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竞赛市场管理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竞赛市场管理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竞赛市场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竞赛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管理体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赛,是体育运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体育工作者联系社会和为公众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体育竞赛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由消费型向经营型的改变,怎样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市场体制,是体育战线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之一。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确立体育竞赛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向

确立竞赛的市场取向,首先必须破除办赛依赖计划、开支依赖拨款的惰性观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竞赛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是体制。国家体育行政机关编制和下达竞赛计划,并由政府系统按既定经费指标组织实施。这种依靠国家拨款,采取政府包办的集中管理体制,在急需摆脱落后地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也确实取得过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这毕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重点投入的结果。在社会经济文化进入正常发展时期,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国家主要依靠市场取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大幅度缩减指令性配置资源的比例,必将把可以进入市场的部门引入商品经济的轨道。这样,本来就具有很大商品交换价值的体育竞赛,必将逐渐失去稳固的经济依托,更不能企盼国家再增加大量拨款来维护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

竞赛进入市场也是由体育竞赛的商品性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竞赛是运动员长期训练成果的展示,它凝集着运动员、教练员和许多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它包含着国家的大量投入。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和场上妙趣横生的较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商品之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它理应进入市场,从表演性劳务中实现价值,收回成本,乃至获取利润。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忽略竞赛的这一固有属性,偏离价值规律,必然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彻底更新供给制的办赛体制,使竞赛在市场交换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减轻国家负担,服从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确立竞赛的市场取向,还必须端正人们对市场功能的认识,消除建立市场会影响竞赛质量的疑虑。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有其一定的盲目性,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完全兼顾竞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例如,一些群众基础较差的项目,很难吸引众多的观众,形成必要的市场需求,但要实现为民族争光的国家目标,则必须着力发展。再如,市场追求利润,一些运动员也可能为谋求利润,而过多地参加竞赛,由此而影响一些必要的竞赛训练投入。凡此种种,依靠市场固然无法实现自我调节与约束。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着力培育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体育市场,是在国家宏观控制和总体计划指导下的有秩序体育市场。政府在竞赛市场的总量调控重要结构和项目布局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有能力抑制和克服市场盲目性的。

也可预料,在竞赛市场中。会有少数承办者用降低服务质量,减少必要投入的手段,追求利润。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运行中,这种短视行为必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裁决中败落。与此同时,政府可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手段,进行预防和约束使之在正常的竞赛市场秩序中无可乘之机。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对建立竞赛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表现种种担心的同时,切不可低估市场机制给竞赛带来的积极作用。

1.1 建立竞赛市场,能够强化运动员与观众,供给与需求的联系,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服务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1.2 建立竞赛市场,可以使竞赛从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中解放出来, 获取以往高得多的收益,从而使竞赛增加滚动式的自我发展能力,可大大增加竞赛频度。计划经济条件下,受经费所限,我国运动员参赛机会明显不足,一些主要项目尚不及西方选手年平均参赛数理的1/4。因而缺乏竞赛经验、临场心理失衡,几乎成了我国多数选手的通病。竞赛市场的建立为优秀选手提供了较多的锻炼机会,对提高竞技能力无疑是个推动。

1.3 市场机制具有利益调整的激励功能。它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它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利益导向,对运动员、教练员将构成内在的动力和压力,对打破平均主义、鞭策奋发向上,将产生催化剂的作用。

1.4 建立竞赛市场,形成主办权竞争, 将极大促进竞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竞赛主办者欲想赢得市场,必须实行专业化的规模经营,必须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保证竞赛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获得利润,非此则无法生存。这种由市场竞争引起的高质低耗效益,必将扫除计划体制下竞赛存在的机制臃肿、有浮于事、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种种弊端,可从体制上保证竞赛服务质量的提高。

体育竞赛的市场取向,不仅在理论上可行的,在实践中,也早已被各国体育竞赛所证实。1998年,包括竞赛收入在内的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630亿美元,在全美行业排名已跃居22位; 英国的体育收入已超过汽车和烟草工业的产值,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开支的5倍; 意大利仅足球竞赛彩票的收入就完全弥补了国家奥委会的所有开支。现今世界体育交往,商业色彩日趋浓厚,市场意识普遍增加,几乎没有不计报酬、不讲收支的竞赛。活跃在西方体坛上的职业体育,本身就是竞赛市场化的产物。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一直为经费不足所困扰的奥运会,自70年代初,大步引入市场机制,收入成倍增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人尤伯罗斯操办,不仅不要国家一分钱,反而赢余2.5亿美元, 此后的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又分别以1亿多美元的纯利润而大获成功。

