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奥数与求证自己是傻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傻瓜论文,奥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日中国到底有多少中小学生在学习奥数,统计结果恐怕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反正我接触到的许多孩子都在学,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如果孩子不学奥数就会落后,甚至进不了名牌学校。于是,学习奥数成了一股风潮,任凭教委一再下令禁止也无法阻挡。
学习奥数对于中小学生是否有利呢?我一直抱有深深的疑问。多年前,在应邀担任国家图书奖评委期间,我曾经当面向著名数学家杨乐教授请教。他直截了当地回答我说,学习奥数只适合少数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而不适合多数学生。在2008年12月8日的《北京晚报》上,我读到了记者蔡文清采写的《别让奥数扼杀数学天才》的报道,其中主要就是杨乐教授谈奥数。
从小参加奥数班学习,能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吗?在近日举行的一个报告会上,针对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提问,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直言:我国虽然有很多国际奥赛金牌得主,但他们都是经过强化训练才获得好成绩,不能真正说明问题。而训练过多的解题技巧,对帮助孩子成长为数学家并无益处,甚至有可能扼杀数学天才。
“即使在国际竞赛拿到了好成绩,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奥数培训班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突击训练,这个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杨乐说,奥数的定位本来是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但是现在不仅高中生有奥数竞赛,初中生、小学生也有,对数学没有多少兴趣的同学也参加,这种做法不太好。这种突击训练对将来成为数学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不仅没有使数学能力、数学修养提高,相反有些同学因为负担太重还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就像跑马拉松,在前几百米中冲在最前面的往往不能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杨乐教授的观点自然是一家之言,其他的数学家又是如何看待奥数的呢?据2005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3月28日,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学生们作了一个主题为“几何30年”的演讲。演讲前,他就奥数问题接受了该报记者原春琳的专访,认为奥数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奥数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让丘成桐吃惊。在美国,很多高中生也参加奥数培训。“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国外的学生参加比赛纯属兴趣,他们利用假期参加培训,平常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丘成桐说。他美国邻居的儿子也参加了这项比赛,这个孩子感觉很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在中国,奥数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奥数在高中成了最伟大的事情”丘成桐说。它受到了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视,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参赛孩子的理由多是“老师说这个比赛很好”,“可以免试上好大学”。于是,一些在数学方面有些能力的学生被老师或者家长说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奥数。
丘成桐说,在美国,奥数比赛的奖牌不足以作为那些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这个奖牌作为免试条件。而丘成桐自己也不会因为学生拥有奥数金牌,就一定会接收他。
在丘成桐接触的国内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中,他还没有看到一个学生考奥数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数学。尽管现在看起来数学学习很热,但是“大家是带着目的去学数学、拿奖牌。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数学,是为了数学而去做数学。”丘成桐说。
然而,数学研究是需要兴趣的。与很多数学家一样,丘成桐自己一个项目经常要做上5~1 0年。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兴趣,怎样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研究!
奥数的培训方式带来的问题不止这一个。
学习奥数的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性很大。丘成桐说,一个好的数学家,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可学习奥数的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即使是数学本身,他们也欠缺很多训练。比如说,微积分是数学基础,可很多学习奥数的学生,尽管他们拿了奖牌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奥数的考试是不需要微积分知识的。
人生成长中的遗憾是另外一个方面。丘成桐说,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学问的增长,还包括为人处事,但一些学生进入奥数训练后,每天埋头学习,朋友减少了,接触的知识面也很狭窄,有的学生因此毁掉了自己的前途。丘成桐手下曾经有一个博士后,他是一个天才:12岁上大学,20岁拿了博士,后来跟着丘成桐做博士后。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从小没人与他交往,他没有自己的朋友。不到两年,他发疯了。
丘成桐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最后几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当陈先生在校内散步时,经常被一些中学生慕名拦截,他们拿着奥数的题目向先生请教。陈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
我之所以详细引用有关报道,是因为两位著名数学家对奥数的分析是入木三分的,可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参照。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两位著名数学家都呼吁不要让奥数的训练扼杀数学天才,这固然是对的,可是,参加奥数训练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数学天才,岂不是成了更严重的受害者?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过程,而这完全是在制造冤案。
中国教育最宝贵也是最成功的传统和经验是因材施教,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因此,现代的教育一定是尊重差异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1.语言智能
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并将其结合起来运用自如。有这种智能的人适合的职业是: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
2.数学逻辑智能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件研发人员等。
3.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适合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
4.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适合的职业是: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宝石匠、机械师等。
5.音乐智能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适合的职业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
6.人际智能
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适合的职业是:政治家、外交家、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公关人员、推销员等。
7.自我认知智能
是指具有自知之明并善于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适合的职业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
8.自然认知智能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拥有这个智能会令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适合的职业是: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用任何一种智能测试所有人,或者要求所有人,都会导致相当多的人备感失败。这样的教育自然是简单甚至是残酷野蛮的,而不管孩子的智能特点和选择意愿,逼迫孩子学习奥数正是这样的教育。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也知道学习奥数对自己的孩子很难,可是如果不学习岂不更难以进入好学校?我对此深表理解,但我只想问一句:如果孩子因为学习奥数而坚信自己是个傻瓜,这样的孩子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这样的教育还值得依恋吗?
标签:数学论文;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论文; 丘成桐论文; 数学家论文; 杨乐论文;