的语篇评价资源的使用差异,深入探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点。通过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具体发现如下:(1)在使用频数上,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评价性词汇手段使用匮乏,尤其过少使用标示名词和投射动词;评价性形容词的结构模式也趋于简单化和单一化,体现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储备的评价性词汇资源尚存在完备性与多样性上的不足。标示名词的过少使用表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浓缩命题信息、打造学术语篇抽象性上遇到困难,对于论辩型和语篇型标示名词的使用偏好和程序型、证据型以及观点型标示名词的使用匮乏也说明,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常常难以呈现清晰的研究立场,客观性较低、思辨性也有所欠缺。投射动词的具体使用差异表明,开启对话空间的投射动词没有得到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应有的重视,但是挤压对话空间的投射动词却被他们过度使用,只关注与持有相同意见的读者建立一致关系,却忽视与持不同立场的读者建立联盟关系,不利于与假定读者共同建构语篇的对话性和主体间性。评价性形容词使用的单一化表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二语学位论文语篇中的评价站位(positioning)过于偏向积极性、断言性、强加性,对于客观情态取向、试探性立场及研究者身份的建构明显不足,影响了立场鲜明度。(2)在使用频数上,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评价性语法手段使用过度,过多使用语气系统中的人称代词系统和情态附加语成分,以及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助动词。从人称代词系统使用来看,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自我指称时较多使用we,但过少使用人称代词I,从而减损了作者的主体凸显度。在身份建构上,他们倾向回避人际风险较大的思想者及知者身份,而青睐人际风险较低的学生身份。就语篇互动性来看,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中的作者-读者人际距离较远,主体间性较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过多使用确定性情态附加语,闭合了语篇对话空间,而过少使用表达语篇协商性的情态附加语,如可能性情态附加语,难以介入读者共同建构语篇的对话性。核心情态动词及半情态动词的使用差异也表明,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不及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篇的对话性及主体间性强,立场的表达缺乏试探性与礼貌性,观点表述不够谨慎,也欠缺说服力。(3)我国英语学位论文中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评价手段使用趋势呈现波动性。就立场语块来说,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总体上显着过多使用立场语块,尤其是认知立场语块与评判语块,但少用模糊语语块,致使学术立场表达过于确凿,评价立场倾向于积极性,缺乏必要的协商性立场。同时,语块的共选机制也非常有限,类联接与搭配缺乏多样性,难以体现形式、意义与功能叁者之间的优选。就语法隐喻来看,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对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严重不足,导致语篇的信息结构建构低效,缺乏读者友好度,从而降低了论证说服力。综上所述,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语篇存在客观性、专业性、权威性、互动性与介入性建构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语篇主观性失衡,研究惯例生疏,身份意识模糊,表述直白武断,对话空间闭合。具体来说,本应该凸显自己的评价站位,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却偏好主观性的客观化,弱化主体凸显度;当需要谨慎地表达观点和降低人际风险的时候,他们却强化确定程度,体现高值的人际投入;协商的、开放的对话空间在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篇中俯拾皆是,但在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中却很少见。根据以上主要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与本族语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对评价性资源的使用存在显着差异,体现出二语/外语学术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二语/外语学术写作中评价意义的协商与表达,在学术写作教学中提升语篇评价意识,并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指导。首先要强化学术写作的规范意识并加强读者意识,其次要树立学生作者的研究信心,再次要融入国际学术惯例,并采取加大目标语篇阅读量、避免强加性与确定性词汇语法资源的过度使用、排除母语负迁移影响等方法,促进我国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外语学术英语写作实践。此外,本研究对我国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大纲内容修订与学位论文修改这两方面也提出了建议。总而言之,本研究课题在理论上深化了评价机制与评价意义发生的理论考察,拓宽了评价研究的范畴,在研究方法上丰富了基于使用的研究范式下的二语修/外语学术语篇对比研究,在实践上为增进我国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二语/外语写作现状的认识和推进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尤其是学位论文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郑玉荣[7]2011年在《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内近十年来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CLEC和SWECCL等多个学习者语料库的建成及出版为研究中国各层次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主流是基于语料库的失误分析和学习者与本族人语料的对比研究,中介语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成果较少,而且根据语料采集方式,绝大多数研究属于不同年级或水平的学习者横向对比。本研究基于自建的《英语专业学生笔语历时语料库》(库容为107,907词次),以年级为高水平的标准(institutional status),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第1-3年级(第1-6学期)写作中词汇和句法的纵向发展,运用涌现论(Emergentism)及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解释发展规律,以期对国内的中介语发展研究有所贡献。词汇发展的两个观测点为词汇丰富度(lexical/vocabulary richness)与准确性,词汇丰富度由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LD)、词汇多样性(lexical variation,LV)和词汇复杂性(lexical sophistication,LS)组成。词汇密度测量学习者笔语产出中的实词比例,词汇多样性采用类符与形符比(type-token ratio,TTR),词汇复杂度由“词汇概貌”测量(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 LFP),反映文本中2000常用词族,学术词族(AWL)及不在这两个范围内的其它词族(Off-list词族)比例。为了克服样本大小不同对TTR值的干扰,本研究采用了经国内外研究证明效度较好的计算公式,即类符的平方除以形符。词汇准确性由经标准化的词汇失误频数反映。句法发展的叁个观测点为流利性、复杂性和准确性。流利性指标包括T单位长度(MLT)、子句长度(MLC)。复杂性包含四个指标:T单位内子句数(C/T)、子句内从属句数(DC/C)、T单位内动词结构数(VP/T)和T单位内复杂名词结构数(CN/T)。句法准确性由经标准化的各种句法失误频数反映。本研究有以下四方面主要发现。