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舍弃传统的计划观念,果断地开辟体育竞赛市场,应是我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取向。

2 全面认识竞赛的商品和流通介值, 完善竞赛市场的结构体系

体育竞赛的价值,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价值那么外观化,对它有一个逐渐认识和不断开发的过程。一方面,竞赛作为观赏性很强的精神文化商品,通过表演性劳务,实现价值交换,一般以出售门票形式获取,又称票房价值。但是,应当看到,竞赛多半具有一次性消费特点它不能像文艺演出那样,通过反复表演来逐渐回收成本。企图用门票收入一次性抵偿竞赛开支是不现实的。此外,还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竞赛作为公益性很强社会文化事业,还担负着为国争光的重任,国家理应给予必要投入。因此,仅靠门票收入是不能完全收回竞赛开支的。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体育竞赛对观念又有极强的集聚轼能,从开拓市场角度看,又是向密集消费者实施广告宣传和推销商品的最佳场合,竞赛由此又派生出商业媒介价值。与票房价值相比,竞赛的这一价值具有潜在性和再生性,随着人们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益。从目前我国体育竞赛市场的发育现状看,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竞赛商业媒介价值,开发新的市场资源,是完善竞赛市场结构的重点所在。

竞赛的商业媒介价值,按存在的时空界限划分,又可区分为赛场即时价值和赛前增时价值。

赛场即时价值是指竞赛期间竞赛为商业贸易充当载体所具备的价值。它的价值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

收纳赛事名称的专用特许费,主要是指企业或商品借用竞赛名称载体来提高知名度所应支付的费用;

出售竞赛电视、广播的现场直播权;

收纳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

征收商业专利费,其中包括,赛场内外界定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场价租让费和由于赛前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

收纳竞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以及各种保险费的利润分成等等。

赛前增时价值,涉及领域更广,利用时间更长,它的实现渠道主要有:

发行竞赛奖券、彩票;

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币和纪念邮票;

征收印有竞赛标志商品的特许费;

接受献身团、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赞助,等等。

竞赛上述价值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依据竞赛规模,合理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完备、统一的市场布局。在市场开发中,应注意与社会各界的利益协调,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这样才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竞赛市场结构,才不致于造成价值的损耗和浪费,才能大幅度地提高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

3 遵照价值规律的原则, 逐步建立合理的市场价格体系

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体育竞赛的市场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而价格机制又是通过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而发挥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竞赛的价格体系,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下,价值与价格背离、供求关系扭曲的做法,打破政府的非经济性干预,将行政无偿调拨或指令性定价改为有偿使用和市场定价。从而使价格能真实地体现竞赛的劳动耗费和社会流通价值,并能按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下必要的调整,使价格成为竞赛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均衡点。

建立市场化的合理价格体系,必须把握竞赛预期价格的参照系,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市场谈判和竞争。体育竞赛预期价格参照系的构成较为复杂。首先,作为技能化、劳务性的文化商品,价格应该客观反映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相关体育工作者,为创造竞技产品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水平的竞赛必须拉开价格档次,反映出竞赛的稀缺程度。因此,竞赛水平是确定竞赛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价格必需适应消费市场的供求强度,不同运动项目拥有数量差异很大的观众队伍,因此,竞技项目种类又是确立竞赛价格的又一重要参数。在我国,足球、篮球等同场对抗项目,拳击、武术等格斗项目,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表演项目,及游泳、田径等普及竞技项目,拥有普遍较好的观众基础,其它项目则受明显的区域限制。第三,不同竞赛地点,也能直接影响竞赛的价格,这不仅由于各地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水平不同,而且与各地竞赛市场的供需程度有关。一场在首都或大城市不大受宠的竞赛,安排到中、小城市就可能身价倍增。第四,竞赛时间对竞赛价格也有重要影响。观赏体育竞赛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同时,又是所有观众的业余行为。因此,竞赛时间的确定应与居民的余暇结构相适应,节假日、周末是竞赛的最佳日期,而晚饭后至就寝前则是观看竞赛的“黄金时间”,成功的竞赛应与之相吻合。最后,竞赛的关己性,即竞赛的重要性,也是确立竞赛价格不可忽视的因素。竞赛中的一方,越能代表观众群体的声誉,观众对竞赛关注强度就越高,尤其对事关名次升降或能否出线的关键竞赛观众观看欲望更强烈。用价格调节供求矛盾,是必要的有效的市场手段。

