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 323900
摘 要: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要走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误区,要善于从教研制度、教研形式、教研文化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基于此背景,我对以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基于本校实际,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丰富教研形式, 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校本教研文化的具体操作策略。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成长 教研制度 教研形式 教研文化
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具有极为关键的促进意义,因为校本教研正是依托于学校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既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也能够实现教师之间成功经验的共享。
一、基于本校实际,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为了能够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学校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校本教研体系进行规范,以保障教研活动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正常开展。校本教研制度既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也能够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最有效的内在机制。为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有所成长,必须遵循制度化建设。校本教研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本校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为了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必须结合本校实际,真正做到因校制宜。
1.完善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只有结合恰当有效的激励举措,才能够获得更显著的积极效应。然而并不是随便一种激励方式,都能够有效提升人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使用不当,必然会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以及消极对抗,由此就会弱化甚至损坏激励功能。因此,要基于本校实际,完善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我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校本教研的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的范畴内,依托于此创建了具有科学性的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依托于本校实际创建并有针对性完善校本教研考核的相关规定以及实施细则,同时也增加了校本教研工作实效在具体校本教研成果中的占比。通过这一些措施,有效地发挥了校本教研制度的激励功能。
2.完善校本教研奖励机制。
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授当前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者教学方法,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唤醒教师的生命感以及价值感。所以,关键是要对教师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可以展开自主思考与反思,充分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我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制定了和“自主教研”行为具有直接关联的奖励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师形成正确引导。
3.完善校本教研考核机制。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实效性的高低往往和教师的合作程度具有直接且紧密的关联。所以在校本教研的考核对象中,必须要突破单个教师的局限,应依托于教研组、评估教师合作体。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将教研组作为教师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实施捆绑式评价。
这一评价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团队,但是个体成绩与不足同时也会纳入针对这一教师团队的考评中,最终的结果呈现是以团队考评结果为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创建,能够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更关注整个教研小组的实际研究成果。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升校本教研质量
现在,很多教师不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主要原因是校本教研的形式过于单一。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研形式吸引教师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以此提升校本教研的整体质量。
1.借助校本培训,提升理论水平。
针对新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以及领会是全面推广新课改实践的关键前提,为了能够实现对倡导理论的有效转化,必须依托校本培训这一载体,带领教师针对新课程理论展开深入透彻的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适合教学实践的理论。我校在实践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校本培训的形式。
(1)问题解答式培训。
问题解答式培训突破了传统惯用的“一人讲众人听”的禁锢,创新改革成为众人问、一人答以及多人辩的形式。在开始集中培训之前,首先向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通知具体内容,教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搜集以及整理,依托于具体的整理结果最终确定辅导的具体主题以及主要内容,并基于问答的形式展开培训。具体辅导过程中,可针对主讲人的具体解答提出个人不同见解,也可以和主讲人之间展开积极辩论,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参与面与参与深度。
(2)“教师论坛”活动。
教师论坛面向的群体是所有的教师,在专题讨论会中,每一个教师都拥有充分的自由发言权,这一方式必然能够为教师创建更宽松、更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交流与辩论,充分探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或者也可以是“热点”和“焦点”所在。每次专题研讨会专门针对某一课改话题,不需要刻意追求统一的结论,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拓展教师的思路,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充分挖掘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新方法以及新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以“学科整合”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等为主题的相关论坛活动,提炼出备受教师争议的问题,在澄清之后,获取了更丰富的信息以及资料补充。这样的培养模式既有助于提高教师认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借助同伴交流,提升教学水平。
(1)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新课改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如何解读新课标、深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材是当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检验教师素质的渠道。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要求教师为自己做一张《自我规划表》,将自己的长处写入其中。不仅如此,还让教师与他人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取长补短。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对名师教案进行研讨,并写出新的。此外,教研组长还应经常组织组员进行研讨,不管是本学科的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每学期教研组长还应根据教研组建设情况组织组员自评和互评,以此来作为教研组的考核成绩。
(2)资源共享,促进成长。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课堂教学。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是每个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比较多的学校而言,打造精品课堂,提倡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教师们搭建一个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组织听课和评课活动,要求听课教师记录好听课内容和反思。而且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课件和教案全部都要传到学校的资源网上,新教师可以进行查阅和参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适当调整,使之为己所用,以此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3)学科融合,提升效率。
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知识交叉的地方,但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深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一些交流性质的教研活动,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谈谈他们眼中的不同学科。这样一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对非本学科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提高自身教学内容,做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意义重大。而且这还有利于教师行为更为规范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科学性。好的教学方法来源有很多,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课题、书籍,也可以来源于同事交流和讨论。
3.依托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能够实现科研以及教研的有机融合。课题研究是全面展开教育科研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校本教研活动最关键的载体。校本教研的开展依托于学校,其中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只有教师共同参与其中,才有助于思维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产生灵感,才能够在持续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获得有效启示,才能够在不断争辩以及不断探讨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深化认知,才能够真正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全面提升本校的教研能力。由此也可以发现,交流和合作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标志以及核心所在,课题研究必然会成为最佳的交流以及合作载体。课题研究能够有效保障全面、系统且大规模的协同合作,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校本教研文化
在学校这一具有特殊性的环境中,形成校本教研文化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校精神以及物质财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可以显著提升办学品位,能够成为推进研究型学校发展进程的重要助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此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1.教研制度“人人平等”。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平等性,不仅仅局限于条款的制定,同时也包括对具体行为的检查和评估;不仅仅针对被管理者,还包括相关管理人员。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通过制度,承担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2.教研管理注重“人性化”。
开展校本教研更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要充分考量教师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教师的学习需求以及时间、工作特点等等,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情感以及生活。应保持相对的层次性,有助于逐步提升教师的基本水平,能够更充分地激活教师对教研的内在需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保持刚性以及柔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使教师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
3.教研内容注重“草根化”。
针对一线教师的研究,大都被称为草根研究,由此也充分突显出其基本性以及实用性。因此,教研内容要注重“草根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都可以用于写作;对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可以展开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总结的金点子和小妙招,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实际上上述都是最典型最丰富的科研素材,针对这些素材的研究,既充分贴合了学校实际,同时集中体现出草根研究的价值。
总之,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其核心主题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实施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学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就是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对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形式、校本教研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要借助校本教研这一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田京 农村教师有效参与校本教研的激励路径探析——基于生存·关系·成长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7,(01)。
[2]于新家 以“三小”式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J].现代教育,2017,(06)。
[3]陈华 依托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撑起一片天[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
[4]张莉 多形式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J].2017,(09)。
论文作者:陈剑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校本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这一论文; 制度论文; 学校论文; 形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