首先,以年级为时间段观察到词汇与句法的显着提高,年级之间的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学术词族和Off-list词族、T单位长度和子句长度均显示线性提高,2000常见词族逐年降低,以上指标的变化在起始和相邻年级之间有显着性,说明学习者在写作中实词增多,低频词增多,高频词下降,重复用词现象有所改善,句法单位长度增加,词汇丰富度和句法流利性明显提高。词汇与句法总体失误率有所下降,准确性逐渐提高,但它们的子类别失误变化发展情况复杂。其次,本研究揭示了词汇与句法的动态发展阶段模式,以学期为单位观察的结果显示词汇丰富度与句法流利性、复杂性各指标均不再是明显的线性变化,而是呈现不同程度的动态波动,显示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1-3学期的波动、不稳定阶段(repellor state)和第4-6学期的线性发展、稳定阶段(attractor state)。虽然词汇和句法准确性发展路径复杂,但大多数失误变化符合以上阶段性模式。第叁,本研究依据发现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叁个质疑。1)从中介语系统的动态发展角度对国内词汇发展研究中的“高原”说提出质疑,词汇的发展规律不应是线性的上升或下降模式,而是呈现动态过程中的、稳定阶段和不稳定阶段。2)国内句法复杂性研究认为T单位内子句数(C/T)、子句内从属句数(DC/C)在高年级没有提高证明学习者句法复杂性提高放缓或停滞,本研究通过对T单位内动词结构数(VP/T)和T单位内复杂名词结构数(CN/T)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学习者句法复杂性发展的词组化(phrasal development),验证了国外学者句法复杂性向多元化发展的假说。3)T单位内子句数(C/T)、子句内从属句数(DC/C)在年级和学期之间不具有区分性不能支持它们作为句法复杂性有效指标的假设。第四,本研究除了揭示了词汇与句法的动态发展模式和对相关研究提出质疑外,还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解释了各测量层面之间的关系。学术词族等低频词与词汇密度和词汇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它们构成了“共同增长因子”(connected growers),说明掌握高频词族以外的词族使学习者有能力避免重复用词,提高表达的信息度。MLT依次与VP/T、CN/T、C/T和DC/C高度相关或较高相关,进一步检验了句法发展的多因性(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对中介语发展探索有建设性的数据和探索性的发现,但还有很多局限和不足。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尚待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提升;因本语料库中写作任务类型单一,本文得出的数据还需更多研究的验证。本文希望这些发现可以与基于CLEC和WECCL等共时研究成果互为补充,更全面地反映我国英语学习者词汇和句法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律。
李云标[8]2008年在《荆州中学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现状调查》文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信息传递中必不可少,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显着增加,另一方面强调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词汇。可是,很多高中学生学习词汇的渠道不多,记忆的方法不科学,也没有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形成对词汇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帮助高中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高一学生运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现状。本调查研究仔细阐述了词汇学习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和相关研究,也认真分析了研究者们对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和相关研究。但是关于策略的实证研究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学生的研究非常少。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界定,尝试性地提出了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分类框架。笔者认为,词汇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学习英语词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和步骤,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活用策略五种类型。依据这一分类系统,笔者设计了高中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表,对湖北省荆州中学的521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 13.0)对本次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总体频度为中等水平,而活用策略运用水平相对偏低,词汇学习的输出行为缺乏,输入渠道有待拓宽,记忆层次欠缺深度;2.高一学生中,女生在90%的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略高于男生,在35%的策略运用上差异显着,尤其在资源策略和认知策略运用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高一学生中,城区初中毕业生在65%的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略高于市县初中毕业生,在27.5%的词汇策略运用上差异显着,尤其在资源策略和记忆策略运用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认知策略运用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40个词汇学习策略子项中,87.5%的词汇策略运用与成绩呈显着正相关;5.高分组学生在92.5%的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远高于低分组,高分组学生为词汇策略中等偏上运用者,低分组学生为词汇学习策略中等偏低运用者,高、低分组学生在60%的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存在显着差异。
张倩[9]2017年在《交际教学法指导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组织模式是衡量词汇能力的重要维度。随着人们对词汇能力的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英语词汇组织模式。然而大多数都是对中学生或者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类型的探究或者对影响词汇组织模式的内在因素的考察,很少有对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外在因素的研究,比如词汇教学。当前的词汇教学研究又大多停留在如何通过词汇教学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上,而忽视了词汇的组织模式。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交际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影响。词汇组织模式研究是词汇质性研究的一种,它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方式,从范畴上来说,它可以分为聚合、组合、百科知识和语音模式等;从类型上来说,又可以分为语义类(聚合、组合和百科知识)和非语义类(语音等)。笔者对山西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叁年级一班和二班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叁个月的实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所学课程、所用教材、上课教师均一致。本研究主要围绕的问题是: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是否有影响?影响差异是否明显?