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1]2003年在《山东省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资源调查和优势种的控害潜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调查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蔬菜上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种类、数量组成和寄生动态;研究了主要寄生蜂的寄主搜寻行为和不同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羽化率的影响;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生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不同温度下寄生蜂的寄生状况。主要结果如下:1. 在泰安地区寄生于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共有9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蔬菜上及同一蔬菜的不同位置,各种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比例不同,通常状况下,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的田间致死率为苗期较低,到成熟期最高。寄生蜂在寄主数量较高时,主要寄生和取食2龄末、3龄初的寄主幼虫,但在食物不足时,部分寄生蜂对1龄寄主的致死率加大。2. 丽潜蝇姬小蜂能够攻击寄主各龄幼虫,并选取2龄末 、3龄初的寄主幼虫产卵寄生。为单寄生。在寄主幼虫叁个龄期共存时,攻击和寄主选择系数为3龄最高,2龄次之,1龄最末。随着寄主种群数量的加大。对3龄的攻击和选择系数升高。寄生于寄主3龄初幼虫的寄生蜂蛹的羽化率和雌蜂的比率较高。无取食经历和有取食经历的丽潜蝇姬小蜂通过被美洲斑潜蝇幼虫侵害与否的豆类植物叶片散发出的气味来搜寻寄主。在近距离内,光照刺激不是丽潜蝇姬小蜂产卵和取食的必要条件。寄主幼虫取食时造成的振动,可能是近距离内丽潜蝇姬小蜂的试探目标。3. 在14~32℃的温度范围内,丽潜蝇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直接最优法求得的丽潜蝇姬小蜂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始温度分别为11.99℃、12.44℃和10.66℃,有效积温分别为30.51日度、48.2日度和119.24日度。温度对寄生蜂蛹的体长、雌蜂大小影响不显着。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寄生蜂成蜂的寿命缩短,生产的后代数目减少。⒋ 在菜地常用12种化学药剂对丽潜蝇姬小蜂的成蜂、幼虫和蜂蛹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中以有机磷的毒性最大,以阿维菌素类对其毒杀作用最小,与对照不明显。乐斯本和氧化乐果处理后1h的累计死亡率就达到100%,因此,在田间天敌较为丰富的季节,应该少用甚至不用这些药剂,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从12种化学药剂对丽潜蝇姬小蜂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来看,寄生蜂的成蜂期和幼虫期对药剂的耐受性较弱,而<WP=8>寄生蜂在蛹期对化学药剂的抗性较高,因此根据田间的寄生蜂发生情况,在寄生蜂田间化蛹高峰期进行美洲斑潜蝇的化学防治亦可以作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统一。乐斯本在田间曾广泛应用于美洲斑潜蝇的化学防治,但根据本实验,乐斯本对丽潜蝇姬小蜂等的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的毒性太高,因此,不宜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防治中。⒌寄生蜂在斑潜蝇种群的自然控制中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随着寄生蜂数量的增加和释放天数的增长,美洲斑潜蝇幼虫由于被寄生而造成的死亡率显着提高。
尹承山[2]2003年在《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dchard幼虫-蛹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上的美洲斑潜蝇幼虫作为寄主,对该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做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黄腹潜蝇茧蜂幼虫为6龄,一龄幼虫特化成具颚型,并相互攻击,以后5龄幼虫为显头型,蛹为离蛹,在寄主蛹内结茧化蛹。并详细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2)测定了17、21、25和33℃下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很好拟合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的关系。在实验温度下,卵、幼虫、蛹和卵-蛹的发育历期变化分别为2.54~7.69、0.50~2.73、7.24~13.09和14.47~32.43天,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48℃、7.74~12.80℃、1.60℃、8.03℃,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10.27~17.89、208.33、303.03日度。蛹在低温下就可以开始发育,由此可以推断,在田间,该蜂可能以蛹越冬。在33℃ 69.8%的蛹休眠。整个幼期的存活率和温度的关系符合双曲线方程:S=0.009T~2+0.410T-3.872(R=0.9583)。卵的存活率在89.6%以上,幼虫的存活率在81.3%以上,蛹的存活率变化幅度大,25℃时为95.5%,33℃时只有8.7%。 (3)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00~10:00,且多数(91%)当日交尾,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1.51:1);在17℃~33℃下,提供蜂蜜液时,雌蜂和雄峰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峰的寿命,分别从17℃时81天和47天降到33℃时的14天和13天;在25℃下,黄腹潜蝇茧蜂在羽化后12小时体内已怀有卵,羽化后2~7日龄达到怀卵高峰期,在第叁天达最大值,平均每雌怀卵数为24.1粒,之后,逐渐减少。雌蜂羽化后1~2天即可产卵,即使不交尾,该蜂也有产卵能力。在21℃~29℃温度下,产卵高峰期在2~7日龄,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y=-0.057x~2+2.728x-20.601 (r~2=0.934),而且成蜂取食也能致死寄主。另外,本论文对雌蜂的寄主搜索、产卵和寄主取食行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4)净生殖率(R_0)在21℃达到最大(114.7),随温度升高或降低,R_0均减少;内频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两参数均在29℃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5℃和29℃的r_m值大约是17℃的1倍。种群趋势指数和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回归方程为:I+-0.904T~2+41.166T-374.320(R~2=0.993),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在25℃最大(94.21),而33℃时种群趋势指数(0.78)小于1,说明33℃时黄腹潜蝇茧蜂种群将减少。 (5)与较小龄期(24、36小时)的寄主幼虫相比,黄腹潜蝇茧蜂嗜好寄生龄期较大的美洲斑潜蝇幼虫(60小时),24h的寄主幼虫最不适合该蜂寄生;36h的寄主幼虫最适合该蜂取食;而从寄生60h寄主中羽化出的成虫性比,并不比从寄生24h寄主中羽化出的成虫性比大,平均性比为1.54(旱/8)。 (6)黄腹潜蝇茧蜂有很强的取食寄主能力,在实验寄主密度范围内(20-60头/叶),该蜂的取食数随美洲斑潜蝇幼虫密度线性增加;其取食致死数,随寄生蜂密度的增加门千头)逐渐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黄腹潜蝇茧蜂有种内过寄生现象,过寄生数依赖于寄生蜂种群。 ()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功能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Holling 11型功能反应类型适合各个实验温度。在各实验温度下,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数及寄生率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密度下的寄生头数和寄生率在25OC时均达到最高。在ZIaC~33C范围内,瞬时攻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3OC达到最高(0刀648士0.0063/小时),差异极显着。处理时间 在25aC下最小(0.5754上0.2197/h时),17”C和 33”C下的处理时间比 ZIC、25℃和 29℃要长,差异极显着。温度在 21℃~29℃间适合黄腹潜蝇茧蜂的攻击寄生作用。 (8)黄腹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显着。在同一寄主密度下,干扰效应符合Hassed模型。干扰常数(m)与寄主密度间的关系方程为:m。5厂58 NO“MM,什‘-0.879人搜索常数与寄主密度间的关系方程为Q-33.154沁1‘U,h‘-0.998人 自身密度P显着影响该蜂的发现域a,随P的增加,其发现域a逐渐减少,同时,也影响处理一头寄主所花费的时间几。产卵量和寄主密度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Ne—ANd(1+BN)。在各个寄生蜂密度下,黄腹潜蝇茧蜂的平均每雌蜂的产卵量(N6)与美洲斑潜蝇幼虫密度NO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资源调查和优势种的控害潜能评价[D]. 赵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D]. 尹承山. 浙江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