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几起几落 竞争激烈——探寻对策:深度开发 产业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激烈论文,对策论文,深度论文,特种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种养殖是近十多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从1982年兴起养鸽热揭开了特种养殖的帷幕,至今
已形成特种禽类、兽类、水产并驾齐驱的格局。
一、发展现状
1特种禽类
自从1982年至今,我国养殖业已历经三起三落。当前乳鸽市场稳中有降,全国存栏种鸽约近200万对,市场供求平衡。1986~1987年,广东率先从美国引进美国鹧鸪、美国雉鸡(山鸡),继而兴起养鸪热、养雉热,1993年~1994年跌入低谷。目前这两个品种已步入商品化生产,广东市场每只商品鸽批发价约8元,商品山鸡每500克约8~10元。珍珠鸡、鹌鹑、野鸭也早已形成商品化生产。1992年底广东率先引进非洲鸵鸟后,1993~1996年养鸵热一哄而起,据悉从国外引种费用高达上亿元,目前全国约有鸵场400多家,存栏鸵鸟约20万头,约占全世界总数的20%,盲目过热发展,加上我国尚未形成皮毛加工能力,鸵鸟价值难以实现,使鸵业在1997年跌入低谷,目前前途难料,据悉国内市场整只鸵鸟每公斤80元仍少人问津,销量有限。近年来,广东揭阳市新农公司将匿迹近400年的黑丝毛乌鸡筛选培育出营养药效好的新农黑凤,顺应当今食黑潮流和讲究质优价宜的大众化市场需求,特种禽类生产呈现新曙光、新热点。
2特种兽类近年来养鹿热方兴未艾,据悉全国存栏茸鹿约47万头,年产鹿茸近百吨,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台湾等省区,但世界鹿茸市场竞争激烈,养鹿业正面临挑战。我国养狐业也几经兴衰,1997年出现升温,全国产狐皮约40万张,创历史最高记录,但养狐宜在北纬30度以北,南方养狐毛皮质量较差不宜饲养。海狸鼠曾在我国形成热潮,但由于商品习惯难以为大众化市场接受,早已被淘汰出局。
3特种水产1985年前后,养鳗业、养虾业、珍珠养殖、养蟹业在各地先后崛起,至今已历经数次市场风波。广东顺德、潮州等地养鳗业形成区域性商品化生产,潮州市金鲲集团公司和江苏龙山鳗联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养鳗出口基地。1993年我国1吨鳗鱼最高价曾卖到20多万,而去年鳗鱼市场大跌,每吨日本大鳗从7万元跌至4万元,欧洲鳗鱼跌入低谷,陷入困境。1990年,甲鱼养殖在我国兴起,我国鳖年产量已从1990年约千余吨猛增到1996年的约3万吨。受到东南亚各地洋甲鱼源源“飞”进广东市场和我国大幅度产量增加的影响,每公斤甲鱼市场已从以前的600元连续下跌到目前只有约100~200元,接近成本价格。甲鱼苗也从原来的每只35元跌到约3~5元。近年来,螺盲澡、鲍鱼、七星鱼逐渐兴起,螺旋藻干粉价已从1995年初的每吨22万元跌到1996年底的每吨11万元。广东市场每公斤鲍鱼约200多元,七星鱼每公斤约50元,这两个新品种目前市场上较稀少。
二、存在问题
我国特种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逢新潮必赶、盲目发展。从80年代兴起的肉鸽、鹌鹑、珍珠鸡、山鸡、鹧鸪、鳗鱼、虾、蟹、珍珠,到90年代兴起的海狸鼠、甲鱼、鸵鸟等品种养殖,从种苗到商品化生产,都出现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不少人赚了钱,也有一些人亏了本,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主观盲目,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未能客观分析国内外市场现状、市场容量和供求能力,剖析国内大众化市场接受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以至盲目投资造成恶果。
盲目发展还表现在引种者对品种优劣不分,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不佳,留下不少遗憾。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看不透市场变幻和缺乏市场开发能力。不去花大力气开拓市场,面向市场,又怎么能成功呢?
三、对策建议
特种养殖已成为前景看好的新产业,在我国养殖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1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投资时应对项目、品种从全面综合分析,向专家行家请教,在全面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项目和规模。切忌“小而全”和“大洋全”,防止主观性和盲目性。原则上应以发展大众化市场能接受的、市场供不应求或稀少的、生产成本低的新项目为宜。
2提高品种含金量,形成名牌产品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要千方百计提高品种的含金量,以优取胜,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优质名牌产品来。
3看透市场,开拓市场市场是无情的,但却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种苗阶段物以稀为贵,但商品化生产阶段,市场供应量急增,甚至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养殖户落马后,供不应求又将使价格回升到合理价位。市场对每个品种的需求容量是有限和变化的,因此,应该客观地把握市场动向,适时而动,适可而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形成销售网络。
4开发精深加工,形成产业化我国养鸵业陷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鸵皮加工跟不上。江西泰和县发展白丝乌鸡生产,1995年产量2000万羽,饲养产值高达22亿元,形成支柱产业,这与该县注重乌鸡深度开发分不开,现在已创办加工企业9家,生产乌鸡食品、乌鸡药品、乌鸡饮料、乌鸡酒品四个系列32个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13个国家、地区,年加工产值达亿元以上。
5强化行业管理,促进正常发展计划部门和畜牧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和协调,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品种生产性能,保证行业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