除上述影响竞赛价格的主要因素这外,还有一些具体制约因素,如:竞赛场馆的交通条件、服务条件,观看座次与赛场的距离、角度等等,确定预期价格时,也应予以综合考虑。竞赛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效率如何,观众数量有最终决定权。因引,必须加强对观念数量的预测,在此项工作中,不应仅着于赛场,应当看到,电视、广播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可以超越赛场时空的限制,无数培地扩大观众和听众队伍。因而,与间接观念的商品交换,分享竞赛媒介功能所产生的价值,也应纳入竞赛价格的确定体系。

广播,特别是电视,对竞赛的现场实况转播将导致竞赛直接观众减少,需求强度减弱,竞赛理应寻找补偿。此外,更重要的是,竞赛实况转播作为现今社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将使电台,电视台赢得并大大延长插播广告的“黄金时间”,收入因此而倍增。我国主要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广告已达每妙2.5万元,超出其它时间收费的5倍以上。按照贡献与效益共享的市场原则,电台、电视台应以竞买转播权的形式,向竞赛出让一部分利润,这已成国际惯例。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电视节目市场化已竞相展开,作为时间性强、接受面广的体育竞赛转播也应及早参与竞赛。其预期收费价格的参照系应当包括:转播的覆盖范围,竞赛项目的市场需求强度(如赛事的重要性、该项目在收视收听地区的影响力等),竞赛时间与电视、广播“黄金时间”的吻合度(兼顾周末率、时差等因素),竞赛的场次数和持续时间,广播电视广告的时价,以及是否独家转播或享有转让权等等。

建立竞赛市场化的价格体制,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一步到位。一般应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调整价格,均衡竞赛主办者与消费者利益,使价格向价值靠拢,并注意调整各相关行业系统的利润率;第二,放开价格,通过竞争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第三,着眼国际竞赛市场,使国内相关的市场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市场,应根据各自发育成熟程度,确定自己的发展步骤。同时,还要注意各级各类竞赛市场的相互衔接、沟通和合作,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系统化的体育竞赛价格体系。

4 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主体, 建立适应竞赛市场运营的组织体系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体育竞赛的市场体制,需要有强有力的市场组织体系作保证。这种组织体系,不仅要在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上与市场机制的发展相适应,而且要兼顾公平与效益,实现竞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体育竞赛具有功、利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代表性,与所代表群体名誉联系,因而,要通过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实现社会效益,这应当是我国体育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商品性,要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经济效益。实现功、利双重效益的统一,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市场组织。

国家对竞赛市场的调控,首先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开始,要切实改变对竞赛运营以行政命令、行政机构为中心,以计划调节为基本手段的管理体制,通过统筹规划、颁布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等手段,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其次,制定计划仍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所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调整计划比例。计划的重点是搞好竞赛总量的调控,搞好进入竞赛市场项目的结构和次序,并区别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市场需求较旺的竞赛项目,要采取招标、议标的方式,坚决引入市场;对市场需求平缓的项目,采取先行定额补助,逐步减少补贴的方法,使其最终导向市场;而对暂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而又是国家必须发展的项目,则要给予必要的投入,以确保竞技运动获得均衡的发展。

最后,对竞赛市场的调控,还要从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国家主要按照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要求制定行业政策,通过市场环境来影响竞赛行为,使竞赛主办者沿着国家通过市场发出的信号所指示的方向前进。

加强体育竞赛市场组织体系的建设,基础在于培育和健全竞赛的经营主体。要切实改变国家大包大揽和主要通过行政竞赛承办主体。这样,竞赛市场组织体系中,才有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细胞,才有了坚实的运行基础。

应借鉴国外组建公司的经验,以各运动协会的技术和实力的体育场馆的物质基础为依托,建立体育竞赛服务公司。数量规模是市场竞争的前提,要积极支持和扶助国有单位转轨,鼓励有条件的集体,乃至个人创办经营实体,提倡个资、合资等多种经营形式,允许不同所有制用不同形式组合经营,以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格局。

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竞赛服务公司,要赢得市场,必须通过精简、高效的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依据体育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办赛的独立经营和决策机制;竞赛价格的综合开发,增收节支的利润最佳化机制;确保竞赛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的自我激励和约束要制;增加积累,更新设备和技术进步的自我发展机制等等。

总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体育竞赛市场体制,是体育战线深化改革,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取向,是遵循价格规律,加速发展体育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实现与国际竞赛市场对接的必要前提。对此,我国必须有一种紧迫意识,上下一心,内外合作,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1999—04—10

标签:;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竞赛市场管理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