在交际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针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高、中、低频词建立了怎样的词汇组织模式?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是:1.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会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交际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合理的词汇组织模式。2.在交际教学法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对名词、形容词和高频词建立较多的语义模式,而对动词和低频词建立较多的语音模式。研究工具是英语词汇水平评估测试和词汇组织模式测试(即单词联想测试)。研究过程如下:教学第一周对两个班进行词汇水平前测,目的是了解两班学生的词汇水平是否一致,以确保两班同质。第二周到第十一周,对实验班进行试图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聚合模式(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词缀等)、组合模式(各种类型的词汇短语搭配)、百科知识模式(词汇的背景文化知识)等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对对照班进行试图增加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词汇水平的传统教学。最后一周对两个班都进行词汇水平后测和单词联想测试。测试之后,将数据如实收集,并从每班中筛选出词汇水平达6400+的样本各30个进行数据归类和统计分析。并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对词汇水平评估前后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词联想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定量分析),涉及到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最后呈现了研究结果: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会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构建的词汇组织模式差异显着。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明显地建立了更多的聚合、组合、百科知识等语义模式。2.在交际教学法指导下,实验班学生对中频词、形容词和抽象名词建立了合理的聚合模式,对高频词和名词构建了良好的百科知识模式。以上的研究结果将给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带来重要的实践意义,并给未来的词汇组织模式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周晶晶[10]2015年在《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写作的出发点是基于现实考虑和理论启发:现实考虑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掌握相应的词汇量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词汇。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旨在扩展大学生词汇深度知识的理念。然而,由于受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和词汇习得观念的影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词汇量,忽视了词汇深度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如何提高词汇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成为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课题。本文的理论启发则来自于语料库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及数据驱动教学相关理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料库已经广泛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但是将其应用于英语词汇知识深度教学的具体方面的研究较少。本实证研究主要将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深度知识教学中,探讨将语料库应用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方法。本研究选取闽南理工学院8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均来自财务管理专业。研究随机选择财务管理5班为对照班,财务管理7班为实验班,对两班分别采用传统词汇学习方法和数据驱动学习方法进行词汇教学。并通过学生实验前后测成绩对比以及问卷调查数据来验证语料库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深度知识:搭配、类联接及词汇语境意义方面的教学效果。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7.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0.05);而且实验班前测和后测成绩有显着差异(P=0.000<0.05)。从而证实了: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在帮助大学生学习词汇搭配、类联接及词汇语境意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与传统方法相比,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笔者发现该方法虽然能够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但对于有些学生并不适用,因此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可以将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法与传统词汇教学法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教师修正性反馈对英语学习者作文词汇习得发展的作用研究[D]. 秦振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 石洛祥. 西南大学. 2009
[3]. 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的实证研究[J]. 覃海晶.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
[4]. 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学术名词短语使用研究[D]. 林生淑. 苏州大学. 2016
[5]. 高中生词汇广度、深度知识与英语写作相关性的研究[D]. 陈艳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D]. 周惠.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7]. 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D]. 郑玉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8]. 荆州中学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现状调查[D]. 李云标.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 交际教学法指导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实验研究[D]. 张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10].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D]. 周晶晶. 闽南师范大学. 2015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研究生论文; 语料库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论文; 研究生学习论文; 自然语言处理论文; 形容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